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想讓孩子有「性格缺陷」,這件事越早明白越好

不想讓孩子有「性格缺陷」,這件事越早明白越好

作者:廉絡(爸媽精讀主筆)

雨後

鋼琴曲

段鵬

00:00/03:52

在我洗漱的時候,女兒小跑到我身邊,對我說:「媽媽,小兔子尿褲子了,我打了它。」

我擦了把臉,俯下身認真看著她,對她說:「小兔子尿褲子了,你可以教它怎麼上廁所啊!不要打她!」

她小嘴嘟囔著:「我尿褲子的時候,媽媽打我!」

我聽了先是覺得有些好笑,隨後意識到這件事情可能遠沒有我想得那樣簡單。

於是,我真誠地為我之前打她的行為向她道了歉,又告訴她小兔子很聰明,現在尿褲子只是因為它還小,給它點時間,它會學會上廁所。

回想起來,女兒確實因為尿褲子的事情挨過幾次打,儘管每次並不捨得真的下手,雖然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事實證明,媽媽的「體罰」行為還是給她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在這之前,我只認識到,我的「體罰」無法讓一個不到兩歲的寶寶保證每一次都尿到馬桶里,甚至目的和初衷南轅北轍——她在我的嚴厲懲戒下尿褲子的次數更加頻繁。

後來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措施,反而越來越好。

而今天,女兒對待兔子的態度,才讓我對自己這種「粗野」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後果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我慶幸我沒有在「打罵孩子」這條路上行走太久,但「打罵教育」顯然已經在女兒的認知里留下了痕迹。

除了自責,我也惶恐,如果我不能及時收手,後果將是多麼不堪設想。

即使孩子會在短時間內屈服於成人,改掉了所謂的「壞習慣」,也不能真正認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他們由始至終沒能得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甚至會錯誤地以為,武力鎮壓就能解決問題。

一個教育學家曾說過: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一個小問題,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大隱患,創傷會伴隨孩子一生。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能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能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素有收視劇女王之稱的陳喬恩,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坦言很怕媽媽,甚至和媽媽睡在同一張床上都緊張到無法入眠。

而從她和媽媽一起做節目的視頻中也能看出,她和媽媽在一起時沒有一般母女的那種親昵感,給人的感覺很是拘束、不自然。

這一切的原因正是來自於她媽媽的「打罵教育」。

陳喬恩說:

小時候被媽媽呼巴掌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在一次數學考試考了二十多分後,直接被媽媽用成把的枯樹枝抽出血。

小時候,犯了錯的陳喬恩寧願去鬼屋,也不願意麵對媽媽。可見,陳喬恩幼時的經歷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母女關係。

甚至在陳媽媽主動向女兒道歉後,關係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這種缺憾,甚至要伴隨她們一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曾說過:

「童年時代的每一種體驗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教孩子沒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影響著他成長的大事。每件小事都是最初抓在手心中的那把雪,可能滾成一個碩大的雪球,對未來形成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像一個比喻說的那樣,南美的一隻蝴蝶揮動翅膀,也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場龍捲風。

一直一來,閨蜜菲菲都說她的女兒是遺傳了她的倔脾氣,不聽話、不好帶,所以在她家裡分分鐘就能上演一場「母女大戰」的戲碼,不好好吃飯、扔東西、不睡覺都可以成為一場「戰爭」的導火索。

孩子一發脾氣,媽媽就發脾氣,看見媽媽發脾氣,孩子更加暴躁,如此陷入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中。

逼急了,閨蜜還會動手打孩子幾下,可情況卻越來越糟。

孩子似乎在不聽話這方面特別配合——媽媽越說我哪兒不好,我就卯足了勁兒在這方面表現得更差。

後來,閨蜜開始轉換思路,打溫情牌。

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積極的一面看待女兒的種種「不良」行為,媽媽的不良情緒減少後,孩子的「壞脾氣」屢屢得不到回應後,發作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

菲菲說:「孩子脾氣小了以後,更黏自己了,跟媽媽更親了,也似乎更懂事了。」

而菲菲也從之前的苦悶煩躁中解脫出來了,能夠靜下心來單純地享受為人母的幸福和快樂,家庭以往抑鬱的氣氛也煙消雲散,甚至夫妻關係相較之前都更為融洽了。

閨蜜說:「一念之差,所有的一切都越來越好了。」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任意表露情緒,可以強化情緒。相反,儘可能地抑制情緒,則會削弱情緒。

教育的開始,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而不打孩子、不任意對孩子宣洩壞情緒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深愛著孩子的,正因為深愛,孩子的一切小事都變成了大事,各種訓練、規矩也接踵而至。

孩子哪方面做得不好,就會變得憂心重重、焦慮不安,繼而又把這種焦慮反饋到孩子身上,不成想,結果更是差強人意。

用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中的種種試錯行為,趕走壞情緒,不隨意打罵孩子,憑母愛的直覺去呵護孩子,不讓「壞脾氣」得以代代相傳,是一個媽媽最應該做的事情。

許多人只記住了古語中「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說法,因此,雖然我們所處的社會越來越文明,但支持「不打不成才」「棍棒教育」教育理論的人群依然龐大。

然而,嚴厲也要講究方法、尺度。

在教育中,一些原則和底線肯定是必要的,但這並不能成為成年人體罰孩子的借口。

而且在更多時候孩子挨打僅僅是因為惹怒了成人,成為了成人情緒垃圾桶,而不是真正犯了什麼非打不可的錯。

德國哲學家曾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身為父母,我們不要口中說著要講禮貌、要彬彬有禮,而在面對孩子時,在耐心不足時,在智慧不足時,卻又行使另一套「打罵教育」。

這本身的分裂只會擾亂孩子的內在秩序,輕則影響孩子的一些簡單認知,重則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甚至造成性格缺陷。

蒙台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每個孩子都是降落人間的天使,都是爸媽心中比命還重的心肝寶貝,身為父母,我們不僅需要照顧到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幼小心靈,切不可親手毀壞了孩子金子般美好的童年和心靈。

孩子愛發脾氣,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婚姻七大法則,暴露了幸福家庭的根本

這三種教育方式,最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作者簡介:廉絡,富書專欄作者,一個快樂充實的天秤座全職媽媽。曾在出版機構做過童書小編輯,愛讀書、愛寫字、愛一切美好的事物。讀書使我寧靜,寫字使我思緒清明,美好的東西使我心曠神怡。願我溫暖的文字,能給每一個與之相遇的人帶去相信美好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43歲的她終於嫁給了26歲小男友,母親曾說這段母子戀讓她很丟臉
孩子「任性」時,大多數父母都做錯了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