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塞克特為何堅持發展具有戰略性的交通系統是國民政府當前首要的任務?

塞克特為何堅持發展具有戰略性的交通系統是國民政府當前首要的任務?

在與國防軍事有密切關係的交通建設方面,1935年後至抗戰爆發,國民政府的交通建設結束了困難與蕭條階段而進入了一個發展時期。一方面由於國內政局趨向團結,而外敵入侵迫在眉睫,不能不預為設防;另一方面由於「幣制改革」的成功,使國民政府從西方各國獲得了大量的貸款,在財力上提供了實施交通建設計劃的保證。

蔣介石

1937年2月,蔣介石等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送交了《中國經濟建設方案》,提出在今後五年中「鐵路建設應以國防運輸及溝通經濟中心為原則」,並計劃籌款9.948億元用於鐵路建設,5000萬元用於公路建設。4月,南京政府又擬定《公路建設五年計劃》,計劃改建和新築公路5萬公里。 在鐵路建設方面,按照國防準備的需要,重點加速完成了粵漢、浙贛、隴海、同蒲鐵路等重要幹線的建設。1936年7月築成蘇嘉鐵路,可以繞過上海而連接京滬國防線與滬杭甬國防陣地。而東西向浙贛道的完工則對於江南國防戰備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另外還有京贛、黃埔路的建成及隴海線西展至寶雞完工。據統計,自1936年至1937年7月止的一年半中,共計築成鐵路2030公里,平均每年修路1353公里,是前8年內年築路紀錄的6.5倍。 這無疑對於未來抗日作戰有直接作用。

例如粵漢路通車後,從七七至廣州失陷前的15個月中,總計運輸抗日部隊200餘萬人、物資70餘萬噸,行車最多時全線列車達140列,成為中國抗戰之大動脈。由於它的重要軍事價值,使得日軍不斷派機對其實行狂轟濫炸,每月轟炸145次,平均每天轟炸 5次。其他如京滬專線在八一三淞滬之役時,3個月中共開軍列1346次,運兵50個師、裝備供給5萬噸;浙贛鐵路除軍運外還負擔了沿海工礦機關等西遷重任,在廣州、武漢失陷後仍在運行,在1939年3月前的15個月中計開軍車1700列,運送部隊150萬、軍需23萬噸。

廣州失陷

在公路建設方面,戰爭爆發前,全國公路總長度已從1927年的1000多公里增至10.95萬公里,初步形成了溝通全國的交通網路。國民政府還計劃在長江流域各省份加強公路建設,以滿足抗戰交通之需要,但由於戰爭很快爆發,正在進行中的成渝、湘黔、京贛、寶成、貴昆、三梧等線路工程被迫中斷。

塞克特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抗戰交通建設,早在1934年就有人向蔣介石提出過忠告,當時蔣氏的德國總顧問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在給他的報告中寫道:「中國如無相當的工業基礎,現代化的軍隊將無從建起。獨自地與有效地產生自己的武器以及發展具有戰略性的交通系統,在日本入侵時可以迅速地輸送部隊至危急之地區,實為當前首要之任務。」 但是,忙於剿共的蔣氏並不能顧及這些建設事宜,因而錯過了大好時機,直至臨戰之前,南京政府才真正重視起交通建設來。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1935年南京政府「以攻為守」的對日戰略收穫了怎樣的成效?
英、法步步緊逼,俄方能成為清廷的「救命稻草」嗎?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