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越大,越需要高層整合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司徒達賢
組織成長通常會產生規模經濟。但規模擴大,必然帶來專業分工,而部門劃分以後,在各「管區」或「地盤」里,就會形成各自的目標、資源及辦事方法。
要整合這些部門的力量,使它們能同心協力完成組織整體的任務,高層領導者就需要有更高水準的整合能力或管理能力,否則這些各有職司的部門,對組織未來的創新、成長,甚至靈活性,就會構成障礙。新單位的專業尚未發揮,卻減緩了創新及行動的效率,這一現象可以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來形容。
一家企業,除去基層的直接人員之外,如果屬於管理階層的人數不超過二十個人,則可用中小企業的方式來經營。
換言之,只要老闆有精明的商業頭腦,能察納雅言、審時度勢,在經營方向上就不會出現大問題,且因內部組織單純,在執行上即可劍及履及、使命必達。
然而,當業績成長,組織就會開始出現各種產銷部門、各有專精的技術部門及工程單位,再加上財會、人資、總務、採購等支持單位以後,情況就大不相同。
因為各部門必須依其專業及權責,制定部門的目標,也擁有了各自的資源及權力。
為了規範各部門內部人員的行事方法,也逐漸制定了各種政策、規章及SOP(標準作業流程),並要求部門內的同仁依據這些規定來行事,不得逾越。如果過去曾經犯過錯誤,規定就會越來越細,而且越來越嚴。
當企業要推動具有策略性或創新的項目時,往往需要各部門的支持與配合。除非領導人親自領銜,否則項目負責人勢必經歷一長串的「通關」過程。各部門各有自身的考量及行動規範,而且各部門的政策在面對新方案時,又有不同的詮釋,甚至每個人或每次的詮釋也不盡相同,造成重重障礙。
這個時候,如果高階高層領導者沒有整合能力,部門各行其是,極有可能導致項目不了了之。
—END—
(作者是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專任講座教授。)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