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青花細節特點,以免年代分不清!

元青花細節特點,以免年代分不清!

藏品想送拍至國內一線拍賣行(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等)詳情可詢:一五二,零九八六,零九六三。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元 青花「人物故事」紋撇口碗

碗造型與紋飾為典型的元青花作品。口沿外壁青花繪似波斯及中亞風格之卷草紋裝飾,極具異域風情,碗心飾人物故事圖紋飾,整器為已知元青花碗類作品中,極為罕見的畫面設計。整件作品畫工精湛,青花呈色濃艷,為元青花之佳作。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有同類造型作品。

元 青花龍紋小罐

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密的皮殼層,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色外,器身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色,有時顯出乳濁白色,它的顯色會隨空氣中的濕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元期青花瓶、罐類,斜光透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則的米白色絲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干,但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元期釉面的顯色似有活性之感。

此元青花龍紋小罐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為典型元代青花之工藝。

腹身所繪之龍紋,神態威武,龍身似蛇身。為典型元代龍之造型。

元 青花纏枝蓮花口盤

本器花口,口折沿,弧腹,精緻小巧。盤口沿青花飾卷草紋,內心飾纏枝蓮花紋,蓮花盛開,枝蔓盤繞,仰俯有致,風姿典雅。青花發色青中泛灰,色深處有明顯的鐵鏽斑,是元代青花的特徵。畫工瀟洒,頗具中國傳統水墨畫韻味。本品的青花與紋飾製作工藝方面頗具自身特色,與傳統元青花樣式有所不同;傳統元青花瓷精品一般器形碩大,此件較為小巧,且畫風風格較為粗獷。此件花口盤胎釉精良,釉汁厚潤泛青,繪畫技法高超,布局疏朗清新,筆意酣暢,洒脫自然,兼備粗獷豪放與嚴謹和諧的藝術美感。

元青花瓷器存世數量罕少,而造型特殊、紋飾別緻的品類就更是鳳毛麟角,重金難求。如今承蒙藏家割愛,重器再現流通,是為大幸事,如此機緣更是不可錯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之道簡析 的精彩文章:

別再粉彩琺琅彩傻傻分不清了,琺琅彩細節特點全在裡面!

TAG:收藏之道簡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