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者觀察 新興市場國家的美元之「殤」

記者觀察 新興市場國家的美元之「殤」

文/陳植

8月13日,筆者聽到一個有趣的觀點——8月10日土耳其里拉崩盤式下跌,其實是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犧牲品。

究其原因,上周五晚美國特朗普授權對土耳其進口的鋼鋁徵收翻倍關稅,令本已岌岌可危的土耳其里拉「一瀉千里」,單日暴跌逾20%,不但創造了今年以來外匯市場最血腥一幕,也拖累其他新興市場貨幣遭遇新一輪沽空潮湧壓力。

當然,不少經濟學家也認為,土耳其里拉崩盤,其實屬於個案。因為里拉之所以大跌,不能完全歸咎於特朗普「放大招」,土耳其政府自身一系列錯誤經濟政策才是「最大幕後推手」。

比如此前國際投行紛紛建議土耳其政府通過加息遏制通脹狀況惡化趨勢,但後者對此選擇「無視」,反而堅持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政策。儘管5月里拉大跌一度迫使土耳其政府與央行緊急加息「救市」,但國際金融市場已「嗅到」土耳其「錯誤」貨幣政策帶來的沽空套利機會,如今特朗普「放大招」恰恰成為他們再掀沽空浪潮的最佳題材。

面對8月13日土耳其政府拋出的新經濟計劃與外匯管制措施,不少對沖基金私下表示「救市效果未必能達到預期」。

但是,很少人會問,為何土耳其會頻頻使出這些「錯誤」經濟政策?

一位經濟學家對此的觀點是,除了土耳其政府高層的「主觀求變意願」,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新興市場國家一直以來飽受過度依賴美元外債發展經濟之苦,卻找不到擺脫辦法。

過度依賴美元外債發展經濟的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有對沖基金經理曾做過簡要的邏輯梳理,每逢全球貨幣寬鬆期間(美元融資利率走低),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都會大舉引入美元外債資金,導致負債率(外債餘額/GDP)、償債率(中長期外債還本付息與短期外債付息額之和/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與短期外債占外匯儲備比重紛紛大幅走高,加之這些國家為配合經濟增長所採取的低利率政策又觸發了高通脹狀況,導致他們亮麗GDP增長數據背後,存在著「弱不禁風」的經濟基礎——一旦美債收益率飆漲大幅提高,這些國家對美元債務借新還舊的操作成本大增,從而導致償債能力大幅削弱;加之美元升值觸發資本流出壓力驟增,進一步迫使這些國家外匯儲備難以承擔外債償付額度,最終觸發本國通脹率持續惡化與貨幣崩盤式下跌。

這也是過去數十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一大魔咒——每逢美元進入加息升值周期,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總會陷入惡性通脹抬頭、貨幣大幅貶值、資本外流加劇、外債兌付違約風波迭起等窘境。

如今的土耳其,再度成為這種「魔咒」的犧牲品。目前土耳其的經濟,也處於「三高」狀況,一是高經常賬戶赤字,2017年,土耳其經常賬戶赤字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擴張至5.5%,為20國集團中最高;二是高外債佔比,今年一季度外債佔GDP比重達52.9%;三是高通脹,截至今年6月,土耳其CPI同比增速連續11個月達到10%以上,6月份土耳其CPI更是高達15.39%。

當然,土耳其並不孤單,因為阿根廷等國家同樣面臨類似的經濟問題,只不過全球貿易衝突升級與美國制裁大棒尚未打到他們身上,從而讓這些國家貨幣得到喘息機會。

事實上,土耳其也意識到過度依賴美元外債發展經濟的負面效應,從今年起,土耳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對美元的依賴。包括推進外匯儲備資產配置多元化(買入大量黃金),加快與第三方國家採用非美貨幣結算貿易投資資金、甚至市場傳聞在近日裡拉大跌期間,土耳其政府依然沒有借鑒阿根廷政府做法——向IMF借款,因為土耳其政府認為IMF要求美元償還貸款、要求政府收緊財政開支等做法,無形間讓國家經濟進一步依賴美元。

或許,就這個視野而言,土耳其在用「短期疼痛」整治「長期頑疾」——當它徹底擺脫依賴美元外債的經濟發展模式,就能真正打破過去數十年籠罩在新興市場國家頭上的「魔咒」。

只不過,一系列「錯誤」的經濟政策,似乎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欲速而不達。尤其是不少新興市場國家整個經濟血脈深深受到美元影響時,要徹底根治「美元依賴症」,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筆者注意到,其實圍繞新興市場國家如何擺脫過度依賴美元外債發展經濟的魔咒,不少國際經濟學者還是開出不少藥方,但整體而言都講究循序漸進,一是逐步減少美元債務規模,尤其在貨幣寬鬆期間(美元融資成本較低),儘可能抵住低息美元的誘惑,引入不同國家不同資金髮展經濟;二是逐步加強與其他國家在貿易投資緩解的非美貨幣結算,穩步削弱美元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三是加強自力更生,讓經濟結構趨於多元化,擺脫依靠能源等單一產業發展經濟的運作模式,從而減輕大量商品進口所衍生的經常賬目赤字、及其衍生的外債高企問題,進而有效緩解美元大進大出對整個國家金融穩定的衝擊。

(陳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