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此節日最為特殊,儒釋道三家信徒在同一天過節

此節日最為特殊,儒釋道三家信徒在同一天過節

七月十五這一天,對於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會陌生,因為,在這一天是個大的節日。是什麼節日呢?這個卻又見仁見智了。

在純粹的道教徒眼裡,是中元節;在純粹的佛教徒眼裡,是盂蘭盆節;在純粹的儒教徒眼裡,則是一個「鬼節」。當然,在民間信仰中,這三家的信仰,早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了。

放河燈

對於七月十五這一特殊節日的來歷,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釋道三家,各有說法,當下的學者也各執一詞,或曰源自佛經、或曰源自道教儀軌、或曰源自先秦時期的神巫信仰,爭論紛紛,而莫衷一是。

不過,這個節日的歷史沿革倒是清晰無比:在唐宋以前,七月十五多呼為「盂蘭盆節」,大抵因為佛教之深入人心;而在中唐以後,以迄趙宋,「中元節」這個名字逐漸佔據了上風,因為,「盂蘭盆」乃是梵文音譯,遠不如「中元」這個名字來的熟悉、自然。

畫中的餓鬼與目連

在宋代以後,儒釋道三家的節日完全合而為一,更多的以「中元節」的名目出現於世人面前。這一天,佛教僧侶們結束了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道教信士為「地官赦罪」的儀軌而忙碌,更多的普通民眾則為故去的親人、亡靈設齋建醮,或放河燈,或備齋供,超度接引亡魂。

在近世的「中元節」里,佛家所說的「超度」、道家所行的儀軌、儒家所薦的「魂魄」,都融合在了一套完整的儀式中,加上民間逐漸興起的觀賞目連戲等自發行為,這一天便成了包羅萬象而又有些奇特的節日:有的人在虔誠地為親人祈禱,有的人卻在盡情地從戲曲中發泄情緒……

祁門目連戲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收錄了十分經典的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其開篇便說,「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十五,暑氣漸消,經歷盛夏的人們,都開始迎接「金風送爽」的秋天的到來了。

所以,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雖則以追薦亡魂為主,卻也是為觀賞目連戲,人們普遍從嚴肅的宗教氛圍中走出,把這一天變成了一個世俗而本土的節日。

廟裡供奉的地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讀梵 的精彩文章:

去卧佛寺求Offers?心靈還是得有個安放的處所

TAG:走讀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