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窮病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

比窮病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

作者 |小二

責編 | 樹下2號工作室

【每晚八點·不見不散】

最近在看看電視劇《佛陀》,那裡面王子的名字叫做悉達多,也就是佛陀。以至於後來看到一本名叫《悉達多》的書名後,以為這是講的一個事兒,然而並非如此。

這本叫做《悉達多》的作者是德國作家黑塞,描述了這種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迷茫和生活困境,一個追尋人生意義的普通人,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悉達多是古印度的貴族青年,他英俊聰慧、天資過人,但他的內心卻並不安寧,為了解開對生命意義的困惑,他拋棄過往,成為了一名苦行僧,踏上了求道之路。

他曾聆聽佛陀的宣講,也曾在繁華的城市中體驗愛情、放縱慾望、追名逐利。迷失在俗世與物慾中的他對自己感到厭棄,於是來到河邊,企圖結束生命,卻在最絕望的時刻,從奔流不息的河流中得到了安寧。

在經歷了悲歡離合之後,他終於悟得了真義,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片刻的永恆之中……

《悉達多》創作於一戰結束之際,此時的黑塞一貧如洗,妻兒遭受不幸,自己亦處在精神的折磨之中,但他卻用這部富有哲學智慧的作品,積極地追尋著人生意義,並擁抱世界。

《悉達多》的故事之所以能跨越時間和文明的界限,在近100年的時間裡打動無數的人,究其原因,是它觸及了每個人心底最深的困惑:我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比窮病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得通俗點:我到底為了什麼而活?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值得我們像悉達多一樣,用盡此生去追尋嗎?

曾有一個針對耶魯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多達80%的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他們覺得自己沒有找到人生目標,甚至虛度了大半生 —— 儘管有著高學歷、高收入,甚至手握大權,他們依舊迷茫、不快樂。

也許你正在洶湧的人潮中擠進地鐵,

也許你正踩著高跟鞋在職場拼殺,

又或者你在觥籌交錯的應酬後,

只能深夜坐順風車回到狹窄的出租屋……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餓其筋骨,空乏其身 —— 但更讓人感到絕望和無助的是,我們窮過了,累過了,甚至挨過餓,卻不知道自己的「大任」是什麼。

貧富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能在大城市裡生存下來的你也已經被大多數人幸運,跟《我不是葯神》里那些吃不起葯,活下去都是奢望的病人們相比,很多說著自己「慌得一批」的年輕人,連焦慮的資格都沒有。

但我們卻在切切實實地焦慮著。

我們的「慌」,是因為比較,跟別人比,別人27歲的時候,已經月薪三萬;別人27歲的時候,已經創業成功;別人27歲的時候,已經嫁入豪門,生兒育女……

而我們為什麼要去和他人比較呢?

因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於是沒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自然就只能在世俗的標準和與他人的比較中,找尋自己的價值和悲哀的滿足感。

病人是有一天活一天,活下來的每一天都算勝利;我們也是有一天活一天,一天天活下去,卻越來越迷茫。

人最悲哀的不是吃苦、受累,而是當你已走過大半生時,卻依舊不明白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努力。

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

別因為迷茫而怯步,唯有經歷過,才能找到答案。

許多仁人志士付出畢生的心力,只為追尋真理,就像《悉達多》里的少年悉達多和歌文達。我們都是俗人,並不像悉達多那樣追求大徹大悟 —— 我們無非是想讓自己活得不糊塗,活得更好罷了。

然而,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追求,投入其中、樂在其中,但大多數人更像那80%的耶魯畢業生,忙忙碌碌、兜兜轉轉,卻依舊不知道答案。

那麼,《悉達多》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嗎?並沒有。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

在忙碌之際,你不妨停下來問自己這5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在為誰做這件事?這件事是怎樣改變這個「誰」的生活?我如何才能達成這個效果?

你要像悉達多一樣,帶著問題去投入生活,不要只是埋頭工作,也不要只是苦思冥想。

你要放鬆去嘗試,去經歷,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在積極入世的過程中,在一次次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大起大落之間去感受生活……唯有如此,你才能學會放棄掙扎,學會熱愛世界,才能不再將這個世界與他人所期待的,你理想中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坦然接受它,愛它,找到你自己的答案,並過好屬於你的、有意義的一生。

遇見你·剛剛好

微博:@任聰Ada

嘿!

感恩一路幫忙的志願者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多謝您的讚賞和鼓勵

這能讓我長久的運營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任聰Ada 的精彩文章:

TAG:任聰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