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個學生出外撿磚,在荒山野嶺發現一堵破牆,意外揭開500年奇謎

三個學生出外撿磚,在荒山野嶺發現一堵破牆,意外揭開500年奇謎

鐘山是我國江南四座最出名的名山之一,它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的中山門外,到了現代,它被改稱為紫金山 。因為風景秀麗,幽靜宜人,所以被史書親切的美稱為「金陵毓秀」。

因為它的山勢走向蜿蜒起伏曲折向上,像一條正在盤曲而騰飛的巨龍,所以,又被文學家稱為「鍾阜龍蟠」。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親自選定了風景優美的鐘山,作為自己和繼承人死後入葬的皇家陵園,未經批准,誰也不準進入,擅入者必須砍頭。

朱元璋為自己修建的孝陵選在了向陽的風水寶地—鐘山之南。而在鐘山的北面,亦就是《明太祖實錄》所說的「鐘山之陰」 卻是朱元璋親自下旨讓開國功臣陪葬的幾座陵墓。這些墓主生前都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才辛苦地建立了明朝的基業,因此朱元璋也特別恩准他們入葬孝陵。其實朱元璋之所以讓他們在孝陵陪葬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勇猛的精兵強將,到了陰間也能保佑他和自己的子孫後代萬壽無疆。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一共只允許12位他所鍾愛的功臣賜葬鐘山,他們是:開平王常遇春、東甌王湯和、岐陽王李文忠、中山王徐達、芮國公楊景、滕國公顧時、許國公王志、 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汝南侯梅思祖、燕山侯孫興祖、安陸侯吳復。

然而到了近代,隨著很多考古發掘的實物佐證,專家開始對這本史書所記載的史實提出了質疑。

公元197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徽鳳陽縣發現,並且挖掘了東甌王湯和的陵墓,出土的文物證明這墓主人確實是湯和,這個墓確鑿地證明了明朝永樂十六年所著的《明太祖實錄》記載是有錯誤的。既然史書記載有錯誤,那麼,朱元璋其他11位的功臣是否也安葬在中山?成了史學一個很大的疑問。截至目前為止,經過專家勘探和考證,可以確定墓主身份的只有五座陪葬墓,它們分別是: 岐陽王李文忠,中山王徐達, 江國公吳良,開平王常遇春,海國公吳禎。

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500多年,到了1932年,有一位叫朱偰的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為了糾正史書記載的錯誤,他親自來到了明孝陵陪葬墓的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今天我們可以在他留下來的一本考察圖冊《金陵古迹圖考》中看出,他也只確認了四座陪葬墓主的身份,他們是常遇春墓、李文忠墓、吳禎、吳良兄弟墓。他在書中描述說,除了這四座有墓碑能夠確定身份的古墓之外,他另外發現有四座沒有墓碑,無法考證姓名的墓葬。

朱偰在書中描寫道,在緊鄰常遇春陪葬墓的一邊,聳立著一座與其一樣高的大墓,而這座墓的神道兩邊有石馬,石人等石雕的文物,不過由於年深日久,地面的建築已經毀壞殆盡了,所以他也無法確認墓主人的身份。

這個謎團一直困擾著考古界,直到三個中學生上山撿石頭,才意外的解開了這個塵封了500年的謎團。

公元1965年的一天,有一個座落在鐘山腳下的中學正在修建破舊的校舍,因為經費有限,而他們又缺少建築用的磚頭和木材,所以,學校就號召同學們到野外去撿石頭回來。其中有三個中學生走到了鐘山上去挖磚頭,他們在茂密的雜草叢中突然發現有一堵殘破的磚牆,就連忙跑過去想拆那些磚頭,不料卻一腳踩空摔了一跤,他們這才發現磚牆下面有一個黑乎乎的看不見底的地洞,他們感到非常害怕就立刻跑下山去告訴了學校的老師,老師也感到事有蹊蹺,就把情況彙報給了上級部門。

南京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員接到彙報之後,馬上驅車趕往了現場去查看,經過勘探,他們發現這是一座明代的古墓,因為出現了破壞,所以他們決定對它進行搶救性的挖掘。考古人員根據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墓志銘,確認了墓主的身份,他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皖國公仇成。

儘管《明史》,《明太祖實錄》等明代的史書資料都記載仇成的墓在鐘山,不過,它確切的位置卻誰也不知道,這三個中學生意外摔倒才發現了這座墓葬的位置,才最終確認了朱偰先生在考察圖冊上所說的那座沒有墓碑,不能確認身份的墓葬,就是仇成墓。

一次意外,一次挖掘,就這樣偶然解開了這個塵封了500多年的謎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馮歪評歷史L 的精彩文章:

他是周恩來形影不離的警衛員,有一項「超能力」讓特務談虎色變
這座山每逢雷雨天氣就會發出人馬嘶鳴的怪聲,專家趕來後馬上開挖

TAG:小馮歪評歷史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