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徵文/散文】在夢圓新房

【徵文/散文】在夢圓新房

姚潤生,1938年10月生於山西清徐縣,1958年參加工作,1959年棄教從戎,先後在北京軍區駐張家口、承德部隊從事軍用火工品的定型試驗、試爆、質量檢驗工作。1982年轉業回原籍先後在縣檢察院、縣法院工作,歷任科長、辦公室主任、檢察委員會委員、法院黨組成員等職。1998年退休後,始習詩文。已寫文200多篇,詩詞聯近300首。詩文散見於>、>,部分收錄於>、>及>。

我的記憶里,我家有一處老一輩留下的破舊小院。院內三間土房早就沒有了房頂,只剩下四堵牆和歪歪斜斜的門窗框。能住人的三間房的後牆是用一根柳木柱戧著,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轟隆一聲倒塌。

父母親更為這危房著急,多次想修,但為了治病,哪有錢修房子呢!我家的對門是一處三進三出的"夢房院",青磚鋪地,鐵絲網漫天木刻磚雕精裝樑柱門窗,這樣的豪宅想都不敢想,住有所居,是我兒時的夢想。

解放後才慢慢積蓄了點錢,把房子修了一下,但仍然是土坯牆泥頂房。直到1969年在弟弟的張羅下,徹底翻修成一排六間的表磚房,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很不錯了。

記得在部隊時,全家五口人,免費住著近六十平米的磚瓦房,只交部分水暖電費,我感到很滿足。1982年轉業,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拐點。工作性質變了,生活環境差了,工資待遇低了,人與人關係的變化,更令我難以應對。可以說,一切從"零"開始,一切的一切都回歸到了"原點"。

回部隊後,為了安排家屬的工作和子女的上學,部隊領導專門給我安排了四間的一套住房,我當時聽了欣喜若狂。但事後知道這四間房只有24平米,全家五口人,該如何居住?我心亂如麻,一時沒了主意。好在部隊領導想得周到,主動提出為我製作一套雙層鐵床,疊起來是雙層床、拼展開是可雙人用的活動鐵床。

這套住房,間量兩米,入深三米。除了放幾張床外,所剩空間無幾,衣櫃、書桌等什物,只能放在村裡老家,用什麼東西時,只得等到星期天去拿。屋門外砌了個不足一平米的燒蜂窩煤的"炮台火",用以燒水煮飯。冬天把門扇改向外開,在門圪勞生一鐵火爐,取暖又做飯.....苟且度日。

1984年冬天,在上級領導的關照下,分給我位於西門坡下邊的三間正房,面積有40多平米,還有半間廚房,外面還有幾平米的"風道",可搭一個棚棚,夏天做飯,冬天堆放煤糕等雜物。是多美的一套住房呀!然而,進屋一看,令人大跌眼鏡。

紙糊得頂棚,千瘡百孔顯然是屋漏所致;黑油油門窗的過梁已被壓彎變形,玻璃多被壓破,窗扇嚴重變形無法開閉... ...這不就是危房嗎?與我家鄉的老房子的破舊程度沒什麼區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入住後的第一個夏天,問題不斷顯現出來:屋頂到處漏水,床上、地面放滿了接水的盆盆罐罐,叮叮噹噹的滴水聲此起彼伏。窗框被壓得絲絲作響,前牆的泥皮土塊,時有跌落。

曾多次向房管所反映,他們總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地修修補補,最大的一次維修是換門窗的過梁和前牆及房頂上澆瀝青防漏。在這樣破破爛爛的危房中,我住了十年。十年中,我認識了三任房管所所長還有十幾位修房子的泥瓦匠、木匠以及修頂棚的裱糊匠。這十年,為了住房折騰得我好苦呀!難道我這輩子就住不上好一點的房子了嗎!

改革開放的春風,廣播福音。積資建房給我帶來了希望。那年,兒子所在單位積資建房,我先給剛結婚不久的他們建了一套,面積雖小,但總是屬於自己的新房。1995年,單位又積資建房了。我東抓西借又建了近一百平米的樓房,層次也不錯,我很滿意。這套房子是讓兒子裝修的。在我建小廚房時,他為我和過泥;在我做寫字檯、扣箱時,幫我拉過鋸。他手巧愛動腦,他能幹好這件事!他邊學邊干,經兩個多月的業餘時間的苦幹,終於像模像樣地裝修好了。他付出的是汗水,收穫的是勤儉家風的傳承。我們搬到屬於自己的第二套新房時,我暗暗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我的住房夢終於實現了!

前幾年,在女兒的大力幫助下,在風景秀麗的晉祠購買了一處樓房。清晨,囀囀鳥鳴將我喚醒;打開窗戶,陣陣和風送來芳草馨香。倚攜老伴披霞踏露漫步在公園的林間曲徑中,享受著氧吧的清新。聽潺潺流水詠唱,看藍藍湖底魚蝦。亭閣下,品匾聯詩韻;假山上,吟老歌新聲。感恩新時代,唱出最強音;初心永不忘,爭做老來紅!

編輯:張高榮

共享好日子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每一次的旅行

都想與你同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享好日子 的精彩文章:

TAG:共享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