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城市不再水漫金山

讓城市不再水漫金山

夏季汛期,暴雨頻襲,有的城市發生內澇,一時彷彿「水漫金山」。為讓市民不再出行受阻、望「海」興嘆,各地管理者們開動腦筋,積極應對。其中,以順應自然的方法排水防澇,用綠色理念系統地修復水生態,成為中國城市雨洪管理的一大趨勢。

與許多國家一樣,水生態日益失衡也困擾著中國:一方面,近一半的城市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62%的城市遭遇內澇。內澇發生有自然原因,更有人為因素。比如,城市道路建設中使用了不可滲透的水泥,阻礙了水流的自然走向;在遭遇強降雨時,城市「快排」模式常常對內澇力不能及……據統計,「水泥城市」每年大約只有20%的水滲透到地下,其餘的全部流失。

要想「小雨存起來,中雨排出去,大雨不成災」,必須將人對大自然水循環的干擾降到最低,實現從對抗自然到順應自然的轉變。2013年底,中央提出,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要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各大城市都在積極探索,「海綿城市」正是其中一項有益的實踐。

海綿城市是指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3年前,鎮江、嘉興、廈門、萍鄉、濟南、武漢等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啟動,如今,已有近400個城市加入,許多地方都嘗到了「海綿」的甜頭。據報道,上海通過將「綠色」和「灰色」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解決了城市內澇和水質保護的難題;天津通過建設中新生態城試點,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廣州通過建造地下深層隧道,解決雨污溢流污染和內澇的難題。

城市的水環境體系是由多個水系、排水系統、綠色生態設施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所組成的,因此生態防汛排水也是個系統工程,不能片面治理,需要有整體綜合的觀念。比如福州就是綜合考慮整個城區的山川水系、自然歷史、風土人情、地形地理地貌地勢等,把內澇治理、水體黑臭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邊環境治理、水系智慧管理統一實施,收到良好效果。

我國提出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建設目標,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2030年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面對這張時間表,需要我們真誠地「與水交朋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開發智慧,改革創新,才能儘快實現人與水的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