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大米放久了,也有大用途

大米放久了,也有大用途

陳倉米臨症醫案3則


作者/劉曉虹 龔奉璋


陳倉米,又名陳米,為儲存年久的粳米,

性味甘淡平,入胃,兼入心、脾經,有養胃、滲濕、除煩之功

。臨症遣方之際,以之為伍,效驗頗多,現舉隅一二,以就教於同道。


 


一、呃逆


 

蔡某,男,58歲,工人,1992年9月來診。5月前曾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手術順利,但術後一直精神萎靡。1月前,出現呃逆之症,飢餓或勞累時可復作或加重,睡眠或休息後可緩解。


 


察其形體羸弱,面色少華,呃聲低弱,呃無定數,止無定時,納少,睡眠一般,大便溏,舌質淡、苔白稍膩,脈細稍沉。




證屬脾胃失養,氣虛上逆,治宜健脾養胃,降逆止嘔,方予陳香散內服。


 


處方:

陳倉米(焙乾、為末)150g,沉香末15g。混勻後以米湯調下。每日1劑,分3次服。

5劑後呃逆幾近消失,大便正常,效不更方,囑繼服5劑,精神好轉,面有華色,呃逆未再作。


 








脾胃職司受納運化,如運化失司,則生化乏源,升清降濁失常。胃中虛氣上逆,故見呃聲低弱;未進食之時,化源不足,且氣虛之疾,動則耗氣尤甚,故飢餓或勞累可致複發或加重。




脾氣不振,運化無權,精液不能上榮於頭面,故有精神萎靡,面色少華;濁陰下降失職,則便溏;舌質淡、脈細乃脾胃虛弱之佐證。




此時用性味甘淡而平之陳倉米,

既能取其調腸胃、祛濕邪、下逆氣之功,又可避免直接用補中益氣之輩而存虛邪留戀、壅滯難去之慮,復佐以降氣溫中納氣之沉香末。



正合《本草通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之旨,故應手而瘥。


 


二、下後口渴


 


戴某,男,15歲,學生,1993年6月初診。訴2天前踢球時仆倒後出現腹痛,繼而納呆,一直未行大便。刻診:神志清楚,面紅目赤,全身灼熱,脘腹脹痛,拒按,無反跳痛,T:39.4℃,腸鳴音亢進,有明顯的過水聲,肛門偶有排氣,小便調,舌紅絳,脈沉澀而數。

 


西醫疑為「不完全性腸梗阻」,中醫辨為瘀熱互結,蓄於下焦,治宜破血下瘀,方以桃仁承氣湯。


 


處方:

桃仁、大黃(後下)各10g,桂枝4g,甘草、芒硝各6g。水煎服,第3煎取汁100ml保留灌腸。




1劑不效。復以前方倍大黃加枳實10g,水煎更進,第3煎仍作保留灌腸,服2劑後遂解出大量腥臭大便,此後又瀉下10餘次乃止,諸症盡失。


 


此時因覺口渴,由家人予肉湯、牛奶等並飲共約2500ml渴莫能止,復來急診。視其精神疲乏,面色潮紅,心煩不安,口燥咽干,舌紅、苔薄而少,脈弦細稍數。


 

辨為下後陰傷之證,治宜養陰除煩,囑予陳倉米500g加水3000ml煮汁,空腹溫服當茶飲,並暫忌油膩食物,2日後遂平復如常。


 







病者年方弱冠,諸氣未充,雖病實證,然大下10餘次,「下多則亡陰」,故有煩渴引飲不止之症,又其熱病將愈,胃氣未復,

猶忌食物戀膈,予服肉湯、牛奶等厚膩之品,致熱與食郁,而煩以生,必得沖淡甘平,以為調劑,則胃乃適。


 


陳倉米津液既枯,氣味亦變,服此正能養胃,生津止渴,除熱去煩,故愈。由此可知,沖淡和平之品,力雖稍遜,用之精當,功則大矣,未可忽焉。

 


三、水瀉


 


周某,男,51歲,教師,1995年10月來診。系肺癌晚期患者,已2天未進食,但瀉下不止,而延余診視。


 


刻診:面色無華,精神極度萎靡,瀉下呈水樣,肛門墜脹,語音低微,僅一息尚久,其家屬惟盡人事而已,舌淡、苔白,脈軟無力。



辨為中陽衰微,治宜大補元陽,澀腸固脫。


 


紅參20g,煎取汁100ml,合陳倉米50g,炒焦黃研末送服,共3劑。


 


第1劑緩,更1劑平,再1劑止。後終雖不治,然水瀉再未出現。


 







病者罹患絕症,臟腑氣血俱衰極,運化無常,生化無源,故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語音低微,舌淡、苔白,脈軟無力;又胃為水谷之海,中陽虛衰,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微之氣,無從輸布,合污下降,而見水瀉之候。


 


《本草綱目》云:「陳倉米,古人多以煮汁煎藥,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之功也」。


 


炒此米研末飲服者,亦取此義,並澀腸道、充胃腑,且合獨滲湯振奮中陽

,一舉而數善兼備,至此方悟陳倉米之妙也。


 


體會




陳倉米乃五穀之屬。五穀為養,而入葯更用其陳者,謂之氣味將盡,還歸於淡,入葯之時,其性多能隨遇而安。且

淡為五味之主,可以養胃氣,淡能滲濕,既能化滯清熱,又可養胃之陰液

,故以本品為伍,用治上述諸症,均能獲桴鼓之效。


 


舉一反三,臨症之際,

用陳皮、陳神曲、陳酒、陳酢、陳壺盧瓢、陳火腿骨之輩,均有用其性而淡其氣味之意

,不獨陳倉米也,吾儕宜謹識之。








<END>



轉載自《新中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醫學衷中參西錄(全三冊)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醫學衷中參西錄》,又名《衷中參西錄》,近代醫學家張錫純著。原書自1918年至1931年分六期陸續刊行,一經出版,便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讚譽。各期出版後曾多次印行,每次再版時,張氏均於「原書增補若干,又間有刪改之處」。1933年,張錫純因病逝世,其子應社會各界之邀,將其遺著《傷寒論講義》作為第七期刊行。1957年,張氏傳人又將遺稿獻出,以成《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八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百折不撓的草
沒想到真實的「走方郎君」是這樣的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