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群法師:素食和大乘佛教的關係

濟群法師:素食和大乘佛教的關係

濟群法師:素食和大乘佛教的關係

本平台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權威實用,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

在漢地,不少人熱衷受菩薩戒,卻不知,其關鍵是菩提心。如果不曾發起菩提心,只是有名無實的「菩薩」。所以,受菩薩戒並不意味著我們有了更高的「級別」,而是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和聲聞戒的偏向止惡不同,菩薩戒包括止惡、行善、利他三個方面,分別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說,作為菩薩行者,不止惡要犯戒,不行善要犯戒,有機會幫助眾生卻不聞不問也要犯戒。

大乘佛教中,任何一法都離不開菩提心,離不開慈悲,而素食正是關於慈悲的修行。只要做出這個選擇,不必另花時間,就可以日日修、月月修、年年修。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貪生怕死,因為自己會感到害怕,就要將心比心,不再把這種恐懼帶給眾生,而是給它們以關懷,以慈悲。

所謂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一方面創造條件,使眾生獲得快樂;一方面施以援手,將眾生從痛苦中拯救出來。從發起菩提心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要堅持不懈地拔苦與樂,最終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

這種大是有標準的,就是對任何眾生都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是你不願慈悲的,就說明慈悲的修行尚未圓滿。如何將我們現前充滿分別而微不足道的慈悲擴大到無限?佛教中有四無量心的修行,就是將「慈悲喜舍」四種心逐漸擴大至無量,具體內容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慈),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悲),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身心怡悅(喜),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舍)。」

如果覺得這種修習不夠具體,可以多聽聽《慈經》。在聽的過程中隨文入觀,把經中所說的每句話變成自己的願望:願我遠離痛苦,願我的父母遠離痛苦,願我的朋友遠離痛苦,乃至願天下眾生遠離痛苦。這種思維需要不斷重複,每天這樣提醒自己,慈悲就會隨之增長。

慈悲是菩提心的生起之因。有了慈悲心,才會真誠地利益大眾。反過來,菩提心又是慈悲的圓滿之因,有了菩提心,才能使有限的慈悲擴大為無限。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告訴我們:佛菩薩所成就的菩提果,離不開眾生這個土壤。惟有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慈悲心才能不斷成就,乃至圓滿。

而從世間法來說,慈悲心增長了,福報就會增加,事業就會順利,眾生就會越來越喜歡我們。所以說,慈悲心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大乘佛教之所以禁止肉食,就是因為重視慈悲的修行。不僅自己要走向解脫,還要和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如果傷害眾生,以眾生為食,何以度化他們?所以,素食是培養慈悲的直接途徑,也是對大乘精神的切身實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學佛人該不該算命?能不能給別人算命?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