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性格內向,職業發展還有戲嗎?

我性格內向,職業發展還有戲嗎?

一個傾向外向性格的職場環境里,內向性格者的優勢在哪?

「我特別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在臨時改變了之前約好的採訪地點後,王茜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相對安靜的餐廳,我們選擇了一個靠牆的位置,兩米長的桌子只坐了我們兩個人。

王茜的職業身份是一名保險代理人,通常意義上銷售類型的工作更適合外向性格者,但王茜是典型的內向性格。

在很多場合的小組討論中,王茜都不太願意發言;實在難以避免的工作彙報,她總是難以抑制緊張和焦慮。最近一次在參加一個心理諮詢機構的線下課程時,她試圖坐在角落逃過自我介紹環節,但沒有成功。

王茜所代表的這樣一群人,在人多的場合表現得安靜、低調,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不喜歡公開演講,不喜歡管理別人,如果可以選擇,他們更願意獨處並獨立完成工作,一對一交流時,他們也是很好的傾聽者,更有同理心、更富洞察力。

我們把這樣一群人,稱為內向性格者。

1921年,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首次將人分為「內向」「外向」兩種性格——內向性格者喜歡獨處、思考,深思熟慮並且善於自省,對於參與他人的活動不感興趣;外向性格者富有活力,並且喜愛參與活動,在意外部世界的感受、物體與行為,獨處時卻極易感到無聊。

不能否認,在如今的職場中,外向性格更容易獲得「偏愛」。那些在部門會議上積極發言、工作間隙幽默健談、團建活動中更願意出謀劃策的人總是被認為更有團隊精神、更具工作能力,這使得非外向性格者也被引導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談判溝通技巧專家蘇珊·凱恩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引起廣泛討論的書——《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她在書中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外向理想型的價值系統中,幾乎每個人都堅信最理想的自我狀態是善於交際的、健談的。」

蘇珊·凱恩本身也是一名內向性格者,她擔任過華爾街律師,卻總在參與客戶的法律事務談判時不自覺地緊張。

蘇珊·凱恩發現,無論是哈佛商學院還是美國中小學,又或者是商業廣告以及沒有隔斷的辦公空間,都在有意無意地鼓勵外向性格。但事實上,被認為是最為外向的美國人中有1/3至1/2的人具有內向性格傾向,而他們卻被忽略了。

回看我們身邊的職場環境,情況十分相似。想想那些常常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的企業家,想想公司新人不得不參加的「團隊建設」,想想越來越開放的辦公環境……難道內向性格者只有改變自己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嗎?

蘇珊·凱恩經過大量的研究調查後發現,內向性格者往往更專註、更善於聆聽和鼓勵別人,甚至更具創造力和洞察力。幾位內向性格者的職場經歷似乎也驗證了這個論點,性格是天生的,重點在於怎麼發掘和發揮自己的優勢。以下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內向性格者的職場競爭力。

找到最能發揮自己性格優勢的工作,

即便它看起來需要外向型

矽谷傳奇人物、曾任蘋果首席佈道官的蓋伊·川崎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也許你們覺得難以置信,但我是個內向者。我有角色要去扮演,但事實上我是一個孤獨的人。」

在一些通常被認為是外向屬性的工作崗位上,也存在著內向性格者的身影。這些人應對外向型工作的方式無非是兩種:偽裝成外向性格,或是發揮內向性格的優勢。王茜屬於後一種。

她看起來的確不像是傳統認知中「賣保險的」——那是一份經常給人留下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印象的職業。王茜完全不一樣,她在講述自己的一些經歷和看法時很健談,但她沒有表現出試圖說服別人的意圖。

王茜被她的同事和朋友認為是內向的。「對,我的確是。」王茜說,「但我覺得內向並不是外表看上去不愛表達或不善表達,而是一種喜歡獨處、害怕被看穿的心理狀態。」

正因如此,一年前當她宣布轉去保險行業時,周圍的人並不看好,「你臉皮太薄了。」他們說,反而她自己並沒有太多猶豫。下定決心去這樣一個外向傾向的行業,源於父親生前的那場病,它不僅帶走了王茜大量的積蓄,也帶走了她的父親。自那以後,王茜自學了大量的保險知識,並決定轉行,「因為我認可這件事,我覺得它確實能給人帶去幫助。」

在此之前,王茜先後在兩家互聯網門戶公司分別工作了4年和8年,負責的是頻道編輯和社區運營。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12年是一個不短的時間,決定離開,是王茜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保險代理人的工作與王茜之前在門戶公司的工作完全不同:她不需要坐班,也很少需要部門合作,更不需要對上級和下級負責。她只需要約見不同的客戶,為他們推薦相應的保險產品,然後賺自己的傭金。

王茜發現,這樣的工作方式反而更適合自己。不久前她見到幾位之前的同事,大家對她的評價是「狀態更好了,看起來更加積極了」。

她的業績也不錯,入職這家保險公司的第一個月里,她就賣出了15張保單。在北京公司目前約7000多名保險代理人中,她排2000多名,位於團隊的中上游。

王茜能做好新工作,當然也有她的優勢。她是北京人,在北京讀書、工作以及生活,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都可能是她潛在的客戶來源。「怎麼說服別人?不,我很少說服誰必須在我這買保險。」王茜說。

她會時不時跟許久未見的老朋友、老同學在微信上打個招呼,或者約個飯,「我告訴他們我現在做保險代理人了,你要是感興趣我可以講講,不感興趣咱們可以聊點別的。萬一以後哪天你有需要了,再找我就好了。」王茜說。

保險公司內部培訓時都會教授一套話術,但王茜從來不背話術。她不喜歡主動推銷,也很少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發廣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茜所在的一個前同事群里也有一位保險代理人,他會時不時地在群里推銷自己代理的保險。「反正這樣的事我是做不出來。」王茜說,「人還是不要那麼功利。」

王茜最近做過一套性格色彩測試,這個測試把人的性格分為紅、藍、黃、綠4種顏色,王茜的測試結果是綠色——代表性情溫和、沉穩低調,不喜歡壓力,也不喜歡給別人壓力。

這種性格反而幫助她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她表現出的真誠和善良更容易得到信任。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舉的另外一個例子剛好證明了王茜在銷售上的優勢。這個例子是關於美國的銷售界明星喬恩·伯格,他是一個不愛說話、懂得傾聽的內向者,而他的成功原因是,「他將他的親和力用在嚴肅的話題上,用在扮演一個顧問而不是勸說者的角色上,因此這種親和力就變成了為他前程服務的一劑良方。」

內向性格者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獲得晉陞

有一些崗位通常被認為是內向性格者的集聚地。比如程序員、設計師、財務,因為這些工作更強調個人的專業能力,對社交能力的要求相對甚少。

從事財務工作的張子薇就是一個內向性格者,「在公共場合發言會很緊張,擔心出錯。有陌生人或者位高權重的人在,會比較謹慎、顧慮多。」

跨部門溝通是張子薇工作的一部分,「我需要跟多個業務部門溝通,了解他們的業務數據,形成財務預算和結算報告。」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跨部門溝通讓她壓力很大,「我不太願意麻煩別人,所以會提前做很多準備,免得問太基礎的問題。」

一個共同的認知是,內向性格者往往不善於主動爭取機會或是展現自己,因此在晉陞的時候往往要比外向性格者來得更慢一點。人力資源機構科銳國際副總裁曾誠認為職業晉陞中確實存在一定的外向偏好。「當企業內部有晉陞機會時,內向人和外向人的表現是不同的。」在他的觀察里,內向者偏向於深思熟慮之後再作決定,而外向者往往會更主動更積極地去抓住機會,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個人能力差不多,那用人部門肯定會優先考慮那個晉陞意願更強烈、更願意接受挑戰的人。」

張子薇在這家公司工作3年以後才得到了第一次升遷的機會,「我想如果我性格外向一點,可能會比現在升得更快。」

成為管理者後,

內向人可以有一套自己的原則

張子薇前後經歷過兩任管理者,正好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她的第一任上司性格內向、思維縝密、邏輯嚴謹,而新上任的上司剛好相反,性格外向、野心勃勃,更善於在業務部門之間周旋。

很多管理者課程會包含演講和溝通的訓練,彷彿只有那些善於站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人才更像個領導者。但蘇珊·凱恩在書中列舉了很多研究和案例,說明領導力和外向性格並不是完全相關的,「與哈佛商學院所推崇的音量領導力模型相反,那些榜上有名的、最有領導手段的總裁都是內向者,包括查爾斯·施瓦布、比爾·蓋茨、沙力集團總裁布倫達·巴恩斯以及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前總裁詹姆斯·科普蘭。」

張子薇也更喜歡上一任上司的性格,「新上司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財務工作在公司的影響力,比如經常召集各個業務線的負責人開會。而以前的上司偏向於低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更願意跟下屬相處,你不明白的地方他都會耐心地給你解釋清楚。」

如今她自己也帶了3個下屬,有外向性格,也有內向性格。作為一個內向型的管理者,她很了解內向型員工的優勢,「內向的人比較能忍耐,會體諒別人,並且認真、踏實,願意從小事做起,不功利。」她自己在管理時,也更傾向於付諸行動,「我比較坦誠,不會去講太多畫餅的話。說得比較少,主要是以身作則,並且在能力範圍內給他們爭取利益。」

內向性格者也可以很「外向」

有時候,你甚至很難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判斷對方是不是真的外向。

王采臣不久前剛參加了一個同行組織的營銷培訓課程,同時參與的有四五十人。開課的第一天,培訓老師要求學員毛遂自薦競選班委,王采臣幾乎沒怎麼猶豫,就走了上去,「這個班上都是公司CEO、高管,你要當班委才能讓大家認識你、記住你。」

這樣的王采臣是大家眼裡的「外向者」,但他自己說,如果這件事放在10年前,他可能沒有勇氣這麼做。

「我小時候就是一個特別怯懦害羞的鄉村少年。」在他的辦公室里,他喝了一口茶,緩緩地說道,「但我覺得我現在已經不是了,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

實際上王采臣並沒有表現出外向性格常有的那種衝動直爽,他說話速度不快,笑起來還略帶靦腆,而且很注意觀察對話方的反應。

王采臣現在是一家20人團隊的公關公司創始人。在創辦這家公司之前,他做了將近10年的媒體工作。「因為我從小比較內向,不喜歡跟別的男孩一樣到處亂跑,就喜歡自己一個人看書,所以閱讀和寫作能力一直很好。」王采臣說。

然而大學時候他卻陰差陽錯進入了理工科,因為對專業不滿意,他中途輟學,從廣西跑到北京自考新聞學,隨後得以進入媒體行業。

在王采臣看來,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逼迫自己丟掉過去內向膽小的性格,向外向自信的性格轉變,並去主動認識不同的人。「群訪的時候一定要穿紅色衣服,因為這樣採訪對象才能在一堆人里看見你。」他說。

王采臣曾做過一個「壯舉」——從北京騎行至青海,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這次騎行讓他的身體和心靈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我的體力不行,但我有毅力和耐力,而且這件事之後我變得更有勇氣做更多的事情。」

在之後的人際交往中,這次騎行成為讓別人記住他的談資,「你瞧,這就是我的標籤。」王采臣覺得個人標籤是重要的,它能夠讓陌生人在短暫交談後記住你,專門留起鬍子也是這個道理。

儘管出於本意,有很多場合或是活動並不是王采臣想去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去做,「我要為了公司的利益去做一些事情,我要主動傳播我自己,這樣對我的公司和團隊都好。」至於他自己,「我並沒有很想要出名。」

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在王采臣身上產生了奇妙的融合,現在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他發揮外向性格的優勢,但從小內向的性格也讓他變得更堅韌、更願意思考,同時也更懂得如何看清事情的本質。

心理學家承認混合型性格的存在,儘管基因和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徵,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比如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他們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而表現出外向的一面。

正因如此,曾誠也建議企業的招聘者和管理者,要多發現內向性格者的優勢,在他看來,很多內向人不表達不代表他們沒有思考或者沒有想法,只是他們不擅長以口頭方式表達出來,或是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這就要求用人方要善於利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導他們,讓他們能把自己的優勢展現出來,否則很有可能會錯過真正合適的人才。」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性格者,

這裡有5條小建議

·樹立目標感

很多時候猶豫膽怯與目標不明確相關。如果你有明確的目標,即使再難以處理的場合,想清楚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它就變得不那麼可怕。

·確定自己的標籤

如果你有一些明確的個人標籤,不管是關於工作還是關於生活,在與陌生人交談的場合,就可以作為話題拿過來聊,避免尬聊。

·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

你不一定是說話最多、最幽默的,但你可以是最善於傾聽、最善於觀察的。用你最舒服的溝通方式聊天,很可能別人也會覺得很舒服。

·專業能力最重要

在職場上,不管什麼性格,即便是在同樣的崗位,最終真正發揮價值的是專業能力,是不是把該做的工作都認真完成了,是不是提出了真正有用的建議,這些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接納自己

即使你永遠無法使自己改變,哪怕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各色各樣的人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接納和欣賞自己,才能發現自己的優勢。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張子薇為化名。)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周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張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明星帶貨力榜再揭秘!蔡徐坤空降前五,擠掉了誰的卡位?
廁所的品格 CBNweekly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