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依然是獲取訂單的最快渠道,沒有之一
為創業者和准創業者準備的入門級諮詢,一小時電話可以隨便提問。
創業公司,有時候容易犯兩個毛病。
一、覺得自己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做這個,嗯似乎可以;做那個,耶好像也不錯。
就好像門徒俱樂部2017年8月的辯論賽主題一樣:創業公司,到底是營銷推廣手段被動吸引客戶更加靠譜,還是銷售手段主動開發客戶更加靠譜?
「哪有什麼標準答案,我覺得兩個都行,都可以做一做。」
二、莫名其妙地覺得某樣東西是未來的方向。
譬如,「我覺得供應商之所以沒有議價的能力,主要就是沒有品牌,我們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
或者,「主動開發客戶多痛苦啊,我一定要做好營銷,讓客戶自己找上門來,而且一來就下單。」
又如,「展會沒落了,阿里國際站不行了,我不要做這些傳統推廣渠道,要做就做谷歌的廣告。」
迷之自信。
本質上,這兩個毛病都是沒有認清自己的企業發展階段。
作為初創企業:
1、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更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最擅長的方向深耕下去,而不是盲目地放飛翱翔。
2、獲取訂單才是本階段最主要的任務,任何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的動作,想都不要想。
簡單來說就是,就算你再不喜歡展會也好,只要展會依然是你最擅長的推廣渠道,而且這個渠道對於你來說最容易來客戶,那麼,你就應該選擇展會。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但展會效果真的是太差了!不光我一個人,我身邊所有的人都在說展會效果差!(把「展會」二字換成阿里巴巴國際站,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
首先,你可能陷入「啟發性偏差」了。
如同在《學會這5點,少交100萬智商稅》所說,啟發性偏差指的是當沒辦法對一件複雜的事情做出判斷時,我們往往會走思維上的捷徑,盲目地從局部推斷全部,從過去推斷未來,刻意放大了經驗的重要性。
就好像那些企業經營得不大好的人總喜歡說一句「現在外貿不好做了」一樣,展會效果差可能僅僅只是你或者身邊一部分人的主觀感受,代表不了全局。
否則,為什麼被人吐槽許久的廣交會,依然還是一攤難求?
其次,你可能陷入「倖存者偏差」了。
如同在《我為什麼不下單給你》所說,倖存者指的是人們通常只看到了某個被篩選過的結果,不管這個篩選是有意還是無意,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從而忽略了那些被篩選掉的信息。
舉個簡單的例子,那些展會效果好的人,難道會滿世界地嚷嚷「這個展會效果太好了,鬼佬人傻錢多速來」嗎?
不現實對吧。
這就導致了你所聽到的信息,都是對展會的抱怨和吐槽,從而讓你產生了大家都覺得展會效果不好的錯覺。
事實上,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展會依然是最快速獲取海外訂單的渠道,沒有之一。
原因很簡單:展會現場能夠帶來的信任,是其他任何線上渠道都取代不了的。
你的展會位置、尺寸、設計和展品擺放,以及銷售人員的精氣神和專業程度,都能到客戶一個非常直觀的認知。
至少說明了你大概率是比較有錢的,否則也參加不起展會。
這個時候你可能有問題了:互聯網時代,企業官網不也能夠傳達信任嗎?
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就得從信任的四種類型說起。
在《以客戶為中心的顧問式銷售》課程上,雷大跟我們講了信任其實可以分解為:職業信任、關係信任、專業信任以及利益信任。
所謂職業信任
指的是經由你的職業崗位,言談舉止,著裝打扮所帶來的信任。
譬如大家去銀行、房產公司或者保險公司,會發現無論什麼時候對方都會是西裝革履一本正經的裝扮,這就是為了塑造職業信任。越正式,越顯得專業,越容易獲取信任。
所謂關係信任
指的是人際關係所帶來的信任。
就算是B2B的業務也好,始終還是要由「人」去執行的。在中國做生意經常說什麼「先做人,後做事」,「有沒有訂單無所謂,關鍵就是交個朋友」等等,儘管在我看來就是一句屁話,但至少從側面反映了關係信任的重要性。
所謂專業信任
指的是對產品、行業、市場等的專業認知所帶來的信任。
這些認知可以通過「作品」來呈現,譬如過往案例,第三方認可,銷售人員的表現等。
以我本人作為例子,我過往幾十萬字的作品輸出,就很容易塑造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專業信任。
所謂利益信任
指的是對對方利益的關心和滿足所帶來的信任。
畢竟人普遍都是自我和感性的,誰對他好,他自然也就更信任對方。譬如小孩,在嚴格要求他寫作業的媽媽和偷偷給他送雪糕的爸爸之間,他會更喜歡誰?
根據如上四種信任類型,大家覺得,企業官網能夠做到哪種程度呢?
頂多也就是1個職業信任+0.5個專業信任吧,相比展會,差遠了。
而且,在門面功夫泛濫的年代,客戶也漸漸變得精明起來。
企業網站做得美輪美奐,實際去到公司卻驚掉下巴,這種事情的發生次數多了,自然會形成信任衝擊。
就好像我前段時間逛某外賣app,誰又能想到頁面漂亮,又賣得非常火的店鋪。
實際是這樣子的?
最後,說展會效果差,我們再來明確一下,所謂「效果差」到底指的是什麼?
——來的客戶少了?
——每屆廣交會,依然還是人潮湧動。
——來的客戶不對了?
——10年前來廣交會的客戶,10年後的今天依然還能看到他。
——來的客戶難下單了?
——以前是10選1,現在是百里挑一,當然難了。
——下單的客戶利潤低了?
——但這難道不是市場的必然規律?
與其說是差,我反而覺得是回歸正常了。
在展會的黃金時代,客戶真的是來下單的。譬如老麥,當年帶著老婆孩子去參展,左手收錢右手遞貨,忙得不得了,差點連孩子丟了都發現不了。
但現在,隨著B2B平台和互聯網的興起,純粹信息橋樑層面的東西已經得到了解決,客戶來展會的目的則更多變成了:開發新供應商,了解供應鏈信息,明確行業趨勢,維持與供應商的關係。
簡單來說,以前來展會是找到供應商,現在則是找到好供應商。
這也意味著,流量其實還是那個流量,只不過轉化變得困難了,因為許多來展會的客戶,並沒有馬上行動的「痛」(具體可以翻閱我發布在外貿G友團的文章《客戶不理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假如我們還是用著以前賺快錢的思路,來個客戶就報價,爾後坐等客戶下單,那當然會覺得效果不好了。
但假如我們將展會視作獲取銷售線索、明確銷售商機、取得客戶認可和挖掘客戶需求的渠道,而將方案呈現和訂單成交放在展會之後的話,其實展會的效果和以前不會有太大區別。
而且在「線索」到「需求」這個銷售流程階段,線上渠道和展會,根本就沒法比。
總而言之,在獲取訂單依然是企業首要任務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地跟隨自己的喜好以及所謂的「未來趨勢」,哪個渠道是你最擅長最迅速來訂單的,就應該選擇哪個渠道,即使它很low。
以上,就是外貿大牛的創業史的第27篇,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我們認可展會是創業公司獲取訂單的最直接途徑,那我們要如何選擇展會呢?
P.S.門徒俱樂部從2018年1月1日起,會員終身免費了,歡迎各位精英和准精英們申請加入,用科學的思維做外貿。↓↓↓
外貿界最斜杠的CEO


TAG:丹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