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勝紅色足跡:探訪紅軍在龍勝的足跡

龍勝紅色足跡:探訪紅軍在龍勝的足跡

紅軍樓

探訪紅軍在龍勝的足跡

近期,筆者連續在龍勝縣的泗水、馬堤、偉江和平等鄉鎮走訪,領略了紅軍長征中路過龍勝留下的足跡,這是一部教育後人「自強不自、百折不撓」的現實主義教材。這裡面體現出來的「紅軍精神」,也就是「長征精神」,將是我們長期以來需要堅持和提倡的民族主義精神。

非常贊同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給長征精神的定義。所謂長征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團結精進,奉獻忘我,艱苦卓越,智勇雙超,人民至上,信仰天高,世界大同,不勝不休」。

據《紅軍長征過龍勝資料彙編》記載: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1934年12月5日,中央軍委第一縱隊越過老山界,抵達塘垌(塘洞)(貓兒山西側,今屬資源縣)。第二縱隊由華江銳煒向老山界進軍。12月6日至11日(14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從興安、資源及湖南城步分三路進入龍勝東北部,經過江底、泗水、馬堤、平等、飄里等5個鄉45個村,在馬堤、河口等處與國民黨桂系軍隊發生過激戰。12月10日,中央軍委第一縱隊翻越雞心界,經太平、平坳抵達平等鎮龍坪寨,毛澤東、周恩來、鄧發等領導在此宿營,毛澤東宿吳勛老家。中央軍委第二縱隊抵達廣南寨宿營。

其實,紅軍在龍勝還經過了一個鄉,那就是偉江鄉,而且還經歷了一場激烈的遭遇阻擊戰,那就是《偉江潘寨遭遇阻擊戰》。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浴血奮戰,突破了國民黨設置在湘江沿岸的第四道封鎖線後,翻越老山界,分三路自東而西通過龍勝東北部。十二月十三日早晨,紅軍收攏的部隊一百多人,在偉江潘寨河邊,遭遇桂軍第五十六團三面襲擊,紅軍指戰員用疲憊之軀英勇頑強地迎擊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激戰兩個多小時,大部分安全撤離。二十四名戰士在掩護戰友的撤退戰鬥中壯烈犧牲。這就是慘烈的潘寨阻擊戰。之後,當地群眾曾慶東等出錢獻料掩埋烈士英骸。建國後由政府建立了偉江潘寨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軍橋也在偉江鄉,紅軍橋原名順風橋,位於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潘寨屯,距離縣城約45公里。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946年翻新。橋長37米,寬3.2米,高8米,為全木結構;採用逐層挑木承重結構形式,全橋不用一釘一鉚,這種結構在廣西為數不多。設單檐長廊式橋蓋是該橋特色之一。

1934年12月9日,中央軍委第一縱隊到洋灣、潘寨宿營,其中一支部隊在紅軍橋宿營過夜。13日晨,紅軍一支收容部隊100餘人,在潘寨集合待發時,遭遇桂軍第五十六團三面襲擊,二十四名戰士在掩護戰友的撤退戰鬥中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後,犧牲的紅軍戰士被村民掩埋在橋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紀念紅軍,人們將此橋稱為「紅軍橋」。1994年紅軍橋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龍勝平等鄉,也有兩處是以紅軍命名的「紅軍樓」和「紅軍洞」,紅軍走過的足跡在平等鄉洞寨留下了革命的種子。

紅軍樓在平等鎮龍坪村,街道和平等鎮連起來的。龍坪鼓樓又稱紅軍樓,始建於清代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原名「楊氏鼓樓」,為侗族特有的四角塔形鼓樓,是侗寨引為驕傲的一座古建築。紅軍樓為木質結構,共分5層;樓上瓦檐呈四角形,飛閣重檐,重疊而上;樓頂端為寶葫蘆。樓下層為寨門,是東南方向入寨必經之地,而且還要登上數十級台階。樓兩側是石砌寨牆,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更增添樓的雄姿;樓的第二層為侗族群眾聚會、集款、乘涼和娛樂活動場所。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第一縱隊到達龍坪寨,中央軍委駐在鼓樓附近。

紅軍樓亭閣頂部和紅軍橋的亭閣頂部幾乎一樣,但更精緻一些。樑上有太極圖案,還有對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皇圖鞏固帝道遐昌」。樑上還有龍勝各族自治縣文物館界定紅軍樓前立著《紅軍樓簡介》石碑,碑文:龍平(坪)鼓樓建於清代嘉慶四年,即公元一七九九年,歷史悠久,結構精緻,雄偉壯觀,體現了侗族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初,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裡。龍坪寨是我們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朱委員長住過的地方。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破壞紅軍與各族人民的關係,派遣特務尾隨紅軍,到處縱火燒民房,妄圖嫁禍於紅軍,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及中央軍委和紅軍幹部團住在龍坪寨的當天晚上,蔣匪特務暗中縱火燒毀三百餘座民房,在周總理親自組織和指揮下,紅軍指戰員奮勇撲火,終於把這座鼓樓搶救了下來,隔斷了火路,使寨東南邊的一百多戶免遭火災。當場抓住縱火特務三名,召開公審大會,就地處決。並對災民發給救濟款。在事實面前,各族人民更加愛戴和掩護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更加仇恨國民黨反動派,敵人又一次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紅軍洞在平等鎮太平村上舍寨下路溪屯後山的山腰,是一個深約7米、寬約4米、高1.5米的天然石洞,四周懸崖陡壁,洞口藤蔓密掛。

1934年12月13日晨,紅九軍團某部遭桂軍第十九師襲擊,32名指戰員被尾追至下路溪。敵兵已四面包圍搜山,情況非常危急,正在深山覓摘香菇的當地瑤胞沈再富、沈再德兄弟,冒著生命危險解救紅軍,兄長引開敵兵,弟弟則帶領紅軍戰士穿密林攀懸崖來到這個山洞躲藏,敵兵日夜搜山,終不見紅軍影子。第二天晚上紅軍戰士在沈家兄弟的帶領下,抄小路進入湘西趕上主力部隊。

為了紀念該洞掩護過紅軍戰士脫險,群眾稱該洞為「紅軍洞」。1973年該洞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紅軍走過龍勝縣境內的十天十夜裡,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和留下了長征精神,使龍勝各族人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

「自強不息,百折不撓,人民至上,信仰天高」這種長征精神仍然是我們今天追求的最高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墨軒 的精彩文章:

花橋《藝海》欄目莫志生書法欣賞

TAG:艾墨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