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泰斗吳立民的這十句話,重重砸向中國藝術界
圖:吳立民。黃堅 攝
現年八十的吳立民,日前在台州臨海大山深處避暑和創作。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吳老是從內心去感應的。唯有面對山水、雨露、農舍、寺廟和空曠,吳老的內心才會安靜下來,創作激情和靈感才會不斷湧現於水墨里,展現在可以傳承的宣紙上。就像吳老所說,大自然,永遠是我們的恩師。
圖:吳立民。黃堅 攝
因為專註於水墨畫的創作,忘記休息,吳立民老師曾經兩次嚴重中風,在生死線上徘徊。因為強大的意志力,吳老堅強的挺了過來,繼續他的藝術人生之路。經歷過生死考驗,吳老對水墨畫的理解和創作,達到了又一個藝術高度。記者通過對吳立民老師多年的採訪和交流,現總結出吳立民對於中國水墨畫,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家的思考,凝聚成這十句話,砸向當今的中國藝術界。
圖:吳立民在大山深處農屋創作。黃堅 攝
1、中國水墨畫藝術精神源於老莊。莊子的心齋、坐忘、喪我,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都是對主客體對立的消解,對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真正的藝術,是一種無所束縛的精神遊戲。畫畫其實就是這樣一種無拘束的精神遊戲。畫畫的時候,一定是「物我相忘」的時候。這是一個藝術家最有精神快感的時候。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霧鎖五指山》。
2、一個藝術家要把內在的精神世界轉化成藝術的自由嬉戲,需要對自身生命的透徹感悟,需要對筆墨功夫的嫻熟掌握,需要對前輩大師的用心揣摩,需要對祖國山河的爛熟於胸。所謂「庖丁解牛,進乎技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雲霧七仙嶺》。
3、為什麼中國傳統水墨畫大師往往都是高齡以後才成大器?是因為傳統水墨畫都是對於人生、生命的整體體悟,這種感悟必待高齡才會深刻。也因為人到高齡以後各種慾望自然消退,精神反倒更獲自由,兩者結合,就往往使得水墨畫家在高壽時始得大成就。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浙南山區風情》。
4、藝術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但西方現代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在追求的方式和結果上完全不同。西方的梵高與中國的八大山人都把繪畫當做宗教一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寄托在這上面。但結果,梵高因瘋狂而自殺,而八大山人卻在此中找到了精神寄託。這就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魅力所在。藝術本質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中國畫也不例外,但要實現這一自由,必須不斷加強中國傳統技法的訓練,同時又要敢於對抗權威、反叛傳統,喚醒藝術家個體的獨有的生命體驗。只有在此之中,才能實現畫家個體的精神自由,也同時促進中國畫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轉型。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豐收在望》。
5、對當下中國美術院校的教育方式,習古之風盛行,完全沒有教育學生如何追求個性,畫出的作品千人一面。用一千年前人的審美和技法去表現當代怎麼可能表現得好?看到當下的作品好像自己生活的年代都完全錯位了。美術院校的分科也讓人啼笑皆非,花鳥、山水、人物分門別類,畫山水的畫家不會畫人物,畫人物的畫家不會畫山水,所謂「鷹王」、「牛王」、「猴王」,讓人不可思議,難道他這輩子這會花一樣東西,那哪能成為藝術家,或者畫家,只能叫「鷹家」、「牛家」或者「猴家」。美院搞得如醫院一樣,分眼科、內科、外科、整形科等,這完全不合理,對中國的藝術教育是非常致命的。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春色宜人》。
6、法本無法。法乃前人逐步積累之法,若困於此,斤斤計較筆筆出處,則死矣。走自己的路,畫自己的畫。要是學誰像誰,那畫壇就顯得太單調了。只是在平時多留心身邊的一切新鮮事物,不論畫風景、人物,如感到有新的意境或新的意韻,新的表現手法,則通過自己的心來作畫,才能創作出自己的新的畫作。風格是很難形成的。所謂自己風格的形成,是一個人在長期作畫和生活中有新的感受,受自己的特定的思想支配,並多方吸取各種畫風的營養,自然而然慢慢地形成的。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春江水暖鴨先知》。
7、畫眼不一定放在畫面中心,這樣畫面才能顯得不平板,才能顯得生動活潑。要敢於造險,敢於破險,即此理。畫面留白處最難。所謂計白當黑,雖然畫面上空白處無一筆筆痕,可卻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畫面切忌碎,要有整體感。畫時要把握整體,不可拘於局部,這樣畫出來才生動大氣。畫畫時,心態要平和。用筆宜松不宜緊。畫是靠寫出來的,千萬勿描,這樣畫出來的畫才有靈氣,才會耐看。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春消息》。
8、字如其人,畫亦如此。要心胸開闊,以誠待人,淡泊名利,虛懷若谷。只有這樣,才能摒棄一切雜念,專心作畫,沒有一個好的心態,是畫不出一幅好畫的。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布袋和尚》。
9、最經典的,最偉大的作品,往往是最簡單的,最樸素的。六法中「氣韻生動」放在第一,確有道理。一幅畫,即使有最好的筆墨技巧,但如果畫面布局呆板,了無生氣,則此畫仍是失敗的畫。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初春》。
10、對祖國大好河山多出去走走,以開拓胸襟,開闊視野。古人云:「行萬里路」、「搜盡奇峰打草稿」即此理。畫家去旅遊與一般人去名勝古迹旅遊是不一樣的。作為畫家,不單是去感受河山之壯美,還得時時留意新的意境,新的造物,須時時想想以什麼樣的表現手段來面對眼前景色。對今後作畫時增加畫面新的內容,新的題材是大有裨益的。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海南椰風》。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山區春早》。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啊,故鄉》。
圖:吳立民新近作品《江南春日》。
吳立民,自號頑石、頑翁,別署耕月齋主,1939年生於浙江台州,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水墨畫研究院院士、中國指墨畫協會理事等、曾師從西泠印社執事阮性山。吳立民經歷曲折坎坷,生性樂觀豁達,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幾十年如一日沉迷於自然山水與筆墨山水的對話交融,厚積薄發。其作品技法精湛、恢弘大氣、尤善用水;風格野逸雄強,自由率性,典雅渾厚,充滿生命情懷和音樂律動,畫界稱之為「非常水墨、野山逸水」。曾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美術報美術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大講堂,浙江圖書館,山東濟南大明湖美術館、濟南軍區美術館、杭州六和文化會所、寧波天一閣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並參加世博會虎畫虎年作品邀請展。(黃堅 文/圖)


TAG:媒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