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1000萬人的TED演講:如何只用20個小時,學會任何事情?
From 網易公開課
微信號:open163
「20小時速成」,一聽到這句話,腦海中浮現的就是網路上那些小廣告:「一個月教會」、「一周包會,不會退費」……
小廣告不可信,但有個1000萬人看過的TED演講,名為《只需20個小時,你就能學會任何事情》,暢銷書作者Josh Kaufman認為:只需四個步驟,利用學習曲線,就能用最短的時間入門一項日常技能。
一、真正精通需要一萬小時
而學會只需20小時
很多人把「一萬小時定律」奉為成功學理論,但它的基礎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刻意練習理論」,10000小時也只是一個平均值。
而且研究的對象,是國際頂尖的象棋大師和小提琴手等等。
小提琴家呂思清在獨奏 / 視覺中國
成功學書籍的走紅,讓這一概念逐漸被曲解。對不同行業來說,其實「精通」所需的時間不盡相同。而且一萬小時的標準,研究的都是專家。
演講者所說的20小時,適用於的是人們日常的學習小目標。
從人類學習曲線圖可以看出,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時,在前期的學習能力提升最快、效率最高、提升空間也最大;
而越往後,學習過程對專業性和精通度的要求越大,提升開始變得困難。這也是從「入門」向「精通」過渡的階段。
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抱著精通每一項技能的目的學習。
但通過「四步法」,也許只需要每天45分鐘,堅持一個月,在運用得當的20個小時內就能成功入門。
第一步,是讓小目標決定導向。
我們大部分人在學習一件新事物時的常規思路是:確定一個大目標,一頭悶進去,打算投入足夠多的時間。
這是一種典型的「時間導向」思維,但往往事倍功半。
做事前先將「時間導向」轉換為「目標導向」,目標由大變小後,可控性會增強,我們更容易抓住根本要素與目標特性,也就能更加針對性地採取行動措施。
拿學習彈吉他作例子,比起一首接一首地練習曲子,我們可以先拆分「學習吉他」這一目標過程中的組成要素,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樂理與識譜、空弦練習、單音練習、和弦練習、曲目練習......掌握好每一個小目標後,再去練習完整曲子,就能更得心應手。
一味悶頭努力,枯燥的過程和過高的要求總是太快磨光我們的耐心與信心。也只能是「看上去很努力」,白做無用功。
二、阻擋你的不是智商
而是情緒
視頻中「四步法」中的前兩步的制定,很大程度是針對情緒對人觀念和行動的影響。
其實很多時候,前進路上的阻礙並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緒因素。
而情緒,又決定了精力的質量。
挫敗感會極大地削弱我們行動的積極性。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分為五個部分,認知自己的情緒,並妥善管理,以及自我激勵,就佔了其中的三點。
大腦自身可以分泌類似「多巴胺」等能讓人感到快樂、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質。
比起外界的物質獎賞的間接刺激,人體自身產生的多巴胺升高,直接影響情緒,成為最佳「催化劑」,這是大腦的最佳獎賞。
三、環境追求極簡
拒絕成為計劃的奴隸
開始行動前,準備一個儘可能簡單的環境。
傳播學家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互聯網交織錯雜的信息把我們包裹住,就像一個密不透風的繭,沉溺在媒體中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手機里的那個世界,與現實會有脫節。
陷入虛擬的消息世界,損耗的就是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工作效率。
這種逃避只會徒增焦慮,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面它,用行動去解決。
每個人自身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但比起減少付出時間,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更重要。
李開復曾發表過自己對時間管理的見解,其中有一點叫「要事為先」。 他說: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要理解急事不等於重要的事情。
每天除了辦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為急事的奴隸。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學會放掉。」
在應付「拖延症」時,我們常有一個誤區:「計劃必須完成,否則就是失敗」,但這樣的誤區常常牽一髮而動全身,造成惡性循環。
計劃趕不上變化,永遠都別依賴一份完美的日程表。
靈活的管理時間、時刻矯正衝突和變化,根據自身狀態和需要進行調整和取捨,對於調動狀態都必不可少。
四、重複是最好的捷徑 技能需要錘鍊
到了最後一步,練習。
網路綜藝《你說的都對》中,在清華大學讀金融的楊奇函,張口就是古詩詞句,總能引經據典。
有人在微博上問他:看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領域的知識,怎麼才能真正內化和掌握?
他給出的回答就是:反覆練習。
他會一遍又一遍地讀自己的讀書筆記,沒有任何捷徑,只有重複才能促進吸收和內化。
有時我們會太重視方法,而忽略了練習的根基性作用。
通過重複,不斷加深烙印和理解,才能把「新的」變成「我的」。
五、 速成不是目的
用20小時迎來新開始
速成法越來越多,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心氣浮躁和急功近利。
說到底,不論是學習新技能還是時間管理,最本質和最深層的出發點都興趣和熱愛,出於人類天真的好奇心,因為喜歡所以想做這件事。
因而可以全情投入,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提升。
人格心理學家Allport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性功能」,也就是興趣,興趣是感情狀態,而且處於動機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驅策人去行動。
掌握一個技能,學習一個新的門道,最終目的都指向自我探索與自我提升。
這種「探索」,佛吉尼亞·伍爾夫在其《普通讀者》一書中說道:
「一個人要費一輩子工夫才能把自己靈魂的真相弄個水落石出。這種探索也許會使人的世俗功名受到一定損失,但它的樂趣足可對此加以補償而且有餘。」
自我探索與提升的路永無止境,用20個小時作為良好的開端,很值得。
不想看身邊的朋友自怨自艾,無法完成目標,就把今天的文章轉給他看看吧!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學習的道路上,有一個高效而精彩的開始。
參考資料:
[1]Involvement of dopamine-dependent mechanisms in the rewarding 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WANG Jian-Li1, 2*, TAI Fa-Dao2, ZHAO Qing-Mei1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 China; 2 Institute of 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美)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網易公開課,微信號:open163,網易公開課,分享全人類的知識。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微博@網易公開課,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