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醫生又是病人,癌症專家的抗癌之路
維客健康國際(HealthVic International Inc.)全力打造美國醫療折扣計劃平台,為中國患者提供30%-70%的醫療折扣,成為每一個家庭的醫療支出守門人。
台灣馬偕紀念醫院院長、著名產科名醫、婦科癌症治療專家楊育正,於2012年初罹患B細胞淋巴癌,患癌期間一直任職院長,一直到2015年才卸任離職。既是醫生,又是癌症病人,他對於癌症治療是最有話語權的。
著名癌症治療專家楊育正
從最初的發現患病跡象,到經歷各種檢查確診,再到後來的治療和抗爭。楊育正經歷了幾乎所有癌症患者都經歷過的質疑、焦慮、沮喪、接受、抗爭。與癌抗爭的經歷,讓楊育正切身體會到了癌症帶來的痛苦,同時他也總結了六條防癌、抗癌真理。
1、癌會因你的長期鬱悶乘虛而入
生氣、鬱悶會導致情志失調,研究證明,抑鬱導致的情緒低落,精神心理因素雖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往往以持續性的刺激影響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增加患癌風險。
2、堅持運動可防癌、抗癌
世界癌症專家峰會的研究結果顯示,多一些體育鍛煉,少一些癌症治療,這會有助於人類遠離癌症,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員在近20年來研究17000多位男性數據發現,經常運動的男性比不常運動的男性患肺癌幾率低68%、患直腸癌幾率低38%。且患肺癌、直腸癌、前列腺癌的男性中,運動降低了14%的癌症惡化率。堅持運動不僅可以加速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還有助於心態的調整,讓健康或患病的人陽光、朝氣蓬勃。
3、抗癌沒有偏方
癌症治療一定要遵循醫囑、處方、對症個性化治療,各種鋪天蓋地的「偏方」、「秘葯」多是商家的廣告技巧。雖不排除某一「偏方」針對某一個體有效,但僅為個體,同一病種、同一病期、不同個體,所需的診療方式、用藥和計量都是不盡相同的,這也是癌症治療遵循個性化診療的原因,切不可僥倖追求「偶合」。值得提醒的是,食葯監指出,保健食品沒有抗癌、防癌功能,切勿盲從。
4、化療期間多吃深色蔬菜
飲食,是癌症患者需要多加關注的。營養學家分析研究認為,深色蔬菜的營養價值一般要優於淺色蔬菜,其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物質,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可起到保護上皮細胞的作用,增強抵抗力、防止癌變的可能。需注意的是,術後和化療階段的癌症患者,需要更全面的營養來維持體能和提高免疫力,多吃深色蔬菜不等同於全素飲食或有機飲食。
5、病情穩定後,宜少量白肉搭配蔬菜
在血細胞數目、球蛋白都回復正常,免疫力開始回升後,就進入了病情穩定起。這時將為了預防貧血而常攝入的紅肉,換成含飽和脂肪、膽固醇較少、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價值更高的白肉,通常醫生也會這樣建議。但切勿生食,避免感染症風險。
6、不可或缺的是家人、朋友的關愛與關懷
癌症患者在得知患癌之時,通常都會收到沉重的打擊,身體的變化帶來了心理的負擔,這種負擔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甚至永久的存在。對於癌症患者,家人的關愛、朋友的關懷,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照料,還有心理上的疏導。積極的心態、穩定的情緒,對於癌症的治療有重要的正面影響。
在病榻上的歲月,讓楊醫生的思路逐漸清晰,心也特別沉靜。他行醫40餘年,成為了知名的癌症專家,他的抗癌之路也是一路坎坷,他的建議也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方向。


※防癌要趁早,多吃這2種食物,癌症「不攻自破」,一輩子不找你
※從圖上你能看到什麼?「心靈癌症」可能比身體疾病更要命!上篇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