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的中興奇才,戰爭戰術已達出神入化!史家:孫武韓信都不如他

唐朝的中興奇才,戰爭戰術已達出神入化!史家:孫武韓信都不如他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災難難以挽回,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因此,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也成為了唐朝中興的大功臣。然而在《新唐書》中,卻沒有把平定戰亂的統帥郭子儀當成第一功臣,而是把另一位將領李光弼「戰功推為第一人」。在《舊唐書》中,李光弼更是得到高度讚譽,稱即使是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名將,和李光弼比起來也「或有愧德」。那麼李光弼究竟是有何過人之處,令史家對他如此的高捧禮讚呢?

李光弼是出身於營州柳城的契丹人。其父親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武周時歸降,以驍勇善戰出名,後在反擊突厥戰爭中暴卒,獲贈營州都督。李光弼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尤擅長騎射,且喜讀班固的《漢書》,頗具謀略。他少年時即入軍旅,深得名將王忠嗣的器重,對他的禮遇即使是宿將也不能與之相比。王忠嗣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起兵叛唐。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便向唐玄宗力薦,稱其為難得的將領。於是玄宗下詔命李光弼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李光弼受命後,當即率兵收復了常山郡。史思明聞訊,率兩萬直壓常山城,想要奪回此城。李光弼則先以弓箭手殺傷史思明攻城大軍,待敵軍受挫後退,立即以方陣出擊,弓箭手掩護,以步兵大敗史思明的騎兵。接著又乘勢追擊,猛撲猛打,敵軍死傷慘重,史思明只好撤軍。

其後,李光弼又在嘉山之戰中,再破叛軍,斬首四萬級,俘一千餘人,戰馬五千匹。河北十餘郡聞訊震動,又紛紛重新歸順唐軍。至德二載(757年),叛軍發兵十萬進攻太原。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弱卒不滿萬人,將士們聞聽叛軍將至,都懼怕不已。李光弼卻鎮定自若,冷靜應戰。李光弼知道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只有採用積極的防禦作戰才有可能取勝。

於是他在城上安裝石炮阻敵進攻外,還從城內挖地道到敵軍背後偷襲,結果俘虜叛軍一萬多人。接著李光弼又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繳獲大量軍械。太原之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也是平叛以來第一次取得的重大勝利和重要的轉折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李光弼傑出的軍事才能在此戰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也成為了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

李光弼除了作戰勇猛有謀略外,他還能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優勢,創造性的採用了被中國戰爭史引為經典之作的「美馬計」。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當時史思明軍中有大量塞北馬匹,這些馬體型彪壯,陣前橫衝直撞,如履平地,對唐軍造成了極大威脅。

對此,李光弼心生一計。他從百姓那裡購買了五百匹帶駒的牝馬(母馬),然後趁著叛軍驅趕良馬在河對岸放牧之際,把馬駒留在城內,而把牝馬也驅趕到城外河邊。由於戰馬都是公馬,在見到這些母馬後,竟都無法自控的朝這些母馬奔來。而這時李光弼又讓城內的馬駒嘶叫起來,母馬聽到這叫聲,思之心切就城內跑,而那些公馬也尾隨其後。於是,李光弼就把叛軍的良馬都造單全收了。

痛失良馬的史思明氣急敗壞,盛怒之下點燃部分戰船,想要燒毀唐軍浮橋,卻被李光弼用鐵釵叉住火船,結果戰船被燒毀,而唐軍毫髮無損。史思明損兵折將,憤怒不已,於是親率大軍猛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在靴內藏刀,表示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於是三軍為之感動,各個死力效勞,奮勇殺敵,遂大敗敵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人,繳獲軍資難以計數。

由此可見,李光弼的軍事才能確實卓越,他能以少勝多,先謀後戰,且能對戰術進行創新應用,堪稱軍事天才。所以正史中稱頌李光弼的戰功高於郭子儀,且能和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人相提並論,實乃公允之論,而非溢美之詞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芳兒笑精彩 的精彩文章:

TAG:芳兒笑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