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庫布其:面朝沙海 春暖花開

庫布其:面朝沙海 春暖花開

【解說】在巍巍陰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之北,橫卧著一條長約400公里長的黃色「長龍」。這裡是中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裡點燈台。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里埋……」古老的歌謠,唱出了庫布其沙漠的憂傷。

【同期】內蒙古達拉特旗白土梁國營林場護林員 田清雲

我剛來的時候,幾乎就是黃沙滿天飛,一到春天,整個颳得啥也看不見。

【同期】內蒙古達拉特旗展旦召嘎查村民 高楞

交通幾乎沒有,零,基本進不去。過去進沙裡面就是步行,就人走路,甚至我們每年祭敖包騎著駱駝進,根本沒路,荒無人煙哪有路。

【解說】庫布其沙漠橫跨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達拉特旗、准格爾旗等5個旗區,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上海市大小。大漠阻隔,一個個村莊、一個個牧民點,成為與世隔絕的孤島。滾滾黃沙侵害著母親河,吞噬了農田草場,掩埋了庭院村莊。

不治沙沒有出路,庫布其人身上凝聚著保護家園的不滅信念,承載著整個大漠的綠色希望。幾十萬農牧民拎起鐵鍬,扛著樹苗,背著水桶,為保衛家園,打響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治沙戰役。

憑一己之力,與自然抗爭。幾十年間,一代又一代庫布其人堅持不懈地投入到植樹治沙的行列。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傳統方式治沙,規模小、力量散、見效慢,庫布其沙漠治理一度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數年間形成的小打小鬧式思維模式,此時已經走到了盡頭。

【同期】杭錦旗牧民 陳寧布

成活率實在是上不去,因此生態確實脆弱,一年不如一年,一年不如一年。

【解說】蠻幹解決不了問題。新的方向在哪裡?新的辦法是什麼?這成了庫布其治沙者需要認真思考、無法迴避的問題。經過長期反思、總結、提高,更為有效的組織形式、治理模式、治沙技術、生態理念在實踐中逐漸成熟。

1998年以來,國家相繼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相繼實施,庫布其沙漠治理進入點面結合、遍地開花的新時期。

2000年,一個讓庫布其人深刻銘記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裡,兩個重要決定讓庫布其揭開了創造綠色奇蹟的嶄新一頁。

【同期】治沙專家 白存德

一個是舍飼養畜的決定,二是全面禁止放牧的命令。這個改變很大的。

【解說】時間能證明一切。這場變革所帶來的積極效果開始真真切切地顯現出來:草場在改善,羊群體質在增強,牧民收入在提高,來旅遊的人也在逐年增加。

【同期】內蒙古杭錦旗牧民 陳寧布

我們這個地方好多人到老遠老遠的地方給人打工,現在返鄉回來不說,發展的我是挺滿意的,好多年輕人會幹的,現在開的食堂(飯店),遊客們也挺滿意,接待得也好,服務態度也好,人家來一次還想下次來,這發展得確實,我想也沒想到能發展成這樣。

【解說】在此過程中,鄂爾多斯人不斷探索、積極總結,釋放出巨大的智慧能量,抗旱造林、飛播造林、水沖沙柳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被廣泛應用,同時,還創新性地發明了應對荒漠化的分區治理模式。

1999年10月建成通車的鄂爾多斯第一條穿沙公路,全長115公里。它以其雄偉的氣魄、浩大的工程、人與自然搏鬥的英雄壯舉而馳名海內外,被譽為「大漠奇蹟」。這一條公路的建成,不僅僅拉近了數十萬牧民與外界溝通、交流的距離,還破天荒地實現了對庫布其沙漠的切割式治理。

十幾年間,杭錦旗穿沙公路兩側共完成人工、飛播造林近百萬畝,封沙種草逾百萬畝,這不僅僅只是一條公路,它更是生命綠洲、發展綠洲的更大延伸。

沙柳,一種生長在沙漠地區的特有灌木,抗風沙、耐乾旱,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但在過去,由於這種植物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導致老百姓的種植積極性也不高,沙柳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少。

1998年,鄂爾多斯東達蒙古王集團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如果採取新工藝,沙柳就可以成為優質的高檔箱板紙原料,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同期】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公司董事長 趙永亮

你通過刺激農牧民,從你要他種,現在變成了他要種。這就是通過一刺激,我們就把它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條。

【解說】以沙柳造紙為代表,鄂爾多斯近年來大力培育、構築起了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沙產業體系。林沙飼料、沙棘飲品、生態旅遊、生物質發電等產業正在朝著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闊步發展。

在中國首個荒漠化防治和沙漠經濟展示中心,內蒙古億利集團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實現沙漠治理與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

【同期】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文彪

沙漠是可以變綠的,沙漠的土地也是可以利用的,沙漠的陽光產業更是大有作為的,沙漠裡邊的老百姓也是可以變富的。

【解說】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奠定了治沙工程的堅實基礎,堅定了人們治沙的信心。

達拉特旗農民李布和兄弟三人,早年因沙害遠走他鄉。新世紀初,當地政府出台治沙扶持政策,事業有成的三兄弟又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家鄉,投資4億多元,在銀肯塔拉承包沙地10萬畝,治沙發展生態旅遊。今天,4萬多畝沙漠完成了治理,銀肯塔拉生態景區遠近聞名,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

【同期】內蒙古達拉特旗展旦召嘎查村民 高楞

這個企業進來一個是治理沙漠,沙漠不侵害農田了,二不侵害牧場了,三給我們當地農牧民帶來了三筆收入。一是,每年這塊沙漠給農牧民的承包費就是40萬,二是,有旅遊企業,生態文化旅遊,在這打工的一百多人,80%是當地人,一個月人均有能拿3000塊,有的是3500塊。再就是每年的種樹,種一棵樹2毛錢,給我們農牧民提高的很大的經濟效益。

【同期】內蒙古達拉特旗牧民 李布和

我們想到在近幾年,把我們這個景區打造到一定時候,我們就把周邊的農牧民融入景區裡邊。將來的農牧民不見得是放羊掙錢,種地掙錢,他跟上景區去搞服務業,掙錢更容易。

【解說】經過幾十年艱苦治理,庫布其沙漠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綠衣,涵養水源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生態財富逾5000億元,實現綠進沙退的逆轉。生活在這裡的人,依舊面朝沙海,但已能感受春暖花開的幸福。

新華社記者鄒儉樸內蒙古鄂爾多斯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我們仨 總要習慣一個人
突齣兒童文學的語言特色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