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形成為什麼一定要有鹽?吃鹽可能是人類自身進化的一種缺陷
關於鹽最早的出現,有種傳說是神農氏時代齊人夙沙氏煮海為鹽,然後驚喜的發現鹽的味道鮮美,灑在肉上吃味道更好,這個無意間的發現也成為了鹽慢慢普及的開端。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追求的不斷提高,對食物的要求從大魚大肉豐盛美味,轉換到了清淡養生健康長壽,但是再為清淡的營養食譜中,對食鹽的要求永遠是控制一定的量而非杜絕。
大多數動物隨時隨地都在補充鹽分,循環系統的鹽分回收機制也比人類的要完善,甚至可以通過舔舐尿液、糞便和其他體液來補充鹽分,比如食草動物都需要定時舔一些岩鹽(比如牛、羊),食肉動物可以從肉裡面獲取鹽分,猴子會通過汗液蒸發析出的鹽粒結晶補充鹽分,而人類通過一日三餐來補充鹽分。
吃鹽過少會造成體內的含鈉量過低,發生食欲不振,四肢無力,暈眩等現象;嚴重時還會出現厭食、噁心、嘔吐、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射減弱等癥狀,甚至還會導致死亡。
人類為什麼相比較動物而言會對食鹽有所依賴?
食鹽是指來源不同的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即NaCl,國家規定井鹽和礦鹽的氯化鈉含量不得低於95%。食鹽中含有鋇鹽、氯化物、鎂、鉛、砷、鋅、硫酸鹽等雜質。
拿人類來說,氯化鈉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化學成分,它可以調節人體內水份均衡的分布,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在我們人體細胞外液的陽離子總量中,Na佔90%以上,在陰離子總量中,Cl佔70%左右菜葉網。什麼是細胞外液呢,就是血液和組織液。氯化鈉還參與人體內部酸鹼液的平衡。此外,氯離子在體內參與胃酸的生成。
人類祖先吃肉為主時,可以從肉里得到足夠的鹽類,後來改吃糧食為主,就需要外來鹽補充了。 這一點和食草動物一樣,為了補充植物里很多動物必須的鹽類不足的問題而舔一些岩鹽。反應這個習性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美國西部山區生活的雪羊,這種生物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為了滿足鹽分需求,它們會定期下山去一些含鹽量較高的石頭堆那裡舔來舔去。
為什麼鹽這樣重要呢?
有一種理論認為5億年前,海洋中大小的後生動物初次在體內形成封閉的液體循環系統。海水大概就成為所有動物體液的化學模型,一般周圍環境千變萬化,細胞活動總以它為基礎進行。因此,時至今日與海洋相去極遠的物種的血清仍然異常相似,它們血球周圍液體的鹽含量並無兩樣。 當遠古海生動物向陸地進發並終於登陸時,食鹽始終是保持其體內環境的關鍵成分。
各種動物的嗜鹽機制各不相同,但它們都能順利應付繁殖、溫度變化、爭奪資源等方面的需要。在繁殖過程中,不但胎兒體內組織需要鹽,產乳也離不開鹽。
影響動物鹽平衡的另一個因素是群體密度。高密度常會導致侵擊行為,先是對腦垂體和腎上腺產生刺激,繼而因遏制了保持鹽分的激素醛舀酮的產生,從而加速了失鹽。換句話說,群體密度高的地方,個體對鹽的需求增加液之,富鹽環境里情況則相反。
各種動物都有保持體內鹽分平衡的共同本領。科學家對綿羊進行過試驗二抽取綿羊富含鹽分的大量唾液以破壞其體內的鹽平衡,然後喂以鹽水,它能在2~5分鐘內喝下正好補足所失鹽分的鹽水菜葉網。這種適可而止的本領還是一個謎,因為在多餘的鹽水進人血液和人體組織之前,它們就停止下喝了。
所以從進化的角度看吃鹽可能是人類自身進化的一種缺陷


※科普一下:木星的質量再大75倍,就會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
※要去「木衛二」上釣魚,不知哪位科學家可以帶路?
TAG:菜葉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