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體悟當下的修行
▽黃帝四七一五年 | 歲在戊戌 | 七月初四 | 火曜日▽
基督紀元2018年8月14日周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修行」一詞成為了眾人的口頭語。安心吃飯是修行、好好工作是修行、能睡好覺是修行、遊戲中不罵人也是修行……彷彿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和「修行」結上關係。
如果說生活即是修行,那麼面對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修真的法則又應該是什麼呢?
修行,本是好道之人對自我心性、行為的一種戒持。自古以來,修行之士都要歷盡人間大苦難,正如邱祖曾經磻溪六年、龍門七載,為的是磨練出混元心性。
因此當談及修行的時候,總要提及性命與功行的命題。煉性、養命,建功、立行,這是列位祖師為我們後學者樹下的修行楷模。儘管時代有所不同,這一法則卻是可以沿用至今的。
大道孕育萬物,萬物本沒有彼此、是非的差別,然而人生在世,所看到的、聽到的、追求的事物越多,自身的欲求也就越被外相牽引。
道書中說,心猿意馬最難降服。當心繫於萬物,被外界的花花世界牽纏,就難以求得內在的安寧,所以才有必要去談論修行。道祖告訴我們,「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回到嬰孩般的純真,回到真正可以安心吃飯、睡覺、玩耍的無私狀態,回到真正合於道的質樸人生。這正是修行的目標。
生活中的修行,建立在對既有生活困境有清醒認知的基礎上。古時人們大多貧困,總不免要忍飢挨餓,所以祖師不提倡道人穿華貴的衣服、睡高大的床,更不允許浪費粒米文錢。
因為只有懂得珍愛,才會生出悲憫的心。道教講「慈悲」,是說既要有對萬事萬物的慈心,同時還要有悲憫的情懷,憐惜生命不易,從而敦促自己更生出一層精進心。由此才能消除身心意的魔障,以輕靈之身心實現逍遙之悠遊。此是「度己」,為修行的一個方面。
道教的「修行」,是立足於「自度度人」的宗教理想之上的。在度己的同時,還要有度人的功德。以大道之理來教化民眾,使萬千痴迷者能夠及早醒悟人生真常,宗教最終還是要實現其教化意義的。度人功大,此是修行要義的另一面。
究竟何為「修行」?仙真聖賢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文字上的解答,但他們卻用自己飛升仙真的真實經歷訴說了修行的必要性。經中曰:「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修行的目標是要超越人生的困境,使自己的心性不受外界環境的牽累。不論任何時代,這一點都是亘古不變的。
《清靜經》中寫道:「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因為心神受到了物慾的牽制,所以才會痴迷,才會背離大道旨要。想要修行,首要一點是遣其欲、澄其心、清其神。心中清靜,便能夠不懼世道紛然。在當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這一點尤為關鍵。
不同時代中,外界的誘惑也不盡相同,這是外相上的改變;但相同的是人們心中的欲求,這是內相上的把控。如果說生活即是修行,那麼對於現代人來講,如何能夠在生活中保持一顆淡然之心,不焦躁、不做作、不嫉恨、不厭煩……這是屬於當下的修行。
而不論面對什麼樣的境況,真正的修行人都能夠保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與此同時,卻又不放棄對更美好生活的正當追求。以一己之努力去安享生命中的美好,不辜負每一場付出換來的回饋,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道家向來是以「重生」「樂生」為修行法則的。儘管塵世中充滿了生死禍福,我們的人生也總逃離不了喜怒哀樂的輪轉,但這就是生活本來的狀態。
道祖講「百姓皆謂我自然」,「我自然」就是要我們接受生活本來的模樣,不抱怨它的不公,卻又勇於為當下的不如意做出改變。修行不僅僅是忍辱負重和逆來順受,更是對人生志向的打磨,是對人生氣度的錘鍊。
道教中有一句話叫「吃飯睡覺便是修行」。能安心吃飯,能安穩睡覺,說明一個人心中無所掛礙。心無所系,正是我們追求的修行境界。莊子曰「心齋」、曰「坐忘」。心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中失去對身體和宇宙的主體意識。
因為忘卻了紅塵的煩擾,甚至連忘卻本身都已經不會生起,此時才能真正能體悟到大道混沌的狀態,體會到與道合真、合一的境界。
道教講的「無心」,是不著意,不受七情六慾的煩擾,卻並不等於不用心。道祖說「無為無不為」,我們有為的是生活本身,無為的是內心的寂然不動。以出世的姿態去做入世的功行,自然可以參悟到人生超越的妙處。
以此而言,修行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真正的修行,不是每天喊著口號的假勵志,也不是脫離塵俗的世外隱居。修行不會避世,那隻不過是對人生苦難的逃脫。莊子說人生應該有逍遙之志,這份逍遙要建立在鯤鵬之化的基礎上。
我們若是不能從固有的生活中突破出來,就只能被現實的無奈拘系,再積極的情志也容易沉淪。
所以莊子強調人生需要化境:如果有志於一番作為,那就努力讓自己成為展翅翱翔的鵬鳥;如果樂於當下生活的安穩,哪怕做一隻三餐而返的小雀,也不失為一種自在的情趣。成為什麼人、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夠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歡喜。真正的逍遙不是通過追求得來的,而是要去實現人生的「無待」。
不求且滿足於所擁有的一切,感恩能得到的所有,不依靠聲色名利的渲染,唯有活出一場自然而生的人生狀態,才是修行路上的得真道者。
我們說「化」的,是對待外在世界和內心情感的態度。經文中提到「內相不出,外相不入」,若我本清靜,萬物皆是善緣,心中念的慈悲即是人生這場修行的最佳進行式。
因為你看得到自己,所以過往都將化作塵埃。既然塵歸塵、土歸土,又何須為了終將消亡的一切煩憂呢?明白了這一切,你才會發現修行中自有真意。無須言說,只需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體悟。
本文選自本刊2018年第二期(總第28期),作者陳信泉
八仙宮網路平台整理輯錄
西安八仙宮官方微博:@西安萬壽八仙宮


※《南華經》內篇·齊物論
※「道法自然」其中蘊含樸素的道教思想,你知道嗎?
TAG: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