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現實和理想的衝突?
01
▼
曾幾何時,我們都或多或少在心中描繪過如下的場景······
我要讓自己成為職業球員,要打進國家隊!
我要讓自己的公司上市,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我要在40歲前環遊世界!
我要與喜歡的人白頭偕老!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夢想家,但可惜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的夢想後面,開始有了一個「但是」:
我想成為歌手/開始寫作,但是又不得不工作,怎麼辦?
我想出國讀書/環遊世界,但是家裡經濟不允許該怎麼辦?
我想與喜歡的人在一起,但是父母不同意,怎麼辦?
我想……,但是……怎麼辦?
「
現實就是這樣無奈!」年長的沒有夢的人總在恐嚇他們,「像你現在這樣單純得近乎做夢的想法,還是趁早收起來吧,免得日後碰了壁,還是得醒。」夢想不僅需要一腔熱血,更需要冷靜的智慧。許多人有美好的夢想,卻並沒有保護自己夢想的智慧,他們的夢想被現實碰得支離破碎。
有一個問題,永遠橫在你和夢想之間:
現實和理想衝突,該怎麼辦?
提這個問題的人好像忘記了,其實理想也是一種現實——你希望在未來實現的現實。這樣一來,理想和現實衝突的問題就清晰了一些,變成:
未來的現實和當前的現實衝突該怎麼辦?
我們把這個問題再推進一步,你就會發現其實它們並不「衝突」,因為你並沒有直接進入未來的現實的能力——如果有,你就不糾結啦。你只是覺得現實之路與理想之路並不是同一條路。你不甘走現實的路,卻又不敢走理想的路。所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
怎樣從現在的現實,走到未來的現實?
想像下年輕、初經世事的你站在路口,前面伸展出兩條路:一條是坎坷小路,通往你嚮往的未來的現實;一條是平整的大道,卻通往你心有不甘的平庸的現實。選擇夢想之路,也許會在中途體力耗盡而死;選擇平庸之路,卻又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
很多人的生活,就是像這樣在路口徘徊,既沒有勇氣闖入理想之路,也不甘心平庸地生活。一直到實在扛不下去,就腳尖離地被捲入滾滾人流,直奔現實而去,像早上八點半的地鐵口,身邊的人才不關心你要去哪兒呢。
這就是我們遇到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這一篇文章我們談的就是現實與理想衝突時的解決方案,以及「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對這困局的突圍:
理想主義者:我要一站到達
現實主義者:試試看,不行就算了
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迂迴、修鍊、接近夢想
先沖入現實之路吧。在這裡修鍊,獲得必要的鍛煉、給養、技術、技巧;在做好儲備、更好地了解自己之後,你可以開始尋找兩條路的交會之處。你在現實之路上走得越遠,朋友越多,發現與夢想之路的交會也就越容易。
最後,你走到現實和夢想之路的第二個交點,告別現實之路上的朋友們的挽留,深吸一口氣,開始你的夢想之路。
這就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戰略。在我看來,解決現實與理想的衝突的方法,就是如何從現在的現實走向未來的現實的戰略。
在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戰略中,現實與理想——當前與未來的現實——並不衝突,反而是手段和目標的關係。未來的現實所需要的眼界、資源、能力、格局,都可以在當前的現實中找到,你需要的只是一套連接現實與理想的「現實的理想主義」戰略。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場球賽,適應現實等於防守,而堅持理想等於進攻。如果一個球隊一直進攻卻毫無防守之力,會死得絕慘。今天你也能看到那麼多忙於適應生活卻忘記夢想的人——他們一直防守,從不進攻,這些人為什麼要打球呢?
所以如果你身處剛出道的弱隊,你需要堅定不移地打防守反擊;而如果你身處身經百戰的強隊,也許你真的應該試試看全進攻陣容。關鍵看你是否掌握了從現實到理想的戰略。
理想正如畫一幅宏大的畫,你的夢想越大、越美麗,就需要越多的畫技和練習。夢想越美麗,手段就要越現實。夢想越壯闊,規劃就要越細緻。我說過的生涯三階段理論,談的就是從現實中一步步實現理想的技術。
見過許多我這樣的年輕人,走呀走呀停下來那麼傷心,這個曾是他們想要改變的世界,成了他們不可缺的一部分。
——《江湖行》黃群、黃焱
02
▼
那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人生規劃師最常遇到的現實與夢想發生衝突是在職業領域中,很多人的理想也在職業領域中。事實上,職業本身就是一個現實和理想的絕妙悖論。職業的本質,是一種通過滿足他人或社會需求而自我生存、發展和實現的社會交換形式。簡單來說,職業是通過滿足他人需求來實現自我的社會交換方式。
要談如何把現在的現實與未來的現實連接起來,我們不妨從職業中的自我實現開始講起。先問你幾個深層次的問題:職業中自我實現的方式是什麼?什麼是工作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試試問你身邊的人這個問題,恐怕會獲得三種完全不同的回答。
第一種回答是這樣的:為什麼工作?賺錢唄!為什麼賺錢?養家唄!為什麼養家?沒辦法唄!大哥,你幫我養啊?!
另一種回答類似這樣:「我要證明自己的價值。」順著這句話追溯,還有很多思考——證明的意義是什麼?證明意味著尋求認同。證明給誰看?給自己、家人、朋友、女友、前女友和社會看。
但總會有人(雖然很少)這麼回答你:工作是為了活出自我,實現自己對世界的價值。稻盛和夫在《活著》中認為工作即道場,工作的目的是「自我修鍊」,為了讓自己擁有「美好心靈、圓滿人格和智慧」。李開復說「做最好的自己」,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都屬於此列。
這三種回答,並無高低之分,分別代表著工作帶給人的三種意義——生存、被認同和自我實現,分別對應著職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工作(job)、職業(career)、事業(calling)。一份完美的工作,自然應該包含三個部分:讓我能生存,讓我被認同和被尊敬,同時在其中實現自我和社會的價值。我們都期待能夠擁有這樣一份工作,成功人士也都宣稱自己有這樣的工作,他們收入不菲,讓人尊敬。巴菲特說自己每天拿著星巴克咖啡去辦公室的時候,恨不得在電梯裡面跳舞;喬布斯把每一天都活成最後一天;馬雲總是那麼激情四射又瀟洒自如;楊瀾高貴大方有智慧。他們好像都活在自己的夢想之中——而對比下你現在這份痛苦無聊收入低還沒有創意的工作,這真讓人絕望。
作為一個剛入職場的新人,我們又如何才能找到這樣一份職業呢?你舉目四顧,大部分職業是累死人不償命的(如「程序猿」、銷售);還有一些很受人認同(如企業老總、培訓師),然而這些職業你完全無法擁有;看得上你的職業(如NGO人員、義工),又不太能讓你吃得飽;最後還有一些看起來完全能滿足三者(如作家、導演、創業者、咖啡店老闆),但你試著搜搜職業招聘網站,哪裡有人招導演?
夢想如此美好,現實如此殘酷。人們要麼追尋理想,為生存碰得頭破血流;要麼放棄夢想,一頭跳入生活的濁流(反正大家都黑,誰也別嫌棄誰),沿著社會設定的道路行進,卻發現自己早就忘記了出發的理由。慢慢地,我們會遇到人生最可悲的事:30歲的你早上起來站在浴室鏡子前,掛著假模假樣的微笑,發現自己變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那種人。
職業生涯的三條線
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坐標系,橫軸代表你的年齡,縱軸代表職業收益,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張職業發展圖。在縱軸的三分之一處,向上傾斜畫出一條線(生存線)——我們為什麼工作?從你開始職業的那一天,你就需要支出,這意味著你有了工作的第一個理由:生存。於是職業發展線(見下圖)出現了,你的第一個職業任務很簡單,就是讓職業發展線高於生存線,養活自己。
上圖為職業發展圖。
03
▼
大部分人的職業線都是一個拋物線形狀:上升—維持—衰退。
在職業發展的上升期(25~35歲),職業發展的速度很快,職業收益上升很迅速;
慢慢進入職業發展中期(35~45歲,一般也意味著進入中高管理層),上升的勢頭越來越平緩。最終會達到職業發展的頂峰(一般在45歲左右),職業發展速度也慢慢歸零,進入維持期。
在職業發展的中後期,職業的收益會緩慢地下降,你開始進入衰退期——你的職業發展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你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位置,總結好經驗,帶好接班人,在一個合適的時候退出職場。
不同職業的發展周期也不同。如果你是普通公務員,你職業線的三個階段就是25~35歲為上升期、35~45歲為維持期(高原期)、45~60歲為衰退期。如果你是體操運動員,也許就會變成12~16歲為上升期、16~24歲為高原期,而24歲以後迅速進入衰退期。如果你是老中醫,那麼也許要到40歲才開始上升,而你的頂峰則越老越好,一直到你老得摸不到脈的那天才開始下降。靠體力的職業周期短,靠腦力的周期長,靠資源的則更長。
不管是什麼職業,你的職業線總逃不出拋物線。這條拋物線與傾斜上揚的生存線,勾勒出一隻蝴蝶的形狀。這就是大部分人一輩子的職業生涯形狀。這隻蝴蝶的左翼是虧空,右翼是收入。虧空階段你需要他人的經濟支援,這也許意味著你需要住在家裡,蹭吃蹭喝,或者需要家裡每月給你寄點錢,因為你賺的根本不夠花;還有很多人活在父母買的需要你50年工資才付得起的房子和車子里——總之,你需要別人的支持才能生活。
這筆填補你生存期的錢,從何而來?看看蝴蝶的右翼你就知道了。在這裡,你的收益高於了生存,這意味著你有了閑錢,需要拿出一部分來存款與投資,一部分用來養老(也算是還債),另一部分需要用來填補你孩子的生存期。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老老實實地被生活所安排的人,無須看命書和占卜,你的終生命運就早已全部畫在這隻蝴蝶上——我們用老一輩的錢度過生存期,然後又努力賺錢,填入我們下一代的缺口。事實上,大部分老一輩中國人就是這麼想的——職業是用來謀生的手段,所以他們的遊戲規則特別簡單——儘可能在職業期攢更多的錢,用很少的錢照顧好自己,然後轉投到下一代的生存期,讓自己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讓兒女少吃點苦,多讀點書,盡量度過生存期。
這種職業觀也傳承給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他們努力地在工作中賺更多錢、走到更高的位置,同時學習更多精細的花錢方法,投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希望他們能畫出更加好看的一條曲線。但是,僅此而已。
這種職業觀沒有什麼不好,卻顯得有些可悲:我們完全把職業當成維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具,而很少明白職業能承載更深層次的可能——發揮天賦、找到自己、理解和發現工作背後的意義。
一旦人們把工作當成生存工具,他們一定會順帶把工作中的自己也當成工具。而如果工作中的自己只是賺錢的工具,那麼工作中的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無底線、貪污腐敗、過勞又怎會不出現?當自我工具化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怎麼可能不在工作中感到空虛、麻木和倦怠?那正是工具最正常的反應。
我們所處時代普遍存在的神經症……很多現代人所受的痛苦,不是源於臨床觀察而定義的神經症,而是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麻木感和空虛感。
——榮格
一旦你放棄在職業中自我實現,你就會把「工作的意義」的答案寄託於下一代——看看各種培訓班門口兩小時一直盯著孩子看的家長就知道,希望讓下一代學習些自己想學而沒有機會學的東西,去自己想去而沒有去過的地方,受自己想受而沒有機會受的教育,希望下一代去實現他們想實現而沒有機會實現的人生意義。
但是他們始終無法迴避這個清楚又殘酷的事實——工作的意義絕不僅限於生存和延續下一代,一個無意義的生命不會因為能延續就變得更有意義,一段職業生涯也不會因為比別人更成功、更賺錢、更快發展而變得更有意義。同時,工作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讓生命延續。愛因斯坦、羅素、薩提、凡·高……你們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誰,但誰也無法否認,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願各位都能把所有的不快給昨天,把所有的希望給明天,把所有的努力給今天。
傳遞正能量分享人生智慧
成功的人每時每刻都會分享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身邊的朋友,你在他們的心目中會變得更有價值。
點擊文章標題下「賣力青年」即可關注


TAG:賣力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