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真是修行人看到這句話都會發抖,最重要也最難
這裡最重要的地方:
【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
不善就是惡業,我們要仔細檢查自己,假如平常思想習氣里有壞的念頭,必須自己能截得斷,這是修行的初步,這也就是行願。還沒有生起的壞念頭,要防止它生出來。這句話要注意,真是修行人,看到這句話都會發抖,為什麼?
你覺得自己平常沒有壞心眼,那是因為它還沒有發出來。即使最善、最好的人,在好極了的時候,也會起很壞的壞心眼,自己都檢查不出來,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事情。看過去宋、明理學家的資料,在做善事的時候,同時也做了很大的壞事,自己做了都不知道。所以行善培養功德,要最高的般若智慧,不是那麼簡單。有時你覺得自己很嚴肅、很端正,實際上天天在做壞事。行願就有這樣難!任何人一點主觀的知識,一點點學問,自認為是對的,但以根本智一照,往往有最大的壞念。所以,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是最難的。
【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
我們以心理學的立場檢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個念頭是真正的善?假如是一個真正嚴格檢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個念頭是真正的至善,多數不過是糊裡糊塗過日子而已。不要說行為中有善事,連至善的念頭都沒有起來過。
你說,我在念佛啊!那是無心念,一邊念佛,一邊六根還到處亂動。即使你能念佛念到專一,那隻能說是修持法門而已,並沒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資糧,有這樣嚴格。
所以大家隨便講禪宗,什麼宗,一分功德沒有升起,你想進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轉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會跳進一步,這是很呆板的。
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這麼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進步,善根沒有起來,善功德根本沒有培養過,如何進步呢?所以善已生令增長,自己檢查出來自己真有某一點善業,已經生根發芽了,要使它增長;至於還沒有生起的,未生令生。上面所說的這些是四正斷,三十七道品中稱四正勤,也就是我們必須努力去修持的行為。
【初聚立於資糧道,次四聚立於暖等四加行位,聖道支立為見道,菩提分立為修道。】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要修行,顯教所講三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這就是行門,自己要隨時嚴格地檢查自己,反省自己,這個具備了,才是學佛的基本。
初步聚立於資糧道,你的修行本錢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為,馬馬虎虎過去了,沒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資糧道就不夠。換句話說,你要修行,要證道,你的資本也就沒有!這與做生意一樣,沒本錢談什麼?
再說,你修行離不開善行這個資糧道,立了資糧道以後,才談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證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進一步就會悟道,見性根本之道,所謂明心見性是見道,見道以後修道,最後大徹大悟。這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個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沒有建立,一來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認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參禪打坐,這樣枉然浪費一輩子的人太多了。自己並不檢查自己,有沒有發起善心?資糧道有沒有充沛?
《如何修證佛法》
----------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要學佛,這三十七個學佛的因素一樣一樣必須去實習過、修持過,這是學佛的正道。
三十七助道品為:
(一)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
1.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使增長而勤精進。
(三)四如意足:
1.欲神足(欲於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2.勤神足(於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而起)。3.心神足(於加行位一心專註,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4.觀神足(於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四)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
1.信力(信根增長,長破諸邪信)。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5.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
(六)七覺支:
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念覺支。6.定覺支。7.行舍覺支。
(七)八正道:
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三十七菩提道品與四念處、四正勤等等,都是善知識。「由是成正覺」,學佛的人必須走這條路才能得道,才能大徹大悟。你去搞氣脈,畫符念咒……這些都不相干。而是要能在塵勞煩惱之中,隨意之所轉,轉煩惱成菩提,修習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三十七種修佛道的層次),如果不走這條路,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成就。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所以修行人第一要發起善法之慾望。在我們沒有證道以前,都會有慾望,但是修行的欲,是發起善法之欲,善行善思維,是成佛功德的根本,所以善法欲要發起。善法的欲一天一天要增加。厭離心也要發起,世間法一天一天要厭離。這是三十七菩提道品四正勤的道理。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圓覺經略說》《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三十七菩提道品之四正勤)
【懷師箴言】大乘佛學思想認為原始的人性本來便是光明清靜,含容萬象萬類,極其圓滿,而與宇宙萬有共同一體。當它在光明清靜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惡,所謂善惡,都是人為後天的觀點,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強以善惡來論,應該稱之為至善的,或純凈的,方差可比擬。
什麼是人性?原始的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惡的?人慾是否就是罪惡?這都是中西哲學上的大問題,也是人類思想史上幾千年的懸案。
中國哲學史上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已經二千餘年,初由孟子特別提出的「性善」說,連帶批判告子論「性無善惡」的觀念,稍後又有荀子的「性惡」說,與性善的觀念恰恰相反,於是便成為思想界爭辯的論據。再後,由於佛學的傳入中國,談心說性便成為哲學辯論的中心。宋、明的儒者——理學家們,內在接受佛家、道家的思想,於是人性的善惡問題,也就成為理學論據的要義。大體說來,理學家們,大多都是秉承孟子的性善說,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為惡,都是後天的習性所養成,後天的習性和人慾又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反省克念,去盡人慾,使天理流行,才能恢復人性本來善良的面目。……
中國文化思想中天性和人慾的問題,在傳統的微茫混淆中,歷經秦、漢、魏、晉到了隋、唐之際,因有大乘佛學思想的加入,便廓然大放光明,截然確立形而上(先天)的性理本元,與形而下(後天)的人慾界限,建立一個理論完整、體系井然的思想。但我在這裡所說的大乘佛學也便籠統地包括了禪、密、天台、華嚴、唯識、三論、成實宗等的宗綱。但取其要義,變更它的名相而言,並非概約大乘佛學的整體思想。
大乘佛學思想認為原始的人性本來便是光明清靜,含容萬象萬類,極其圓滿,而與宇宙萬有共同一體。當它在光明清靜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惡,所謂善惡,都是人為後天的觀點,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強以善惡來論,應該稱之為至善的,或純凈的,方差可比擬。但極其圓滿的光明清凈的本然之性,由於明極而忽然緣起無明陰影,由此動則易亂,於是便生起天地宇宙與人類萬象了。從此由於無明的污染人性,愈動愈亂,愈亂愈動,因而迷失它本來的清凈圓明,堅固地執著「我執」與「愛欲」,於是便形成分為段落的死生生死,而構成人世間永無休止的分段生命現象。基於此,所有大小乘佛學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覺,破除由執為小我的後天我執,而返還到先天無餘大我的自性清凈。努力修正由「我執」、「愛欲」所起的種種錯誤心理和行為,滌除由惑亂心理所構成人世間的煩惱苦果。
佛學所有的經論即由此基點出發,因此它薄視物質形器世間的所有,發出眾生同體之慈以及無任何條件之悲心,呼召眾生超越形質,返還形而上的光明清凈,歸到非善無惡的圓滿自性之境界。例如著名而普遍流傳的《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等,均以此為中心。又如《大涅槃經》以「常」(永恆)、「樂」、「我」(無小我的自性本元)、「凈」等四象說明自性的圓明清凈。而唯識法相的經典,則以剖析為「愛欲」所污染的心、意、識的陰暗面,指證出元始光明真凈的本來。至於《華嚴經》卻以宇宙萬象本為一體,融會形而上道與形而下的物質世間,指證自性的體用互通,而達於光明清凈的圓極。《般若經》等,便是直指智慧的自覺,而超證於形而上道的捷徑。而禪宗心法的證悟,也就是證此一事,悟此一理。
——南懷瑾先生《新舊教育的變與惑》
友情鏈接區


※好布施的人,天人都會扶持、幫助他
※閉關1000多年只為等待釋迦牟尼佛,不料出關佛已涅槃,幸得玄奘指點投胎皇宮……
TAG:曼殊一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