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野生菌,真的會看見小人跳舞嗎?

吃野生菌,真的會看見小人跳舞嗎?

吃菌子咯!

每年夏天,總有一波又一波貪吃的人從全國各地飛往雲南,只為那一季的野生菌。但是在我們正式開講雲南菌子前,有必要提醒各位:

即使是同一種野生菌,生長在雲南不同的地區和環境,也會有有毒、無毒之分;

在餐廳吃野生菌必須要嚴格依循服務人員的指示;

沒有當地人帶領,謹慎獨自購買路邊的野生菌(一定不要采!),也勿自行烹飪;

通常長得越美的野生菌,毒性越強!

雲南普洱

菌子火鍋

菌子,是雲南當地對於菌菇的稱呼。夏日雨季來臨之際,隔三差五吃上一頓菌子,就像是我們在家樓下點上一頓燒烤般稀鬆平常。但即便熟識菌子如雲南人,也對其烹飪方法和程度慎之又慎——菌子火鍋看似尋常,卻又不同一般。

當我們隨著帶路人來到這家名為天三味的菌子火鍋店時,尚未進門就能聞見濃郁的野菌香氣,那是融合了泥土、森林、潮氣、真菌、鮮味的複雜而曼妙的味道。

菌菇鍋底上桌,霎時引得我們這些外來客「驚呼」——

「哇,這裡面得有十幾種菌子吧!」

「你看,這菌子里還有蟲在爬!」

「這個會不會有毒?!」

帶路人和餐廳的服務人員笑了笑,讓我們放心,只要按照店員的指示,一定不會看見小人跳舞。

等待火鍋完成的過程是漫長的,即使是雞湯鍋底煮開後,我們還沒有收到「可以開動」的信號。因為菌子的密度低,漂於湯底上,必須反覆翻攪直至完全煮透後,才可以食用。整個過程約莫25分鐘。

這時我們試圖用以往的認知,結合牆上的圖釋來分辨鍋內的菌子:有常見的金黃牛肝菌、紅牛肝菌,也有被法餐視為上品的雞油菌,還有奶漿菌、老人頭、雞縱菌、松茸……但更多是連當地人一時間都無法準確喊出名字的菌子。

「可以吃了。」

服務人員的這句話,就像是學生時代的下課鈴一樣,帶來了期待已久的歡暢時刻。菌子在雞湯的反覆翻滾下,質感變得幼嫩、細滑;但用心分辨,自然還是可以在各種菌子間分辨出不同的鮮度、香度和纖維紋理的質感。

懂經的人必定不會錯過鍋底中的任何一個部分:菌子、湯底,都必須要被消滅乾淨。

嗯,你問我最後有沒有如願看見小人跳舞?並沒有。但是野生菌充分的天然黏液,倒是讓本人的腸胃暢通了許多……

天三味菌子園

地址:雲南省普洱市鑫海園南100米

上海

「菌」樂菜單

米其林一星中餐廳雍頤庭今年的夏季菜單進行到第二輪,饕客們翹首以盼的菌菇菜單終於粉墨登場:鮮松茸、雞樅、牛肝菌、雞油菌、青頭菌、老人頭菌……盧師傅可是拿出了福和慧的意境素菜絕活,憋了個大招。

從一道香辣雞樅干拌文昌雞開始。雞樅菌、牛肝菌和乾巴菌,被稱為雲南當地人最愛的野生菌,其中又以雞樅菌最為得寵——它質地細膩,脆、香、鮮、甜兼具,自身還散發著一種特殊的清香,與手撕雞的纖維感有頗有幾分相似。這道前菜使用經典的「油雞樅「涼拌肉質肥厚多汁的文昌雞絲, 濃郁的雞樅香氣和肥美順滑的雞肉口感,在夏季極具開胃之效。

相較於其他野生菌,牛肝菌的個頭一般都比較肥厚粗壯,入口極具存在感,厚實的菌肉脆而滑爽。這道辣炒牛肝菌青邊鮑的做法,將牛肝菌與口感同樣肥美的青邊鮑切片,搭配干椒用大火煎炒,簡約的烹飪方法能保持住野生菌的原汁原味,並融合鮮香和醬香的味型特徵。

盧師傅喜愛將雞油菌與雞蛋搭配,繼去年的雞油菌鮮蚝煎蛋後,今年的番茄鮮蝦燜雞油菌也是收入了海陸的大美。成熟的雞油菌呈喇叭花狀,顏色鮮艷,比一般菌菇更有韌勁,聞起來有明顯的杏香味。搭配雞蛋、鮮蝦和番茄一起燜,食用時記得一勺挖到盤底,讓雞蛋、蝦仁、番茄、雞油菌的四種鮮香混合在嘴裡,保證它們會停留許久、回味無窮。

雍頤庭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東南路111號文華東方酒店

上海

首批雲南松茸

三年前,大蔬無界的主創團隊前往雲南尋找松茸,據說差點就回不來了。因此在之後每一年的菌子季,松茸總會出現在這家極具中式禪意的素菜館裡。又考慮到松茸得來的不易,廚房團隊總是希望用盡量少的調味,將它本真的風味凸顯出來。

今年也不例外。在位於徐家匯公園邊上的大蔬無界,我們不僅嘗到了今年第一批從雲南抵滬的鮮野生松茸(松茸刺身、石板烤松茸),還有三道非常松茸的夏季料理。

松茸入湯,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悶熱的夏天,喝一碗飄散著松茸獨特香氣的暖湯,發一身汗,實屬三伏天里的養生之舉。大蔬無界的這道香格里拉松茸盅,妙處就在於將素湯做出了濃郁醇滑的口感,清澈茶色的湯頭裡,飄著松茸片、竹笙,並藏著一枚金耳菇,作為開胃湯再合適不過。

松茸遇秋葵,當纖維感幼細的松茸包裹上秋葵標誌性的粘液,再經過微調味的清炒,讓主角松茸具有了更立體的味型。

火候精妙的稻花香米遇松茸,將松茸粒與米香濃郁的稻花充分融合,溫潤鮮香。表面的嫩豌豆粒增加了炒飯的清香、甘甜,同時厚片的松茸咬在嘴裡亦是大大的滿足。

大蔬無界·上海徐家匯公園美素館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路392-1號

iTaste互動時間:

你有哪些有趣的、驚奇的、難忘的野生菌經歷?歡迎留言分享。

編輯-飯飯

撰文、攝影-飯飯、襪子

以上內容來自:

《周末畫報》全新美食&美酒公眾平台「iTaste」,

(微信公眾號ID:mwicit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aste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里的那些中國料理

TAG:iTaste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