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架起人才流動之橋

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架起人才流動之橋

本文為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評論文章,文章刊發於2018年 8月12日《 北京青年報》第A2版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定過程中,有望於年內出台。同時港珠澳大橋也通車在即,屆時將為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的基礎設施支撐。而要真正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大灣區,還需打造一座人才流動之橋。

國務院近日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台港澳居民來大陸就業無需再辦理就業證,找工作時享受與內地同胞同等的待遇。粵港澳大灣區無疑將率先從中受益,灣區內人才流動將更加自由便捷。

改革開放40年來,港澳地區為內地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三來一補」的貿易模式,極大推動了港澳地區與內地之間的資金、貨物和人員流動。但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這一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須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探索三地合作新模式的重大戰略舉措,而人才作為創新活動的核心要素,能否發揮最大效用,是決定灣區成敗的一大關鍵。

灣區內各城市顯然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相繼出台了吸引人才的計劃。香港宣布將推出一項「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旨在通過快速處理入境安排,為香港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深圳通過了《關於實施「鵬城英才計劃」的意見》和《關於實施「鵬城孔雀計劃」的意見》,廣州、珠海、東莞、惠州等城市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人才計劃。

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於流動和融合,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相比「搶人」,更重要的是推動人才自由流動。粵港澳三地雖山水相連、人緣相親,但在法律、制度、文化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別,而且一些城市可能出於本地利益的考慮,難以協調降低人才流動成本。

在這方面,歐盟推動人才流動的經驗值得借鑒。歐盟規定,成員國居民可持護照在歐盟任何一個國家自由居住、生活、學習、工作,取得歐盟成員國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也可以享受同等待遇。早在2002年,歐盟就出台了《歐盟議會勞動力技能和流動行動計劃》,致力於從社會保障、語言培訓、就業信息平台等方面破除勞動力流動障礙。之後,歐盟又在職業能力互認、稅收等方面出台政策,持續推動勞動力自由流動。得益於這些政策,2012年有660萬歐盟居民在其他歐盟國家工作,有860萬非歐盟居民在歐盟國家工作,極大提高了人力資本的利用效率。

國務院在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的同時,提出要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儘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在此政策背景下,粵港澳三地可以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加強協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才順暢流動。

首先,在灣區內探索建立人才保稅區,對在區內創新創業的人才予以個人所得稅徵收優惠。個稅優惠等政策目前已經在深圳前海等幾個自貿區試行,將來可向灣區其他城市逐步推開。還可以在人才保稅區內開展社會保障服務銜接、職業資格互認、就業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試點,以積累更多經驗。

其次,三地高校、科研機構可探索聯合辦學,或聯合開展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研究,以項目聚集三地人才,涵養合作氛圍。對於參與項目研究的科技人才,在出入境、社保、住房等方面給予支持,為其穿梭三地提供最大便利。目前,國家已允許港澳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申請國家科研項目。三地聯合開展科研,將有助於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避免重複研究,甚至可藉助港澳國際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專利申請。此外,三地還可輪流舉辦人才創新創業論壇,以論壇為依託推動三地人才交流合作。

最後,推動三地國際人才自由流動。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國際移民在常住人口中佔比平均為3%,有的發達國家達到10%,中國的國際人口(含港澳)在常住人口中佔比僅為0.07%。中國有自己的人口特點和環境,並非要在此問題上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簡單對比,但中國國際人口佔比的實際情況說明,中國充分利用國際人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可以作為中國加大國際人才引進的試點,探索允許在三地任意一地取得永久居留資格或入選人才計劃的國際人才,在灣區自由居住、生活、工作、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當地居民待遇,進而可探索打造國際人才社區,最終把灣區打造成多元文化共融、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人才高地。

站在改革開放新起點上,粵港澳地區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快推動人才自由流動,有利於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全方位開放中的引領優勢,打造三地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章選自《北京青年報》,2018年8月12日

CCG 縱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化智庫CCG 的精彩文章:

茅忠群:「中西合璧,以道馭術」的儒道管理
陳文玲: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TAG:全球化智庫C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