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政要有足夠的誠意才行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唐 鈞
8月3日,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儘管標準分仍為72分,但今年的政策中新增加了這樣一條規定: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可直接落戶上海。
有評論指出:「單單以北大、清華本科生為試點對象,即便今後可以直接落戶的高校畢業生範圍不斷擴大,它仍然刺激著人們對關於『一考定終身』等高考弊端的敏感神經。」
上海這項畢業生落戶新政以一種既直接、又「市恩」的施政態度,挑戰了有關戶籍和教育等重要領域中最具痛感的部分。同樣是大學本科學歷,為什麼只有北大、清華?有人問:可想過滬上名校復旦、交大的學生的感受嗎?這是學歷歧視、戶籍歧視還是地域歧視?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但是實質上似乎又都不是。所以說:「歧視點」其實最後落到具體的大學。即使是詮釋力極強的中文,好像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來形容它,只能杜撰一個專用的新名詞——「非北大、清華歧視」。
顯而易見,這個「歧視」是逆潮流而行的。即使是教育部門,近年出台的「雙一流」政策,也給人這樣的印象:很多大學即使沒擠進「一流大學」的行列,也還是可以建設一流學科的。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即使是「一流大學」也並非所有學科都是一流的,北大、清華當然也不例外。無疑,這是一種教育領域的進步。
本文開頭就提到,「非北大、清華歧視」的本質就是不合時宜的「一考定終身」。上海有關政府部門的政策邏輯大概是這樣的:因為北大、清華是中國公認的名校,所以其本科畢業生天然就是優秀的,可以享有一定的落戶優先權。表面看來,他們用于衡量本科畢業生質量的標準,似乎是北大、清華的「本科畢業」。到百度上查閱:北大、清華的常年招生數大約是7000多人,而到畢業時基本上還是這個數,由此推理,中途有變化的畢竟是極少數。因此,上海落戶新政的標準在時間上其實還應前移,應該是4年前高考被北大、清華錄取時就決定了。
今年高考時,央視記者採訪,問考生緊張不緊張?考生回答不緊張。記者問為什麼?考生回答說,現在的選擇多了,高考即使考得不理想,也還有很多其他的路可走。當時的感覺,就是現在的青年學子很幸福,畢竟不是面前只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了。不過,落戶新政的衡量標準實際上又是高考的分數了,部分畢業生可能還要加上一點被北大、清華錄取的運氣。
不過,上海也表示,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直接落戶的綠色通道政策。「符合基本申報條件」仍待進一步明確,試點初期應該會比較謹慎,拭目以待。
當前,人才的爭奪被視為對未來的爭奪,很多大中城市都專門為此出台了新的政策,致使上上下下都呈現出一片「搶人」的態勢和氛圍。另一方面,與美國的居然使美國的企業到中國來投資辦廠了。從網上看到:美國的電動車及新能源公司特斯拉落戶上海,剛落地便用3倍的高薪從上汽挖人。這可能使本來篤悠悠置身度外的上海也不淡定了,於是出台新政。
根據《2017年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去年北大所有簽訂三方就業協議的畢業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中,選擇上海工作的畢業生僅佔2.77%,共67人。留京的畢業生超過1000人,佔比超過4成,到杭州市、廣州市就業的北大畢業生也超過100人,成都也吸納了79名北大畢業生,均多於上海。
另外,《清華大學2017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僅4.1%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奔赴上海,而同樣的數據,廣東佔35.4%,浙江占近8%。同時,相比本科生,清華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更願意去上海發展,分別有13.1%的碩士、9.7%的博士到上海就業。
因此,如果要吸引人才,那麼人才新政要有足夠的誠意才行,光給北大、清華應屆畢業生以落戶綠色通道前景恐怕並不樂觀。(編輯 祝乃娟)
(唐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