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暖心童話到殘酷現實:是枝裕和破繭成蝶

從暖心童話到殘酷現實:是枝裕和破繭成蝶

今年6月,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有一條勁爆新聞,剛剛在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大獎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網路開票幾十秒就被搶光,隨後網上「黃牛票」喊出了上千元的高價,最奇葩的是傳出「上海內環一套房換一張《小偷家族》電影票」的消息。好在《小偷家族》立即被引進國內院線,我和趨之若鶩的影迷才有幸及時看到這部優秀電影。

《無人知曉》海報

《步伐不停》海報

《小偷家族》的導演是枝裕和是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常客。2001、2004、2013、2015年,他先後憑藉《距離》《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海街日記》,4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但都與金棕櫚大獎擦肩而過,只獲得一次最佳男演員獎(柳樂優彌《無人知曉》2004)和一次評委會特別獎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如父如子》2013)。今年的戛納終於讓是枝裕和圓夢,《小偷家族》眾望所歸,榮獲金棕櫚大獎。

《如父如子》海報

《海街日記》海報

《比海更深》海報

為了看懂《小偷家族》,我把是枝裕和此前導演的幾部主要影片都找出來看了一遍。他是一位風格樸實、注重內省的導演,善於不動聲色地展示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無人知曉》講述了異父同母的4個孩子之間的童真友誼和母親出走以後的悲慘結局。《步伐不停》講述了因為已去世的長子造成的父子和母子之間的隔閡。《如父如子》講述了醫院換錯孩子給兩個家庭帶來的困惑。《海街日記》講述的是居住在祖屋裡的同父異母四姐妹的溫情故事。《比海更深》講述的是離異家庭里父親與兒子的情感故事。這些電影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家庭題材,都是不帶感情的客觀講述,都從不經意的動作、細節、對話展現人物複雜的情感,都令人感慨和回味。家庭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小的細胞。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大家庭日漸式微,家庭理念、家庭關係出現微妙複雜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理念的發展和倫理道德的改變。是枝裕和恰恰在這一點上做出了深入的開掘,取得了觀眾和影評界的認同,令人落淚和思考。英國《衛報》對他的導演風格有一句精準的評價:「沉靜、剋制,卻給觀眾足夠的空間,去體味影像背後的深情。」

看是枝裕和的電影,雖然有節奏緩慢、結構鬆散的毛病,但卻極其貼近生活,恍若發生在自己身邊。他用紀錄片式的鏡頭語言,在平凡的生活場景中,深挖人物之間的情感,令人對生與死、家庭的離散與組合、人的親近與疏離等主題產生共鳴。他的講述,都非常平和、細膩,娓娓道來,給人溫暖。最典型的就是《海街日記》,把同父異母四姐妹之間的溫馨感情描摹得淋漓盡致,成了一部超凡脫俗的美麗童話。

但是,看多了是枝裕和的電影,也會感覺到對人情的美化和對現實的漠視。一個家庭每年都在早逝長子的忌日聚會紀念,這個已經逝去的家庭成員,卻像一個幽靈那樣,影響著這個家裡的每一個人(《步伐不停》)。出生時被換錯的孩子6年後才發現,於是兩個平靜的家庭被攪亂了(《如父如子》)。離異家庭里同父異母姐妹以及父子之間的深情,都令人唏噓(《海街日記》和《比海更深》)。這些故事足夠溫暖,但看多了卻有些甜膩到平庸,少了對家族人情的社會化剖析,少了深度和思考。唯一的例外是14年前的《無人知曉》。那被親生母親拋棄的4個小孩,看上去快樂無憂實際上卻凄慘可憐的生活,震撼了所有的觀眾。到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則在《無人知曉》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把溫馨的家庭故事放在殘酷的社會現實背景下,更加真實和深刻。

《小偷家族》的前面大半部分幾乎和是枝裕和此前的作品沒有本質的區別,描寫一個貧民窟里非血緣組成的家庭的快樂生活。但在祥太偷竊逃跑摔傷之後,影片急轉直下,進入了最精彩的部分。從警察與祥太、柴田治、柴田信代的對話中,我們才知道這個家庭的來歷:柴田治和柴田信代是一對情侶,正當防衛打死了家暴的信代丈夫。後來他們住進了獨居老人初枝的家,和初枝的孫女兒亞紀組成了一個家庭。再後來,收養了被遺棄的孩子祥太和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玲玲。但這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善良的家庭:每年前夫的忌日,初枝都要去他家祭拜,讓前夫的家人愧疚地給她錢;柴田治和信代贍養老人是為了她的養老金;柴田治不僅教會祥太偷竊,還讓玲玲做掩護。於是,在一次偷竊中,祥太故意讓店主發現,逃跑時摔傷,讓這個「小偷家族」大白於天下。影片並沒有因為貧窮就無節制地同情和欣賞偷竊行為,而從多個角度對偷竊進行了反思:臨終前的小店老闆告訴祥太,不要讓幼小的妹妹也學做小偷(再次去小店時老闆已去世);祥太和柴田治為撬車偷竊、玲玲參加偷竊以及店裡東西的性質多次發生爭執;祥太告訴妹妹,不要跟他一樣去偷東西。這些情節明顯顯示出是枝裕和對《小偷家族》這個電影片名的價值思考,也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從這樣一個「小偷家族」中,我們體會到了人性的複雜,既看到人性中的善,也看到人性中的惡,與是枝裕和此前的電影有很大的區別。

值得欣慰的是,《小偷家族》後半段這些推理電影式的談話鏡頭,沒有半點突兀違和的感覺,和前面的講述完美相接,讓觀眾恍然大悟。這恐怕得益於是枝裕和此前拍攝的《第三度嫌疑人》。在《第三度嫌疑人》里,是枝裕和為了揭示人性的深度,故意講述了一個事實模糊的殺人案,使懸疑推理和人性揭示都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小偷家族》吸取了《第三度嫌疑人》的教訓,通過後半部分的談話鏡頭,把影片所有的懸疑都給我們解釋清楚了,震撼和思考就更為清晰。

從僅僅局限於展示家庭中生動的人性親情,到家庭與社會的緊密連接;從展示人性親情的美好,到剖析人性親情中的功利、猜忌等灰暗因素;從理想化的人性訴求,到面對現實的生存選擇,無疑都是是枝裕和的進步。他更為成熟,更為客觀,更為理性了。我以為,從《海街日記》那樣的暖心童話,到《小偷家族》這樣的殘酷現實,意味著是枝裕和終於破繭成蝶,成就了一部堪稱經典的傑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勞月夜聊 的精彩文章:

一樁事實模糊的殺人案

TAG:勞月夜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