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金庸和古龍
(射鵰英雄傳94版)
聊聊金庸和古龍
我覺得年少時大抵是更喜歡古龍的,古龍寫的武俠,給人的感覺特別酷,古龍驚艷的文筆和情節總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你的心。
看第一眼古龍,會覺得古龍的文筆很好模仿,的確是這樣,古龍故作姿態的語言風格很容易就學來了,不過他文字背後的機鋒幽默、漫不經心的反轉其實很難學。
但是,一個故事僅僅靠文筆絕對是不夠的,相比於古龍的文筆,我覺得他編故事更靠的是一股「氣」,一股子天生的才氣,這當然不是說古龍不怎麼讀書,而是說他的才氣顯得尤為耀眼。我十分懷疑,古龍寫書的時候根本沒什麼計劃,就是喝著酒隨性而為,這對於普通作者絕對是致命的,比如說寫《悟空傳》的今何在,我覺得他就是空有遣詞造句的能力而對整體的架構自己也無所安排,寫到最後也只得爛尾。而古龍彷彿擁有一種令故事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能力,這絕對是一種神奇的才能,是令任何一個想要寫作的人都艷羨的才能。當然,古龍的這種才能似乎也不是百試百靈的,他的個別作品也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如果說古龍是才氣的「氣」,那麼我覺得金庸是力道的「力」,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力道,這當然不是說金庸沒有才華,而是說,金庸積蓄的力,不是單單靠才華可以成就的,據金庸自己說,他每天總會花至少四五小時看書,這絕對為他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金庸的文字,你不會說他多麼驚艷,但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多一句嫌賣弄,少一句嫌單薄,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里無不透露著他對整個故事掌控於筆、成竹在胸的自信,他非常清楚自己要寫的東西和這些東西將如何發展到自己預設的結局。
講故事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的文筆,而是邏輯。小說里千人千面又有千端萬緒,而這一切都要在作者腦子裡有條不紊地運行,這絕對需要強大的邏輯,也需要強大的換位思考的能力,因為寫武俠小說中的群像,絕對不能只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金庸擅長於鋪陳,給讀者留下一個個疑問,又很好地在關鍵時刻將這些疑問一一解開,滿足了讀者的預期又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訝異,然而這些也在金庸自圓其說的情理之中。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相比於漫威宇宙,我認為金庸宇宙更為偉大,漫威宇宙只在少數時候需要把那些單個的英雄集結成復仇者聯盟,而金庸以一人之力,無時無刻都在描繪著一幅各人各色栩栩如生的江湖圖景。
開始的時候,可能覺得金庸難以模仿,而古龍極容易模仿,事實可能與這種觀點恰好相反,古龍可模其形而難模其氣,古龍永遠躲在暗地裡狡黠地發笑,你永遠都不知道他要寫什麼,因為可能他自己也沒想好,但是就能騙得你一頁一頁往下翻,這種騙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所以,有些人看多了古龍,就覺得被古龍一騙再騙沒意思了,當然也有些人能一直享受被古龍騙的快感。
當然,也不是說金庸就容易模仿,而是說,金庸是可以模仿的,但是創作這種事情是無捷徑可走的,雖然金庸的故事或多或少有些固定的模版痕迹,但難就難在給這些模版豐富細節並賦予新意。
金庸用各朝各代的歷史為他的作品做註解,這為他的作品提供了不少耐人回味的細節,這些東西當然不可能是他天生就會的,而是靠不斷積累而得的。古龍22歲就發表了處女作《蒼穹神劍》,而金庸直到28歲才開始寫《書劍恩仇錄》。如此看來天才也未免是好事,古龍一生放蕩早赴黃泉而金庸至今高壽,古龍如果活得更久一點,用心構思,我覺得他一定能寫出比小李飛刀、楚留香、陸小鳳更牛逼更傳奇的小說。
還值得一提的可能是金庸古龍對打鬥場面的描寫態度,我相信大部分人很多時候和我一樣,會把金庸那些繁瑣的打鬥描寫直接跳過去,寫《俠隱》的張北海,在被問書中打鬥描寫為何那麼少時也說:「主觀因素(或偏見)是我中年以後重看舊武俠,發現很難忍受當年令我著迷的那些又玄又長的武打描述。」
讀者的想像力一般都很有限,往往不能在腦海中重現金庸筆下的打鬥場面,這大概不屬於金庸文字裡面「少一分太單薄」的範疇。這部分打鬥描寫,雖然看不看無關緊要,但你只需要知道它「又玄又長」就行了,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出金庸獨有的江湖感覺。
而到了古龍,他才懶得管那麼多,小李飛刀,例無虛發,從沒人看清他筆下大俠的招式,打了兩三百個回合也不分勝負。古龍對於打鬥的描寫,更側重於意境的渲染與烘托,比如秋風又更蕭瑟了,大雪又更紛飛了。在讀者的接受度上,古龍當然更易於理解,當然重要的是,看著也更流暢更快意恩仇。
如果套用李白杜甫的稱號,金庸就是俠中之聖,古龍就是俠中之仙。人們愛俠中之仙的瀟洒飄逸,也愛俠中之聖的厚重剛毅,不過在正統的眼光里,金庸的評價肯定是更高的,因為聖才是集大成者,是技巧和才華的完美結合。


TAG:阿諾的書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