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後,北伐行動會失敗?

為什麼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後,北伐行動會失敗?

原標題:為什麼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後,北伐行動會失敗?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胡一舟


歷來對太平軍北伐失敗的討論很多,涉及不同領域,這裡我想單就戰爭談一些看法。在此意義上,欲了解太平軍北伐失敗原因,宜先考察一下其北伐始末。通過梳理太平軍北伐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從戰爭角度看,其北伐失敗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洪秀全志不在遠,北伐不過是剽掠之舉。早在太平軍克南京時,林鳳祥等原天地會會眾即引兵揚州,欲入河南,並向洪秀全建議,以為河南「進可窺幽燕,退可據武昌,入蜀滇」,建議控制、並建都河南。而洪秀全考慮到河南少水無糧,易為敵困,且顧忌與楊秀清的權力鬥爭(建都河南則南京一帶則受制於楊),選擇建都南京(改江寧為天京)。這時的洪秀全已「無志遠出」,從他給林的詔書中即可見端倪,洪詔林「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略地,靡時日」。北伐軍後來難獲支援也與洪秀全的態度密切相關。


太平軍北伐


其二,太平軍不得天時。太平軍早期頗有斬獲,直至攻克陳留進抵開封城下,太平軍一直佔據著戰場主動。而在兵臨開封城下時,本已勢在必得,但接連遇暴雨天氣,「風雨交注,城外壕水,深至數丈」,林鳳祥不得已採納吉文遠的建議,撤圍開封,轉而奔襲朱仙鎮。清軍「萬難支持」之開封城,竟賴天時得以保全。而這一役竟成了扭轉戰場形勢的關鍵。林鳳祥未攻克開封,只得另謀輾轉渡河,卻一路遭清軍截擊,林部渡河者僅二萬餘眾,兵力已分。


太平軍北伐進軍路線圖


其三是林鳳祥的戰略決策失誤。在渡河之際,有將領建議林鳳祥趁清軍尚未集結完畢,奇襲天津,以獲取戰場主動,但林鳳祥堅持認為應該先取懷慶,控制黃河。但林部因暴雨被迫渡河之際,就已疲憊不堪,且正如上文所述,大水阻礙了部隊集結,林部圍攻懷慶的部隊僅僅兩萬餘眾。林鳳祥在懷慶採取「長圍久困」之法,然而清知府余炳燾率眾據城死守,林軍雖得以久圍懷慶,但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圍困懷慶五十餘日而未破城。相持之下,戰爭的天平正在悄然傾斜,等到清軍主力勝保部援軍趕到,太平軍就陷入了被動,太平軍將領吉文遠就是在此役中中流箭戰死。而與此同時,清軍也在醞釀對林部的反包圍。自從懷慶被反包圍之後,太平軍與清軍就已攻守易勢。雖然後來太平軍戰勝了勝寶,稍稍穩定了局勢,但畢竟不能挽回大局,之後津沽的相持與直隸的困守都像是在做困獸之鬥,最終難免敗亡的命運。



林鳳祥


參考文獻: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太平軍北伐資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

《太平天國北伐史論文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實行的聖庫制度背後
清代民間說的毒瘤「老瓜賊」到底如何危擾社會秩序的?最終落得什麼下場?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