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最關鍵的方法

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最關鍵的方法

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最關鍵的方法,將字帖置於案前或臨帖架上,先讀帖,仔細觀察字的筆畫、形態、結構,領會字勢、意趣、精神,再對著臨寫。臨帖需下苦功夫,常聽老師們說,他們跟老師學書法的時候,老師常說:臨某某帖一百遍,否則別來找我。

孔子廟堂碑(局部) 作者虞世南

但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臨下來這一百遍。「一百遍」是什麼概念?以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為例,約一千九百字。我臨帖的速度,大約是一小時十個字。並不是說一小時紙能寫十個字,而是說吃透這十個字。《孔子廟堂碑》中難寫的字,如「讓」、「乃」、「盛」、「盡」,我是寫了五六遍才基本上掌握的。這樣算起來,一小時十個字還是多說了呢。以一小時十個字算,一千九百字需要一百九十小時。我要上班、做家務、陪老婆、陪孩子、應付各種雜事,平均每天習字的時間頂多也就是兩小時。這樣堅持不懈,每天堅持臨帖,需要95天,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通臨一遍《廟堂碑》。一年臨四遍,十年四十遍,要二十多年才能臨完這一百遍!就算早二十年,學生時代,無家無業,沒有牽掛,放棄一切娛樂,每天寫十小時(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還要做功課呢),也要五年!

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作者歐陽詢

好了,一百遍是不可能的,那麼十遍吧。舉例說明,一個人學書法,從歐體楷書入手,先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十遍下來,三年,如果再學歐陽詢的《皇甫誕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各臨兩遍,花二年時間。五年,歐體楷書差不多學到家了。再學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臨三遍,一年。六年,楷書功底具備了,學行書。《蘭亭序》臨十遍,半年,《聖教序》五遍,一年半,兩年,行書功底也有了。八年時間,楷書、行書都能寫了,可以,也應該再學學草書、隸書、篆書,但不是非學不可。接下來,就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定方向了。如果專攻楷行草隸篆的某一種,那麼就要廣泛地臨帖。以楷書為例,歐陽詢、虞世南學完了,再想提高,那麼上至鐘王小楷、北朝碑刻墓誌、隋碑、智永,中及褚遂良、顏真卿、張即之、趙孟頫、文徵明、王寵,下至近人黃自元、吳玉如、康殷等都要臨習,方能融匯一爐,盡得楷書真奧。而上面所說這些書跡,如果通臨,就算各一遍,沒有二十年也是寫不完的。也就是說,假設說我只學楷書,行書能湊合題款就成,自有楷書以來一千八百年的書跡全臨寫一遍,一輩子都不夠。這還只是楷書一門。

臨帖要講究方法,千萬不能光「傻臨」。

在學書法的初期階段,「傻臨」是必須的。「傻臨」,就是指一筆一筆、逐字逐字地「抄帖」。要多寫,多寫才能熟悉毛筆的使用技巧,掌握各種筆法和結字的一般規律,乃至紙、墨的應用。對一個心智已經健全(十四歲以上)且對書法有一定悟性的人來說,這一過程怎麼也得三年以上。

接下來就應「巧臨」了。「巧臨」不等於不下功夫,更不是投機取巧,那種不好好臨古帖,只學當代名家書跡的做法是膚淺的行為,不可能收穫果實。「巧臨」是建立在動腦筋基礎上的下功夫臨帖。臨一字,要吃透一字,要舉一反三;臨二十字,要對全帖的用筆、結字有一大體的把握;臨一百字,就要對全帖的整體風格、神韻胸中瞭然;一千字臨下來,就能隨心所欲地創作了。這是對專攻某一字體而言,就像上面所說的學習歐、虞楷書。如果廣泛涉獵,那麼對於某一字帖,除非特別偏好,一般有選擇地認真臨五十字就差不多了。所謂「有選擇」,就是要找准方向——要解決什麼?要重點學習什麼?比如學《智永千字文》,就要參證與其一脈相承的虞世南書法,筆法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重點體會其筆意、精神、氣韻;而學《鄭文公碑》,則是體味雄強、厚重一路的北碑筆法;吳玉如是集大成者,學習他的楷書要先有歐虞、北朝墓誌書法的基礎,在學習中印證以前所學的東西,楷書水平方能再上一台階。

鄭文公碑 作者鄭道昭

「巧臨」還要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選帖的眼光。如前所述,不可能樣樣都臨,選哪個來學,就牽涉到選帖的眼光了。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解決的問題來選。還拿學習歐、虞楷書來說,想進一步提高,就必須追根溯源,學習智永、王羲之、北朝造像書法(對學歐者來說),這不是喜好問題。而如果為了開闊眼界,融匯各家之長,就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學自己喜歡的書帖。記住,學毛筆書法,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有紙墨筆硯供著,讀帖是不亞於臨帖的事情。讀帖就像停下來看風景,能細細地品味帖中的細微之處。臨帖——讀帖——再臨帖,收穫幾倍於單純臨帖。

通過「巧臨」,節省下來大筆寶貴的時間,幹什麼?創作!以「創」代練,就像學生以考代練,運動員以賽代練一樣,是極其重要的。不創作,怎麼「謀篇」?不創作,怎麼知道不足在哪裡?不創作,又怎麼保持學書的不懈激情和動力?

從「傻臨」到「巧臨」,是學習書法的重要轉折點。能不能「巧臨」,是決定學書成敗的關鍵。「傻臨」,書法只是一種枯燥的學習;「巧臨」,才能讓你體味習書的喜樂、愉悅,真正將書法變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天給大家欣賞高手臨《聖教序》兩種。仔細觀察參考,有助於大家臨摹消化。先看王羲之《聖教序》單字對比,

從碑刻刀法產生的筆法結字,道透過刀法轉換為毛筆的表達形式,這種跨越時空的理解與新生,其實也是懷仁對王羲之自然書寫的理解。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再看下圖,是字組間的對比關係,大小、粗細、方圓、倚正、疾緩…字字間有機組合,形成章法的基本元素,一般情況,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臨帖者對於《聖教序》的章法處理,會比該碑的結字處理更具價值,也是臨摹碑帖的重大發揮空間。

再看到章法的表現:

看到上方原帖,與下方臨作對比,從黑底白字到白紙黑字,從被碑刻禁錮的集字跳轉到靈活的墨跡,不難發現,把帖臨到這個火候的話,稍微加點變化,或者帶著某種心情,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也許就寫出不一樣的味道了。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切記長豎畫不要又長又直。

筆法千古不易,臨帖其實是一種筆性的磨練,所以,若把帖臨到這個火候,其實別的行書都能信手拈來了。下圖,我們再看高手臨摹楷書《聖教序》,作為褚遂良的代表作,也是教科書式的典範。其實,若選好一份靈活多變的好帖子,若真把帖臨像臨活了,味道自然來了。

把帖臨到這個法度,才能真正的享受到書法養心養神,至於那些所謂「寫意」及憑空亂寫、信手塗鴉的,難以想像他們對於筆墨的享受是怎麼產生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才叫臨帖吶,

先把臨帖拼到這個程度,

再去談創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他的魏體楷書筆力雄勁,成為光緒銀元模字!
王獻之行書《承冠軍帖》欣賞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