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造富李笑來,虛擬幣還能撐多久?

區塊鏈造富李笑來,虛擬幣還能撐多久?

圖財經

2018-08-04 21:00收藏48評論12金融地產

從新東方名師再到幣圈首富,李笑來可以說是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他在那段被曝光的長達50多分鐘的錄音里,帶著粗鄙的口吻揭露了不少幣圈黑幕。

錄音中提到的很多幣圈投資者敏感的辭彙,讓李笑來被大家認定為幣圈的「割韭菜」莊家。在傳統股票市場,莊家和韭菜的存在可以說是非常普遍,但是在幣圈一萬多個交易平台24小時交易的背景下,坐莊的難度也確實不小。

話說回來,在幣圈,要想自己的血汗錢不瞬間蒸發,就要理性地分析ICO是否值得投資,企業為什麼要ICO?ICO背後的項目是否可行?對於白皮書是否足夠了解?ICO發行的虛擬貨幣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如果這些問題沒搞清楚,那你可能就逃不過被收割的命運。

或許,就像馬雲說的一樣,區塊鏈技術本身不是泡沫,但很多人去買賣區塊鏈這就很讓我們擔憂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專訪】小米種子輪投資人童士豪:現在不用急著投區塊鏈項目

從美國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Coinbase 上的虛擬貨幣交易量來看,今年比去年低,區塊鏈創業項目離主流實際應用仍有一定距離。

李媚玲2018/07/27 20:35瀏覽 16.4W來源:界面新聞

字體:宋

本月初,小米科技在港交所上市。作為小米科技的種子輪投資人、童士豪在2010年至2013年間擔任小米科技董事。加入紀源資本後,童士豪投資了小米物聯網生態鏈公司中的空氣凈化器和其他智能家居電器製造商智米、智能電飯煲純米、移動Wifi設備製造商紫米和耳機製造商萬魔聲學。

童士豪連續6年(2013-2018)入選美國福布斯雜誌Forbes Midas List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其2017年排名達到19位。

界面新聞在紐約獨家專訪了童士豪。作為管理合伙人,童士豪於2013年作為管理合伙人加入GGV紀源資本,重點關注中美兩地具有全球化潛力的消費級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物聯網和移動端社交通訊領域的投資。

童士豪主導了GGV對多家初創公司的投資並擔任其董事會成員:其中包括視頻社交應用Musical.ly、跨境移動電商平台Wish、基於用戶推薦的海外購物社區小紅書、時尚買賣平台Poshmark、幫助消費者發現和購買心儀物品的簡訊息應用Operator、和位於紐約的在線運動休閑品牌Lively等。

紀源資本(GGV Capital, 全稱Granite Global Ventures)是一家專註於美國和亞洲地區擴展階段企業的風險投資公司,目前管理9個基金共計40億美元的資產。

以下為對話記錄:

界面新聞:最近在重點關注哪些行業?有在看什麼有意思的項目嗎?

童士豪:GGV紀源資本主要關注三大趨勢:一類是消費類的,包括電商、新零售,社交。重點看消費升級或者消費降級,比如快手和抖音,這種滲透到二、三級城市的。第二大類是企業服務,美國投的比較多一些,但我們認為中國的機會也是比較多的。第三類是前沿科技,包括AI人工智慧,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大數據Big Data,以及無人駕駛,電子汽車等。這三個領域我們都有團隊在關注,我個人關注消費類是最多的。

我最近關注的項目蠻多的,比如在紐約我們投了Peloton,一種遠程健身應用,一堂課可以有上千人同時在線,感受是和自己健身完全不一樣的,有個老師在健身房裡授課,用戶可以在自己家裡遠程參加,只要租賃器材就可以,類似健康生活方式類的,現在在紐約和美國很多大的城市都蠻火的,很多人在用。

界面新聞:關於區塊鏈應用的項目最近有很多討論,你們有哪些項目嗎?

童士豪:我們有在看區塊鏈,但相對來說,大部分項目還是在炒概念,鼓吹自己未來會很棒很棒,你如果投了的話大概未來也可以賺點錢,像賭博一樣,但是真的是可持續地發展嗎?大部分不會的。跟20年前做互聯網一樣,那個時候互聯網公司有一大堆,誰現在還知道8848是幹嘛的。所以要從概念變成到影響,到線下的生活的話,估計還需要一點時間。所以我們一定會投,但現在可能不用去追這些概念。

我們是Coinbase的投資者, 美國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現在傳說估值80億美元,我們投的時候沒有這麼高。從這個平台上的虛擬貨幣交易量來看,今年比去年要低的。所以外邊炒半天,還有人說我們GGV變成傳統VC了,我覺得這些都是瞎扯。因為區塊鏈現在還在炒這個東西有多棒,所以你應該買這個虛擬貨幣,但產品還沒有開發出來,講得天花亂墜也只是一個概念。但真正產品出來,受用戶歡迎,我們再投都來得及。

長遠來看,中國可能會有自己的區塊鏈的標準,我們也會看區塊鏈的項目,但不會一頭栽進去,因為它離主流的應有還需要一定的距離。我們還是看這個區塊鏈應用的項目與線下應用的實體經濟有多少關聯,而不只是一個概念。

界面新聞:GGV關注消費領域比較多,從全球市場來看,電商有什麼新的變化和趨勢嗎?

童士豪:谷歌投了京東,這個在5年前有人想像得到嗎?我們一直相信,未來技術傳播,商業模式以及互聯網間的合作一定會是跨境,全球化的。谷歌投資京東,不但京東在國內的成長它可以分享到,而且谷歌通過和京東合作,也可以多了解如何應對亞馬遜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所以對谷歌來說一定是有好處的。而對京東來講,要發展海外市場,谷歌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幫手,包括有用的資訊,在安卓上的合作,都是值得探討的。所以是雙方都有利的,這個全球化的趨勢。

中國公司出海是我們在5年前,2013年就提到了,那到了第5個年頭才實現,更何況是區塊鏈這種離現實更遙遠的應用(笑)。所以區塊鏈帶來的改變一定會發生,但絕對沒那麼快。

所以中國公司走出去是這個變化的大背景。否則5年前,谷歌在美國,京東在中國,大家有什麼必要合作呢。但今天京東要把海外的品牌引進來,介紹給更多的中國消費者,因為中國的消費市場在升級。同時,京東也會把它的B2C的模式帶到其他國家去。也就是說京東會在海外市場做當地的生意,不只是做中國人的生意,比如東南亞市場。

界面新聞:這個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童士豪:因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它的經驗已經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了,所以全世界能和中國電商比的,也就只有美國了。日本電商的滲透率比中國還要低,中國是15%左右,這是全球最高的比例之一,美國是不到10%,日本是不到5%。所以日本的線下零售業是最發達的,所以它不需要電商,很有效率,到處是零售店,無人銷售終端,賣的也是全國性的品牌,非常方便。

而從和日本的對比,也能看到,中國的線下零售的空間非常大,因為生活本該這麼方便,這就是為什麼馬雲要提「新零售」的概念。所以現在很多資本都在投無人零售機,在社區里的。

另外,線上成本會越來越高,那線下如果人流夠多,獲取用戶的成本是可以比較低的。那就看你的管理效率夠不夠高,補貨夠不夠快,東西沒了,雲端應該是知道的。我們也在關注新零售的項目,比如Citybox,繽果盒子等。

界面新聞:如果與全球其他市場相比的話,中國電商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嗎?

童士豪:中國電商發展比較快,因為線下零售如果沒效率的話,那線上發展的速度就越來越快,所以做一些事情可以用互聯網化的方式來做。比如小紅書,是我們2014年投的,今年業務增長也很快。未來這種公司會越來越多,劉強東最近在接受CNBC採訪的時候有提到是,未來5年到10年,中國的電商大概一半都會來自海外的產品。至少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是這樣的。

這個對於中國公司做品牌也是一個好的契機,很多日本有我們沒有的都是機會,比如三星可能用了30年去做他的品牌,那中國公司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大概十年就可以了。

界面新聞:你平常看創業項目的話,大概的邏輯是什麼?

童士豪:基本的邏輯就是看這個事情能做多大,趨勢有多大,量有多大。比如當時看小紅書,是因為2014年的時候,IPhone進入中國已經快8年的時間了,基本上已經有將近1億的人在買IPhone,高端的三星用戶也有1億多人,所以安卓加蘋果大概有2億的人口,這就是小紅書的潛在用戶群,數量遲早會增加,而且這些用戶的消費能力是非常強的。而相對比之下,幫助這些用戶了解境外購物信息,讓他們提升生活品質的渠道是不多的。

界面新聞:所以你們先看市場再看團隊?

童士豪:對,我們當時看了大概10家做跨境電商的,然後選了最沒有電商經驗的一家,小紅書。因為我覺得你要是在中國找有電商經驗的人肯定是找得到的,但是要把這件事做好,用戶會來,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所以我們看團隊是否有這個DNA來把最難的這件事做好。小紅書的創始人,他在10年間去過100多個國家,所以他非常理解他的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大概認識2、3年,中間聊過很多次,關於他的抱負,他的經驗,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等。

界面新聞:從知道一個項目到最後簽下來,大概需要多久?

童士豪:這個有的快有的慢,完全不一定。就看對這個行業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對這個團隊是否有足夠的了解。比如和雷軍合作,投資小米以及小紅書,都是之前就認識這個創業者。

再比如投Musical.ly,是兩個中國人做的,這兩個創始人非常互補,一個是敢於創業,另一個是設計能力比較強,能把一個想法變成產品,用戶也能理解,倆人合作也非常愉快。這個產品開發出來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做了很多次優化,不過也正好趕上了國外市場的好機會。對於這個產品,很多人很驚訝,一個來自上海的團隊,做出來的產品在美國、歐洲市場可以持續發展,所以當時我們投的時候是非常獨立的一個判斷。他們也是歷史上第一家中國團隊的項目被歐美主流市場所接受的,很多歐美用戶完全不知道這個產品來自中國。

界面新聞:那Musical.ly能夠成功佔領歐美主流市場的原因是什麼?

童士豪:這兩個創始人都在國外生活過很長的時間,其中一位在美國生活了6年,所以非常了解用戶的需求,產品的邏輯感極高。所以我認為,以後這種跨文化的創業團隊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創業人才是在兩邊都待過。

界面新聞:對於每個創業項目,GGV大概進入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童士豪:不同的項目也有很大差別。比如投小米,是在它產品出來之前,只是在一個想法的階段。另外兩個項目是產品剛剛上線不久,都還沒有變現。所以不一定非要有產品,但至少有一個產品的數據模型出來,我知道這個團隊大概的思維模式是什麼,他哪些地方比較強,哪些地方需要我們以後提供支持,去改進的地方。

總之還是要了解團隊,比如雷軍,雖然他在做小米的時候比較瘋狂,但之前就認識雷總。全球從來沒有一家手機製造商,像小米一樣,從零做到一百的,從來沒有,小米是第一家。其他手機廠商如三星、蘋果,都是先有其他成功的業務,再轉型到手機業務。所以小米的成功率其實是極低的,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剛才提到的Musical.ly也是一樣,一個上海團隊,做出的產品能在歐美市場持續不斷地表現得好,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

所以只看創業者的履歷和經驗,也是不夠的,還要看這個人,他的思考方式,對他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幫助,然後再判斷這個市場是否該崛起,然後有這個特質的人是否適合干這個事。

雷軍之前在金山,做過軟體,做過金山遊戲,所以他知道如何通過遊戲來變現,還做過卓越和凡客,所以有電商的經驗,知道在網路上建一個品牌需要什麼過程,有什麼挑戰。所以除了硬體沒做過之外,雷軍其他四件事之前都做過,因此我們覺得他可以做成這件事。另外,在中國甚至全球,小米是第一家願意根據用戶的意見來做調整的手機品牌,小米手機的軟體幾乎每周可升級一次,這個速度全世界也不常見。這些都是小米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界面新聞:那你們在美國市場看項目的邏輯也是類似嗎?

童士豪:在美國市場,比如之前看在舊金山的Wish的時候,他們在中國一個員工都沒有,每天銷售額只有五萬美金左右,收取10個點的傭金,所以每天只有5000美金的收入。等我們投的時候,它的估值已經超過1億美金了,我們之所以投,是因為京東和淘寶的1500萬賣家中,一定有人會做海外業務。因為海外的價格可以比國內高,國內電商的價格戰太厲害了,所以價格偏低。因此,我們判斷一定會有人去海外賣,這就需要一個海外平台來為中國供應商提供服務的。而大部分美國人是不願意去為中國供應商提供服務的,因為要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太麻煩了。

而Wish的團隊中,兩個聯合創始人都懂技術,一個來自東歐,一個來自中國,都敢在中國進貨,證明他對這市場有感覺,不懼怕這個有文化障礙的市場。所以只要有人敢做,我們就敢投。

界面新聞:你看了這麼多項目,感覺中美的創業團隊有什麼不同嗎?

童士豪:中國的團隊目的性比較強,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有反向的思考能力,比如要達到這個目標,要怎麼做才能做得到。而美國的團隊很多是興趣導向,就是要解決一個痛點,他們覺得很酷,甚至是用新的方法來解決一個舊的問題,但對於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大,通常思考的沒有中國團隊多。

中國的創業團隊比較務實,而美國團隊通常只希望把自己關注的痛點解決好,最後賣個2、3億美金就可以了,他們對估值的追求沒那麼高。但中國創業團隊如果估值達不到10億美金,就好像感覺創業失敗了似的。

界面新聞:所以你們對中、美的創業項目,判斷標準會有不同嗎?

童士豪:當然我希望投的項目最後都能成為獨角獸了,也就是希望這個項目能發展到一定規模。GGV通常會認為,光有務實是不夠的,如果一個團隊沒有夢想,是很難走得太遠的。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另外團隊學習的速度要足夠快。因為很多東西沒做過不要緊,但如果學習的速度不夠快,這是致命的。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學的快的話,就很容易超過你了。

考量一個項目,團隊和市場我們都會看,我們通常會糾結,比如市場成熟了,但團隊可能學習能力不夠快,那要不要投?還是團隊很完美,但要不要等市場成熟了再投?因為通常很少有完美的結合,那就要選擇冒哪一種風險。

界面新聞:如果團隊和市場非要犧牲一個,你會選哪個?

童士豪:每個人不一樣,但我個人來說,我更喜歡一個更強的團隊,因為市場會變。如果團隊學習能力不夠快的話,相對來說風險是比較高的,就算市場起來了,贏家也不一定是你。所以我更傾向於選團隊,然後等市場崛起。

界面新聞:那主要看這個團隊之前的經驗?你通過什麼來做判斷?

童士豪:特質比經驗更重要,有的時候經驗不會那麼完全,但他的特質會造就他做這件事非常的合適。所以我們希望能多聊幾次,至少要聊三次,第一次聽一個小時,都會講得很精彩,但如果聽三遍還覺得他講得有深度的話,那個才是真的。因為第一次想把這個表達清楚,你是有機會可以把它準備好的,但一旦在談細節的時候,你的反應速度就可以看出你是否對新的東西可以學的快,創業成功率是否比較高。

界面新聞:你每天大概要看多少個創業項目?這幾年有什麼新的變化趨勢嗎?

童士豪:一天大概談四、五個項目,在中國大概一天有時候談十個項目都有。一年大概要看上千個項目。新趨勢就是現在的創業團隊國際化的比例在增加,跨文化經驗的人越來越多。比如在海外留學,現在回國創業。

GGV(即紀源資本),是一家位於美國矽谷和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2000年成立於美國,2005年在中國上海設立辦事處。

GGV紀源資本投資企業包括Airbnb、阿里巴巴、AlienVault、Appirio、BlueKai、Boxed、Buddy Media、觸控科技、Curse、典典養車、滴滴出行、豆果美食、Draftkings、Endeca、億航、FlightCar、Flipboard、Grab、Glu Mobile、HotelTonight、Houzz、愛屋吉屋、去哪兒、Reebonz、Slack、智米、SoundCloud、Square、SuccessFactors、Synack、Tile、途家、UC、Wish、小紅書、小站教育、優酷土豆、歡聚時代、Zendesk、澤普、紫米、萬魔聲學、世紀互聯和51信用卡管家等。


2018年8月7日 17:40

來源:奇點財經

本文轉自華爾街日報,由奇點財經翻譯,原文作者Shane Shifflett 和 Paul Vigna

引言:數十個交易集團正在通過「拉盤-砸盤」操縱一些大型交易所的加密貨幣價格,這些交易集團建立所謂的「拉盤群」,在群內公布即將拉盤的幣種、時間、交易所,此後在低位買入,並在某一時刻煽動群內所有用戶一起瘋狂買入拉盤,隨後擇機砸盤落袋。他們在過去的六個月內至少賺取了8.25億美元,眾多散戶則遭到了巨大損失。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數十個交易集團正在操縱一些大型交易所的加密貨幣價格,在過去的六個月內至少賺取了8.25億美元。華爾街日報在1月至7月底對交易數據和在線交流記錄進行了審查,確定了175個「拉盤–砸盤」(pump and dump)計劃,涉及121種加密貨幣,發生時價格突然上漲,並在幾分鐘後同樣突然下跌。

「拉盤-砸盤」是最古老的市場欺詐類型之一:交易者在埋伏一種資產後開始談論資產的價格,並讓被愚弄的投資者投資該資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定期提起民事案件。對加密貨幣的操縱也沒有什麼不同,但監管機構尚未在這個更為不透明的市場中提供監管。

「加密貨幣交易所是不受監管的市場,所以在證券交易所上被禁止的行為可以肆無忌憚的進行。」總部位於倫敦RPC的加密貨幣律師Ben Yates表示。

華爾街日報分析的數十個集團中,最大的是Big Pump Signal,該集團在Telegram上有超過74,000名粉絲。它也是最多產的:在12月下旬推出其Telegram群組後,該集團進行了26次「拉盤-砸盤」操縱,產生了2.22億美元交易額。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存在更多此類群體,他們或舉行了成千上萬次行動,但只在私人群組中運行,只能通過邀請加入,通常由匿名主持人主持。

Big Pump Signal的策略很簡單,那就是宣布拉盤的日期,時間和交易所,在設定的時間,發出信號,拉升該種加密貨幣,交易者瘋狂買入,然後迅速賣出。這一切都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成功的交易者公開炫耀他們的利潤。

例如,7月初的一天,Big Pump Signal命令其眾多粉絲開始購買一個名為cloakcoin的匿名加密貨幣。「下午3點整在幣安, @每個人都要上車!」,該集團電報群的匿名主持人煽動道。

Cloakcoin在幣安上的價格被迅速拉升,而此時其他主流幣種卻毫無反應。

買入狂潮立即出現:價格上漲50%至5.77美元,然後在兩分鐘後暴跌近一美元。總共成交了6,700筆價值170萬美元的交易,而前一小時幾乎沒有交易。

類似的做法在20世紀30年代就是非法的,當時交易商團體之間買賣股票以在向公眾拋售之前抬高價格。儘管如此,互聯網泡沫時,在華爾街之狼 Jordan Belfort創立的臭名昭著的Stratton Oakmont後,「拉盤-砸盤」行為激增。 1999年,Belfort先生對涉及34家公司的證券欺詐指控表示認罪,使投資者損失超過2億美元。

無法確定加密貨幣價格操縱中涉及的群組的確切數量,但是華爾街日報發現63個活躍的主要的團體。這些團體的名字通常大張旗鼓,例如Orion Pump,MEGA Pump和A + Signals。大多數人使用Telegram和Discord,他們在6月底共有236,000名粉絲。

與其他活躍群組一樣,Big Pump Signal的運轉也是一個謎:主持人是匿名的;相關網站的所有權是隱形的,並無法追蹤負責人。

「華爾街日報」確定許多團體收取的月費從50美元到250美元不等,或要求會員傳播服務以獲取交易信息。

由於交易所沒有公布投資者的交易歷史,因此不知道拉盤者獲利多少。但是運營者在選擇加密貨幣方面具有優勢,可以在底部購買並在高點擇時出售。

對於交易者來說,「這是一個賭博,他們沉迷於它,」加密貨幣分析公司CipherTrace的首席執行官Dave Jevans說。他們所有人都在狂熱中購買,意圖在別人砸盤之前獲利並出售。

群組鼓勵窮人追隨者繼續購買,直到達到目標價格,這往往從來沒有實現,」Taylor Caudle說道,他參加了1月份Big Pump的一次操作,此前他觀看了該集團的過往戰績。 「我在30秒內立即失去了5000美元。」

根據研究網站CoinMarketCap.com,Binance目前是交易量最大的在線交易所,經常用於拉盤-砸盤。它上面有數百個幣種,其中很多體量小到足以讓拉盤團體有效地購買和控制。

過去六個月中Big Pump Signal的目標非常典型:該加密貨幣的交易活動剛好足以獲得更廣泛的興趣,吸引新的交易者,並且價格足夠便宜,讓人們可以買到足夠的數量

該集團最成功的一些案例是拉盤Pesetacoin,Stealth和Agrello等幣種,在宣布拉盤之前,每枚幣的價格為6至31美分。

Cloakcoin是Big Pump Signal的一個中型目標。該加密貨幣僅在8個交易所進行交易,7月初在CoinMarketCap排名225。「華爾街日報」發現,在7月份的交易中,最大額的交易發生在交易的第一分鐘內,交易額為11,000美元,發生在主持人下令的一剎那間。

「顯然,我們感到很驚訝,」cloakcoin營銷經理Harry Sidiropoulos說。 「我們不清楚原因,但絕對不是我們的人做的。」

與此同時,有交易者對cloakcoin的拉升非常滿意。 「這是一次漂亮的拉盤,」一位名叫Althanasia的用戶在Discord上寫道。 「這太棒了,」另一個叫做Berdo的人說道。還有人聲稱在這上面賺到了1400美元。

調查方法:華爾街日報在加密貨幣論壇(reddit bitcointalk.org等)搜集這些群組的相關信息,找到了105個群組,並確認63個處於活躍狀態並可以訪問過往聊天記錄。通過比對聊天記錄、CoinMarketCap的數據、幣安平台上的價格走勢得出了以上結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識時務者為俊傑 的精彩文章:

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迅速萎縮之謎
美國加息,中國房價要跌?

TAG:識時務者為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