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終於S位出道?華碩靈耀S 2代15.6英寸輕薄本測評

終於S位出道?華碩靈耀S 2代15.6英寸輕薄本測評

提起華碩靈耀系列,筆者一直比較關注,還曾經寫過萬字長文講述家族發展史。有興趣的可以閱讀相關文章。當時,我就對靈耀S2系列評價較高。如今送測產品到手,就像人魚公主,常讀常新,真機體驗後會不會有不同的意見呢?

本次送測的產品型號為目前頂配的靈耀S 2代 15.6英寸版本,採用15.6英寸1080P霧面IPS顯示屏,屏幕上邊框8.3毫米,左右6.3毫米,屬於三邊窄邊框屏幕。配備英特爾酷睿i7 8550U處理器+英偉達標準版MX150 2GB獨立顯卡,16GB雙通道DDR4內存+512GB m.2 2280 SATA3固態硬碟,厚度約18毫米,重量僅1.8千克。京東首發價格為6799元,目前售價7299元。

當然,也有售價更為親民的15.6英寸搭載i5處理器的版本,內存和硬碟的搭配變為8G + 512G,目前在京東首發價5699,日常售價5999;而之前於送測版本一起首發的14英寸i7版,採用8GB內存和256G固態硬碟,首發價格5499,日常售價5999。配色方面可選冰鑽金(白)、金屬銀(黃)、星空灰(紅)、消光灰(亮灰)、蒼穹綠(青)五種撞色搭配,可謂是筆電色彩設計的大膽突破。其中15.6英寸版本蒼穹綠和消光灰還引入了織物質感C面的設計,為用戶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和手感體驗。

不知道這個織物是採用特殊材質覆蓋,還是類似ACER F5的複合材料表層織物紋理

由於產品分為較多版本,本次送測的又為頂配版本(16G+512G),因而測評並不會完全以最高配的情況進行描述。不讓用戶被表面的「最高」「可選配」「高達「迷惑是我的一貫原則。該產品目前已釋出版本都比較不錯,但不代表後續其他版本體驗與本次測評描述一致,歡迎大家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補充分享。本次測評將加入選購攻略部分,並將其優缺點的體驗,針對不同場景需求的人群分述。如果讀者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可直接移步相關分頁查看內容。

被我形容為」俄羅斯套娃「的華碩產品線

很少有在測評中先寫如何購買的,這麼寫只是為了優先讓剛需人群能快速獲取有效信息。

對於已經確定下單不想選擇恐懼症的人群來說,在購買之前,推薦你先移步閱讀什麼靈耀值得買-S系列的相關內容,以便於了解靈耀S系列其他產品的特性。相比於其他靈耀產品,靈耀S 2代的突出變化便是外觀設計,以及至少到目前還算「標配」的背光鍵盤和FHD IPS屏幕,趁著它還屬於比較透明的狀態,早買早避坑。

按照目前已經釋出的規格來看,除了搭載MX150顯卡的目前在售主力版本外,還有採用核心顯卡以及MX130顯卡的版本,部分產品可能會採用768P解析度TN面板,而目前已經開售的所有靈耀S 2代產品都是採用1080P解析度IPS面板的。這個在日後選購時需要注意。

目前在華碩的京東自營旗艦店已經開售/預售的版本為:

靈耀S 2代14英寸S4300UN8550(14"" FHD IPS/i7/8G/256G/MX150 2G)

靈耀S 2代15.6英寸 S5300UN8250(15"" FHD IPS/i5/8G/512G/MX150 2G)

靈耀S 2代15.6英寸 S5300UN8550(15"" FHD IPS/i7/16G(8G*2)/512G/MX150 2G)

下面為大家分別解析下這三款的特點,方便在購買最適合自己的靈耀S 2代產品

14英寸:S4300UN8550(i7/8G/256G/MX150 2G),首發價5499,日常價5999

這是華碩京東首發時主打的版本,相對於15.6英寸版,小巧的14英寸窄邊框產品似乎更受到輕薄黨的喜愛,1.4公斤的重量在主流的英偉達Geforece MX150窄邊框筆記本中算是佼佼者。首發價格5499買個i7 MX150本,搶到就是賺到。不過考慮到低電壓的i5和i7性能差距不大,所以如果後期會有保留IPS屏幕和背光鍵盤的14英寸i5版本,價格可能會更給力。

.

15.6英寸:S5300UN8250(i5/8G/512G/MX150 2G),首發價5699,日常價5999

這個版本前幾天剛剛在京東首發搶購,感覺華碩的套路還是很得人心的,上來就超大SSD堆料。i5+512G這類打造」頂級中等馬」的產品其實有很多,只不過由於太過於偏科於某一點但又押寶失敗,所以普遍不怎麼受歡迎。雖然多次強調同代低電壓的i7和i5幾乎沒有差距,可是總感覺多數人,出於心理安慰會偏向i7版。所以華碩很機智的把i7與16G版搭配賣,沒有在15.6英寸版本上引發左右互搏。

五種配色都集齊的i5+512G版本

18毫米,1.8公斤,在MX150窄邊框的15.6英寸產品里這是個非常優秀的數字,放在手裡的感覺也是由很大的提升。一些媒體」15.6寸窄邊框輕薄本不如買遊戲本「的論調估計要在華碩這款上終結了。而除此之外,華碩官方宣傳的五種配色,特別是蒼穹綠在i5 512G版本上全部聚齊,而熱門的蒼穹綠版已經售罄。對於除了金色灰色之外其他配色感興趣,目前可以考慮這個版本。

而512GB大容量SSD帶來的全局高速讀寫,是混合硬碟版本所不能比擬的。華碩多年來一直對512GB固態很熱衷,感覺這次繼2016年那次之後,相信又會對產品體驗起到很大幫助。

.

15.6英寸:S5300UN8550(i7/16G/512G/MX150 2G),首發價6799,日常價7299

雙通道8G*2好評,雖然不是遊戲本,不過作為整個系列的頂配版有一些區別於普通版的小提升我們一直是比較倡導的。不過除非在預算區間內喜歡上了外觀設計,否則我原則上不推薦購買大多數產品的頂配版本,因為在同等價格上可以更買定位更高產品的i5版。不過每個人消費觀念不同,很多人就喜歡數字的頂配,那麼這個版本可以考慮入手,一步到位型。

截至發稿,暫時只有以上三個配置組合可以選購,後續的其他版本可能還有變動。靈耀S 2代較為亮眼的就是色彩,也為了撞色設計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質感。所以如果對它的外觀設計不感冒,那麼在選擇時可以考慮對比下其他產品,如靈耀的U4100UN。

好多人無論什麼本子,哪怕你把定位講的很明確,他都要意志堅定的在下面回復:「能吃雞嗎?」「這麼弱雞的配置,吃雞都卡,怕是智商鑒定機。」」一定是收錢了,這個價位買個1060顯卡的本子一大堆,真不知道節操在哪!「 當然也有某款更強悍的專業筆記本比較例外,畢竟在他們的粉絲眼中,MX150取代移動工作站剪視頻指日可待。

你以為你和別人玩的真是一款遊戲嗎?(壞笑臉)

如果MX150會說話,第一句就是:」爸爸上輩子造了什麼孽,一個輕薄本的級別的顯卡天天被你們逼著吃那個一嘴毛的家禽!「

既然大家都喜歡看遊戲,那麼就找幾款3A大作給大家展示下表現。由於《英雄聯盟》、《DOTA2》等「高端大型次世代硬體殺手遊戲」實在是配置要求太「高」,以至於連標電壓+GTX搭配的主流遊戲本都有人問「打LOL卡不卡」;以至於像GF940MX這樣的「連核顯都不如的雞肋獨顯」玩起來只能到100幀這樣的「極差水平」。

看看人家核顯都40幀,你一個獨顯才100多幀比核顯還「低」,真雞肋

所以作為「新一代不如核顯的獨顯」,MX150的遊戲測試,只能找一些「貼圖馬賽克」的諸如《使命召喚:二戰》、《戰地1》、《古墓麗影:崛起》這樣的「入門遊戲」來刷刷存在感。大家看看就好,如果不如GTX1080,敬請原諒。

以上,表達了編輯對於眾多無腦噴非GTX的人群的無奈。下面回歸正題,由於上述的LOL等網遊的體驗與網路息息相關,實在沒有任何性能參考意義,而作為號稱挑戰GTX950M的低功耗顯卡,我們選用之前Alienware17 R5測試時使用的三款單機遊戲作為對象,祝標壓版MX150好運。

《古墓麗影:崛起》是由Crystal Dynamics開發,Square Enix負責發行的一款單機類動作冒險遊戲。於2015年12月正式發行。講述了我們的不死女主勞拉,在邪惡組織的卧底繼母背叛、父親去世的巨大打擊下,精神恍惚與情人鬍子大叔遠走高飛夢遊太虛幻境在西伯利亞冰原一邊對抗神秘組織」聖三一「一邊尋找永生的奧秘的故事。

遊戲地圖包括了世界上的多個地點,可探尋的場所將比前作大三倍,地圖的開放度比前作更大,充滿優美和危險並存的場景。與前作相比本作在中國還發行了普通話版本。因為該系列解謎元素較多,場景和環節設計豐富,初次上手時很容易導致主角花式死亡,因為被戲稱為」勞拉的一千種死法「。

《古墓麗影:崛起》的抗鋸齒可調範圍非常廣,但畢竟不是遊戲顯卡,我們決定採用預設畫質模式切換來測試,關閉垂直同步,以解析度和預設畫質為變數。測試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調到1366*768的解析度才使得測試平均幀數全部超過30,可以說1080P解析度下運行這款遊戲,對於MX150標壓版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不過能效測試強度較高,實際上日常在1080P解析度低畫質試玩時,幀數基本都在30幀以上,肉眼還算流暢,可玩性尚可。估計在最後與聖三一僱傭兵以及不死戰士三方混戰的場景,有大量的NPC以及較多的快速近戰QTE,可能高畫質下會有卡頓,建議玩家後期調低畫質。

《古墓麗影:崛起》768P低畫質的能效測試截圖

.

《戰地1》是一款由EA DICE開發、Electronic Arts發行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於2016年10月21日發行。遊戲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遊戲中包含了很多系列元素的回歸,比如馬、火焰噴射器、雙翼飛機和齊柏林飛艇。講述了一戰時期,一群士兵因為配備的武器實在太差,一怒之下搶奪了兵工廠還是研究階段的強悍原型武器,在世界範圍內大殺四方的故事。在《使命召喚》系列在」現代戰爭「後成功跑偏、錯誤地步入「神魔大戰「的當時,《戰地1》的出現,喚起了玩家的一戰情懷,口碑極高(前提是忽略掉爛橘子那個以掉線為己任的伺服器)。

The war is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s the war

《戰地1》可選多人模式和單人劇情模式,無論是單人還是多人地圖都是十分巨大,遊戲場景豐富且極其寫實,玩家受傷後會帶來明顯較為真實的操作阻滯感而非過去單純的低血量提示。似乎比《古墓麗影》挑戰更大,我不禁捏了一把汗(假的,上班時間玩遊戲的絕佳機會不快把握住,還有空捏汗!)

我將遊戲設置為1080P解析度,100%解析度,分別在預設的高中低三檔畫質切換,看一下單人模式初始關卡的幀數情況。

其實個人在試玩時的情況比幀數體現要更好,《戰地1》在初始場景下基本都能保持在50幀以上的水平,而且在同解析度下調低畫質似乎視覺上並不明顯。相比古墓麗影系列的略有緊張,《戰地1》的表現可以用相對輕鬆來形容,看起來這款遊戲的優化做得還是不錯的。不過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暫時沒機會體驗多人在線模式,暫不知道在多人模式的體驗。

啪!我死了

.

《使命召喚:二戰》是一款由Sledgehammer Games和Raven Software開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為使命召喚系列第14部主系列作品,也是繼《使命召喚:戰爭世界》後再次將背景設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品。遊戲主要講述了男主與他的好基友以及妻子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分分合合的感人愛情故事。」動視出品,必屬精品「。動視基於現在的技術打造的全新二戰故事融入了更多的劇情,無論是CG過場動畫還是實際戰鬥場面都讓人身臨其境。同時也支持多人模式,相比《戰地1》的大場面陣地戰,《使命召喚:二戰》的多人模式則更像是傳統FPS遊戲的狀態:小團體、快節奏、 轉角遇上肘節式霰彈槍。

師傅,你就待在此地不要動,我去那裡買兩個橘子,化個齋飯

雖然在《戰地1》上基本流暢無壓力,但我還是不敢掉以輕心 。在《使命召喚:二戰》上原計劃採用1080P解析度下高中低畫質的測試,可是在1080P中等畫質下,都嚴重爆顯存。同樣的平均30幀,在這裡幾乎卡頓的無法正常玩,所以只能臨時調整為1080P低、1366*768中、1280*720低三個檔位,最後一個是系統推薦自動適配的檔位。

《使命召喚:二戰》在圖像設置界面可以看到顯存的佔用,剛才提到1080P解析度中畫質下出現明顯卡頓,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爆顯存。COD14對顯存要求還是很高的,不過即使是4G顯存版MX150也無法脫胎換骨。筆者隨即使用自己i5 2500+GTX660 2G(比筆記本GTX1050低)的台式機,發現雖然同樣出現了爆顯存,但流暢度並沒有受到影響。而且相較《戰地1》,降低畫質後對於畫面的觀感的變化明顯,所以滿血版MX150在COD14的遊戲體驗一般,比較吃力

似乎沖的太快,被圍攻了,GG

這三款遊戲的長時間或短時間測試,我都是使用自帶鍵盤完成的。 調侃遊戲流暢度有個說法叫做「三幀暢玩「。其實雖然三幀誇張了,但是對於同一個流暢度水平,不同玩家在觀感上確實會有不同感受。比如我這種幾乎無暇遊戲的人玩起來,覺得日常30-40幀的狀態只要不是快速激烈動作場景較多,就不會感到不適。而被120HZ、G-Sync、GTX1080浸潤的發燒級玩家應該會脫口而出:這也能玩?由於習慣不同,對一個畫質和流暢度情況有不同的聲音都是可以理解的。

遊戲測試總結:

低電壓U+標準版MX150類產品的遊戲性能基本大同小異,LOL、DOTA2這類MOBA遊戲可以高特效無壓力運行,有的這類產品會存在鎖定在60幀,關閉垂直同步也是如此,這不是性能問題,筆者雖然解決過,但暫時找不到通用解決方案。而針對CS:GO、守望先鋒這類對配置要求略高的FPS網遊,也可以在中畫質下輕鬆應對。但是對於新的主流單機大作,建議移步選購遊戲本。針對配置不足需要降低畫面的問題,自行調整,只要自己的眼睛接受且遊戲流暢就好,不一定要小馬過河,聽河馬的意見。

大家最關注的吃雞,我用一句話描述:都說超高解析度大尺寸顯示器的用戶吃雞和你是兩個世界。多數情況下,吃雞沒有畫面上限這一說法。

為什麼要做這樣毫無意義的入門獨顯的遊戲測試?

首先這麼問本身就有問題,定位在GTX*50系列之下的4系顯卡一直都是輕薄產品可以捎帶實現高性能的重要突破口。為什麼2016年之後窄邊框+低壓U+940MX這樣的產品開始火爆?就是因為這個價位段的用戶一直以來都有一個中和需求,希望產品顏值高且相對輕薄便攜。他們既不想要標壓+GTX的厚重產品,又不可能多花上千元在工藝材質上奢侈。」什麼都能幹一點「這種需求看似不靠譜,實際上對於這個產品的用戶群來說,確實」咬咬牙就過去了「。

好多人心中的理想產品是類似過去UX501這種顏值+高性能

很多時候爭論「**配置能不能玩**遊戲」,其實更多的是爭論「這個畫質這個流暢度下玩這個遊戲算不算正常體驗」。1080P的屏幕開768P遊戲解析度幀數破60幀,有人認為完全OK,有人就覺得「這種解析度也能玩?「。並不是強行針對所有遊戲或者逐個遊戲都要制定絕對的「流暢衡量標準」,最多是提供一個參考,比如我們常說的「30幀基本流暢,60幀非常流暢」。而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首先正確的信息可以有渠道公開透明展示,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相關信息去結合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

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看到許多MX150顯卡的筆記本,經常會有標註「滿血版,性能強悍,暢玩3A大作、吃雞神器」之類的宣傳文案。在一些品牌過往推出的標壓處理器 + 940MX顯卡的產品介紹上,我們都看到官方以及第三方有意無意的導向「電競」「遊戲本」。看起來是誇大宣傳,但許多確實買來玩遊戲的人反饋玩起來非常舒服。因為他們可以接受降低畫質玩、或者他們所玩遊戲需要的配置要求並不高。

某電商產品頁面產品介紹「暢玩吃雞」

因此,針對這樣的配置做大型遊戲測試,其意義在於告訴那些潛意識裡追求輕薄和顏值,但是又有偶爾的遊戲需求的用戶,滿血版MX150可以稍微「踮起腳」嘗試非第一梯隊的單機大作。能玩流暢但是沒法玩的很爽。至於常見的主流網遊,可以放心大膽的開高畫質,享受帕斯卡架構的黑科技。

再次過一下靈耀S 2代系列的硬體參數,本次送測的版本採用15.6英寸三邊窄全高清IPS霧面屏幕,英特爾酷睿i7 8550U處理器+英偉達滿血版MX150 2G顯卡,16GB內存+512GB固態硬碟,可以說是目前S2系列的最高配置了。

首先是屏幕測試,全高清解析度的IPS霧面屏幕,屬於常規的45%NTSC系列普通色域屏,這類屏幕在目前主流的窄邊框全能本中很常見。相比於前幾年一片TN面板的情況,最近幾年筆記本上IPS屏幕的普及讓人欣喜。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不論出於什麼原因,明明是整個行業的進步和用戶的福利,卻偏偏被人一刀切形容成「屏幕素質低」。搞得現在只要是45%NTSC色域的屏幕,不分色准等其他信息就是「不良心」,而好多連是不是IPS都分不出來的人群,也都一夜之間紛紛」45色域屏幕看著累眼睛「,如此神速的學習進步能力,也是很讓人費解。

所以,屏幕方面,放在定位5500元左右的全能型產品中看,還不錯。

48%AdobeRGB / 46% NTSC / 65%sRGB

S53000UN的屏庫網參數

處理器是老熟人之一i7 8550U,其實在筆記本測評里也鮮有生面孔,畢竟主流的處理器產生就只有紅藍兩股勢力。i7 8550U擁有4核心8線程的規格,基於14納米工藝的Kaby Lake-R架構,BGA封裝在主板上不可拆卸和更換。主頻1.8Ghz,最高可睿頻至4.0Ghz,熱功耗設計15W。

i7 8550U的CPU-Z信息

隨後在Cinebench R15測試中,單核成績169cb,多核成績630cb,基本達到上代標準電壓處理器的水平。跑分僅作為性能的參考,實際表現可以看遊戲中的表現。

Cinebench

本次靈耀S 2代搭載的是標準版本的MX150。這張卡算是今年移動端10系顯卡中最為特殊的一款,實際上是GT1030顯卡的筆記本版。採用16nm帕斯卡架構GP108核心,位寬64bit,擁有384個流處理器,顯存為2G GDDR5,顯存顆粒來自三星。總體規格,與桌面版1030差別不大,但熱功耗設計僅有25W,與之前該價位主力顯卡GF940MX一致。

而除了這個標準版,本次MX150還帶來一款設計功耗在8W左右的版本,也就是被強行扣帽子為」殘血「的版本。相比於標準版,8W版運行頻率在900Mhz左右,但測試數據仍然要高原來的940MX顯卡30%左右,可以說是非常強大了。

實際上目前流通的MX150不能簡單粗暴劃分為所謂25W滿血和8W殘血。首先兩種功耗版本雖然性能有差異,但是也是為不同類型的產品而設計的,而並非主觀上刻意」算計「。除了功耗外,類似規格的版本還存在紋理單元和主頻等差異。所以具體的表現還是要以實測為準。

滿血版MX150的GPU-Z信息

下面是3D Mark的Fire Strike和Sky Diver模式下的跑分情況,在Fire Strike跑分測試過程中,畫面卡頓較為明顯。

3D Mark Fire Strike測試,測試畫面較為卡頓

3D Mark Sky Diver測試

固態硬碟方面,這次華碩很下血本的採用了一塊512G的大容量固態硬碟,型號為鎂光1100。這塊硬碟前段時間一度因為零售價格跳水而成為新的性價比神盤。我們使用AS SSD固態硬碟測試軟體對其速度進行測試,結果為讀取速度477M/S,寫入速度461M/S,屬於SATA3匯流排固態硬碟。而且根據官方數據,S2系列是有額外的2.5英寸機械硬碟位的。

鎂光1100 AS SSD硬碟跑分

PC Mark10測試模擬了人們在使用電腦時候輕中重度的各種場景下的體驗並進行量化打分,相對於單純的性能測試更為貼近人們的日常使用的情況,最終成績為3747。筆記本產品發展到如今,針對文檔編輯及日常的影音娛樂、網頁瀏覽,基本都可以勝任。除非出現驅動兼容問題或者Windows系統的日常bug,否則基本不會存在日常操作的卡頓。

PC Mark10綜合測試

各項跑分信息僅供參考,實際性能表現請參考上一部分的遊戲體驗環節。其他體驗請參考下一章節的內外細節部分。

其實這個部分應該才是本文的開頭環節,這次測評,我嘗試將外觀和細節部分放在後面來說。而把產品內細分版本的選購建議、遊戲性能測試以及硬體參數細節等大家比較關心的放在前面。

靈耀S 2代整體的外觀設計主要集中在撞色搭配Ergolift轉軸設計。先說下撞色,華碩靈耀S 2代從配色設計上幾乎可以說是今年同級別窄邊框+獨顯類產品的一股清流。雖然我們之前有談到一些產品的撞色,但這次華碩在顏色搭配和切換區域上十分大膽,在整機的四周側邊做了不同的顏色。最後呈現給大家的是星空灰(紅邊)、消光灰(亮銀邊)、冰鑽金(白)、金屬銀(黃邊)、蒼穹綠(青海藍寶石邊)五種配色。五個顏色放在一起,非常亮眼,感覺像是新天團出道的既視感。

這就是傳說中與」五顏六色的黑「齊名的「青海藍寶石的綠」嗎?

靈耀S 2代全系的設計細節基本一致,A面為拉絲工藝的金屬面板,側邊撞色區域採用了點陣紋理工藝,而C面,筆者手上這台金色版採用了拉絲處理,並按鍵區域做了點陣暗紋。之前在華碩的機型上經常見到這種設計,手感還不錯,這一點不同人喜好見仁見智。其他色彩版本的C面紋理有些不同,在蒼穹綠和消光灰版本上,華碩採用了一種編織紋理的設計,具體顏色與對應特色可以參考下圖。

說完總體,我們說回手上這台15英寸金色版本,A面和D面的金色其實非常淡,很多時候我都有種手上是銀白色的錯覺。而C面金色較重,不過也還處在淡金色的範圍。B面由於這次採用了上左右三側窄邊框設計,真機的沉浸感比第一代S要更強。而下方的VivoBook標識則是大家一直開玩笑的所謂」vivo筆記本「,之前的文章中說過對於靈耀S的歸屬很亂的問題,現在直接標註VivoBook可以說是一個辨識度的強化。字的下方也做了點陣紋路,與C面的點陣呼應。

說完配色,說一下在這一代涉及上新出現的Ergolift轉軸,其實這種設計並不新鮮,之前在VAIO以及惠普的產品上都見到過類似設計。其核心原理是將機身下半部分長度設計的比屏幕部分短,結合下沉式轉軸,在屏幕打開時,突出的頂蓋後端會充當大號腳墊的作用,將整個機身後端墊起。這樣一方面增大了進風區域的面積,增強散熱效率;另一方面機身翹起一定角度後對於使用自帶鍵盤打字的人可以獲得更舒適的手感。此外,對於揚聲器在D面的產品,墊起後對於聲音也是有一定增強作用的。

Ergolift轉軸特寫

而這種設計其實在之前華碩的旗艦商用機」靈瓏本「上以及今年夏季剛發布的靈耀X新品上都有出現,只不過在靈耀S2上的更為圓潤。順便說一下側邊介面,全機一共有三個USB-A標準介面、一個USB-C介面、一個HDMI1.4顯示介面,還有DC電源介面和TF讀卡器。並沒有RJ45網線介面,左側兩個USB為2.0,右側的USB-A和C都是USB3.0速度,Type-C介面僅支持數據傳輸功能,不支持對筆記本充電以及對外顯示輸出。

靈耀X

鍵盤部分,這次靈耀S 2代的按鍵圓角弧度很大,給人萌萌噠的感覺。值得欣慰的是這次標稱的背光鍵盤,終於」從官網雲端下載到本地「,目前在售的版本全都搭載了背光鍵盤。這樣一個在同價位其他產品中很常見的配置,在華碩靈耀S系列中終於出現了。

此外,靈耀S 2代的鍵盤還加入一個貼心功能,fn+esc組合鍵即可實現切換f1、f2按鍵和音量亮度等功能鍵的操作,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優先順序需求。其實這個功能之前多見於一些商用筆記本,而家用產品很少有提供,這裡要為華碩點個贊。

三邊窄的視覺衝擊還是很強的

差點忘記了說屏幕邊框,官網沒有給出靈耀S 2代具體的邊框參數。實際上14英寸和15.6英寸版的邊框參數是有細微不一樣的。14英寸版左右邊框僅4.8毫米,上邊框7.95毫米;而15.6英寸版本左右邊框為6.3毫米,上邊框8.3毫米。總體參數還是很不錯的,窄邊框筆記本自2016年開始全面開花,各家跟進到現在2年多的時間,給產品的顏值提升和尺寸瘦身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說完了外觀,我們來拆機看一下內部。靈耀S 2代的結構很簡單,打開D面後蓋所有元器件一目了然。常規的內存和硬碟的加裝更換和更換硅脂清灰都可以搞定。與前代靈耀S結構基本類似,內存方面,14英寸採用板載+空槽的方案,而15.6英寸則為雙內存插槽;硬碟則都預留了一個2.5英寸硬碟位和一個m.2 2280的固態硬碟,應該是不支持PCIe匯流排固態的。

本次送測的、頂配版本的、15.6英寸的靈耀S 2代的拆機圖

不過,還有一個小遺憾,靈耀S 2代雖然可選雙硬碟版本,但是經拆解,目前在售的純固態版本,其2.5英寸硬碟位並沒有預留硬碟固定架以及排線,僅在主板上保留了一個HDD排線座。所以購買純固態硬碟版本的用戶,自行加裝機械硬碟可能會比較困難,只能求助售後或某寶了,這應該是拆機後的一個小遺憾了。

機身里里外外的細節基本說完了,靈耀S 2代這一次在設計上帶來的突破還是很多的。無論是撞色機身三面窄邊框還是Ergo轉軸,這些結合起來,再加上鍵盤上的細節調整,可以說靈耀S系列終於可以與主流的窄邊框獨顯輕薄本去掰手腕了。

這次測評從選購、遊戲測試、硬體測試、產品細節四個方面,儘可能提供較多真實體驗和官網標註之外的隱性參數,儘可能為大家還原一個產品而非官網的一個鏈接頁面Ctrl+V。

華碩靈耀S系列之前一直有些不溫不火的情況,原因我在那篇靈耀家族梳理中提到一些,如混亂的產品版本、官網上絢爛但模稜兩可的介紹、逢「神機」必被雪藏的奇葩營銷戰略,可能還有雖然不難看但是也沒說太好看至少沒特點的工業設計。不過這些在靈耀S 2代上都做了相應的調整,鍵盤背光終於不再放鴿子,工業設計也算是數一數二,產品的配置和布局也都讓人耳目一新。讓我們看到了華碩終於發力這個他們似乎一直沒有拳頭產品的重要市場。經過一年多的打磨,靈耀S系列終於可以出道,與其他競品掰手腕。

不過有些小問題依舊存在,如固態版本沒有配備機械硬碟架,事實上無法雙硬碟。撞色設計雖然帶來了視覺提升,但也必然採用更多的拼接結構,一體感不夠強。這些有的是為了新特性的妥協,有些可能是出於成本和用戶群習慣等方面考慮。對於硬碟架缺失,只能說建議有剛需雙硬碟的用戶可以等待後續的雙硬碟版本或者單機械硬碟版本。

而由於測試基於頂配版,還是要多嘴說一下個人對於選購時「頂配」的態度。以防杠精在評論區怒噴所謂「16G 512G搭配這個配置又不能打遊戲有什麼用?!

首先對於筆記本產品來說,歷代低電壓i5和i7的性能差距都不大,而展現到日常操作和遊戲上,就更沒有區別了。所以我個人我一直建議如果看重一個產品的i7版,首先看看有沒有其他參數不變的同型號i5版來入手。而如果有些產品除了處理器區別捆綁了其他特性,那麼再考慮入手i7版。舉個比較生動的例子,如果同樣預算高,買個華碩入門4000檔模具的售價5000多的i7筆記本不如入手配置差不多的U/UX系列的i5款來的合適。有錢也要花刀刃上。

而對於靈耀S 2代的話,無論是它i7 8G 256G還是i5 8G 512G版本,目前價格都在6000以內,與其他競品價差不大,基本在同一水平,所以可以考慮這類i7版。而如果後續的其他i5版本出現,且沒有在屏幕和背光鍵盤等特性上有所妥協,那麼入手那個段位的才是最佳選擇。至於這個頂配版的16G+512G,如果你確實追求一步到位,那麼這款免去了你日後升級擴展的麻煩,絕對夠用了。前提是,CPU+GPU可以hold住你的需求。

今年的華碩,無論是遊戲本還是輕薄本都一改之前的頹勢,有了很多突破。雖然還不夠,畢竟市場的對手前幾年已經在做了,不過至少是一個好的開端。筆者對於華碩經典的產品還是印象深刻的,希望華碩可以早日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新一代神機。據目前數據看,華碩靈耀S 2代的銷量還不錯,消費者從來都是看產品說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OL科技早報 的精彩文章:

8代酷睿健將 華碩飛行堡壘FX80G 多圖賞析
英特爾傲騰內存最適合這些用戶

TAG:ZOL科技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