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一枚「深水炸彈」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一枚「深水炸彈」

在那些原本顯得「無聊」「無意義」的時光里,原來有那麼多豐富有趣的細節

文丨葛璐

2018年5月19日,法國戛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斬獲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三個月前,56歲的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摘得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日前,隨著《小偷家族》在中國上映,這個「小眾」導演也變得不那麼小眾了。

近兩年,是枝裕和的電影在北京、上海電影節展映時,都曾一票難求。導演馮小剛在某節目里評價:他的作品看著波瀾不驚,卻像一枚深水炸彈。

為什麼是枝裕和在中國受到歡迎?

是枝裕和最擅長的是家庭題材。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明朗的氣息,即使背後是家庭的破碎抑或社會現實的殘酷。

《小偷家族》講述了一個靠「偷」為生的家庭故事——靠騙靠偷活得並不光彩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不靠血緣,而是靠「愛」維繫著親情。影片拋棄了傳統的家庭觀念,指向了一個較為現代化的命題:心甘情願選擇的情感可以超越血緣的紐帶,更加牢固,但與此同時,也更加具有了不確定性。

在是枝裕和以往的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思考,如《無人知曉》《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等。

他的思考,一部分來源於與家庭有關的社會事件,也有一部分來源於他與女兒的關係。拍攝《奇蹟》時,他很少有時間回家,有一次回家,三歲的女兒對他竟然像對待客人一樣禮貌:下次再來啊。他開始意識到:構成一個「家」,僅僅靠「血脈相連」是不夠的。

中國人骨子裡有很重的家庭觀念,但一地雞毛式的家庭劇劇情已經引起我們的審美疲勞。反觀前兩年在中國大火的韓劇《請回答1988》,那種明媚的青春氣息與家庭日常間的趣味,激起了許多中國觀眾的感動與嚮往。

相同的,我們喜歡的不僅僅是「是枝裕和」和他的電影,我們喜歡的其實是「是枝裕和」式的家庭和生活方式。

「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渴望家庭,但偏偏又處於一個前所未有「家庭走向分裂」的時代,他鄉求學、工作流動、帶娃壓榨、現實壓力等,這一切都極大地阻礙了我們在成年之後與父母和諧親子關係的建構。所以,誰會拒絕一個可以帶來「家庭」溫情的導演呢?

「為什麼你這麼了解我的母親?」一個歐洲人在看了《小偷家族》之後問是枝裕和。領金棕櫚獎時,是枝裕和說:電影具有把在某方面對立著的人與人、相隔開的世界與世界連接起來的力量。

是枝裕和的電影能勾起我們對瑣碎記憶的重溫:在那些原本顯得「無聊」「無意義」的時光里,原來有那麼多豐富有趣的細節。

《小偷家族》里雪天吃泡麵和可樂餅,喝完汽水長長的打嗝;《如父如子》中窮媽媽咯吱孩子笑,窮兒子喝完飲料咬扁吸管;《比海更深》中奶奶自製可爾必思冰棒,颱風天爸爸和兒子半夜帶著零食躲進水泥洞里吃;《步履不停》中全家人圍著桌子吃玉米炸的天婦羅……每一部電影里都像是藏著我們的記憶,世事縱然不盡相同,回憶卻似曾相識。這是是枝裕和的深情。

他對「家庭感」的營造已經超越了日本本土性,不僅在家庭觀念深厚的東方家庭,在領養制有一定基礎的西方社會,在家庭關係越來越多元的今天,「我們什麼都沒有,除了愛」的情感治癒更加深得人心。

同時,在價值觀越來越多元的今天,是枝裕和在電影中不作道德批判,不二元對立的立場也抓住了觀眾的心理。

他電影里的家庭大都是經過重組的,人物往往具有瑕疵,比如敲詐別人的私家偵探,抱錯兒子、鄙夷底層的中產,拋棄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是枝裕和在電影里並沒有直接給出道德評判。

當80%的人支持「正義」的時候,去傾聽那20%少數派微弱的聲音——這便是他的正義立場。在對日常生活的刻畫中,他對這些掙扎著生存的人們傾注了溫情與悲情。

「電影的存在並非為了審判個人,導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比起設計一個壞人和一個黑白分明的事件,是枝裕和更願意讓觀眾思索人事的複雜與多面。他坦言自己不喜歡主角克服弱點,守護家庭並拯救世界這類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主角的起點往往很高,逆襲和成功都可以通過「改變」來實現。然而,那些與缺陷共存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在《比海更深》中,他借良多之口說:「我們都無法成為理想中的那個人。」那些也許此生都無法克服自身缺陷的平凡的普通人,才是芸芸眾生中真實的大多數。「這個世界也需要無用的東西啊,要是什麼都有意義的話,不是叫人喘不過氣來嘛。」這使他的電影充滿了真實感。

是枝裕和的父親在台灣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代,他也曾追隨父親的腳步,對台灣戀戀不忘。他很喜歡台灣導演侯孝賢的理念:天地有情。所謂天地有情,在他充滿殘缺的電影世界裡,大概就是那種不忍審判的寬宥,以及捕捉生命趣味的多情。

是枝裕和出過一部隨筆集,叫作《有如走路的速度》,裡面寫他在這世上,已經沒有一個可以稱為故鄉的地方了。一個失去故鄉、內心孤寂與不安的人,努力在用一個個「家」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世界,永遠有那麼一個地方,裝在我們心底的最深處。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總監製:金風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東方周刊 的精彩文章:

瞭望智庫丨42分鐘找到東亞某國9萬平方公里幾乎所有地空導彈陣地,美國這次來真的了?!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