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譜文化和四爺之死

家譜文化和四爺之死

老家本家族哥哥想請我回去幾天,商量續寫家譜的事,他說家族中的年輕一輩都認為無所謂,家譜也沒什麼用。讓我回來主持這件事,不能讓從清朝起傳下來的家譜斷在我們這一代手裡。

我知道,名人的家譜重要,價值連城,如袁世凱、孫逸仙和梁啟超,後輩子孫系出名門,自然也帶幾分榮耀,提起祖宗不無自豪。

胡適生前和朋友說,我的日記版權將來留給兒子。他意識到自己作為名人,日記的價值足可以讓孩子一生衣食無憂。

普通家庭的家譜無此價值,僅僅相當於一個流水賬,主要作用是紀錄家族每個個體生命的傳承過程;另一個就是作為家族文化傳承的記錄載體。

一般的名人如曾國藩有家族文化,如「早、掃、考、寶」,和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等。一般人家庭哪有什麼文化傳承,即使有,也就是一兩句治家格言而已。

我的理解平民的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戶口本,後輩子孫支系越來越大,將來也許分布於世界各地,有這個家譜可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家族的成員有哪些體系分支,僅此而已。

家譜也可以作為民間野史的資料,如果記載詳細的話,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對應一個時代的坐標,對研究歷史的人有點用。

續家譜比較難的就是家族中有劣跡、或聲名狼藉的成員如何寫的問題,人和事實客觀存在,無法抹殺,如我家四爺就是。

對四爺怎麼寫?據實寫?家族的哥哥說太壞的事不要寫,即使寫也是語焉不詳,我理解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隱惡揚善」。

對四爺爺我童年時代,尚有零星記憶。

四爺是爺爺的弟弟,爺爺弟兄五人,爺爺排行老三。

四爺死於文革期間,屬於非正常死亡。

聽奶奶說,四爺解放前曾任日本人的保長兼鄉長,權勢熏天,身上帶著盒子槍,穿著長袍,帶著隨從,稱霸鄉里,所到之處,路人側目。爺爺的其他四個弟兄,均對他敬而遠之。

那時爺爺的母親尚健在,我應當稱為太太。五弟兄住在一個大宅院子里,但吃飯是分開的。

這個老宅子就在村後邊的土檯子上,現在尚存,春節前回去看,只有五奶奶一人住在那裡。

因為爺爺和四爺爺爭一塊地,爺爺苦慣了,自然錢財看得重,決不讓步,觸怒了四爺。於是四爺叫來一干人把爺爺五花大綁吊在樹上,用皮帶打。

據家族中的人講,爺爺被打的大小便失禁,慘叫聲此起彼伏。後來爺爺的母親,我太太跪求四爺,才算保住爺爺一命,沒被打死。

解放後四爺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成為農村的四類分子(後來有了五類分子),被管制。爺爺說他因為擔任保長的時間短,沒出人命,所以政府沒有槍斃他。

在我記事的時候,我們家族還是相互往來,後輩沒有什麼隔閡。家族中有個紅白喜事,出了大事,還是要共同協商處理、參與。相隔咫尺但是爺爺從不和四爺說話。

爺爺很少談及他和四爺的事,也從未給我說記仇、報仇的話。我們後輩相處如故。我在外面工作了,春節回家,家族的人會輪流請我吃飯,四爺的唯一的兒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我進城丟了錢,四爺在城裡清運垃圾,我找到他,他很慷慨的給了我兩元錢,那時一元錢可以吃一頓飯。回到家我去還他錢,他怎麼都不要。

六十年代文革之際,四類分子成為被群眾管制的對象。他們不但被安排干最臟最累的活,收工後,還要義務掃馬路。村裡開大會他們會帶上臂章,臂章上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的字樣。其他村民坐著開會,他們帶著臂章會站在前排左右。低著頭,直到散會。

四爺爺會被被隔三差五戴著臂章,戴上高帽遊行,自己敲著鑼邊敲邊說:反革命某某是壞人,做了什麼壞事,說了什麼壞話,一路邊敲邊說,從村頭到村尾往返幾個來回才能結束。四爺爺的生活當時就是這樣。

記得是一年的夏天,又是一個批鬥會,規模空前宏大,氣氛也很緊張、激烈。全大隊(兩個自然村)的四類分子全集中起來批鬥,帶著臂章和高帽,跪在大隊部後面的路邊上,會場也設在這裡。全大隊有幾十個四類分子,從中選出3個跪在桌子上,面對群眾。這三個被認為罪大惡極,當時叫死不改悔。其他四類分子拿著木棍,站在他們三個背後,讓群眾檢舉他們的錯誤言行,群眾發言,曆數他們的罪行,隨著檢舉揭發的深入,憤怒的群眾就喊打,站在三人後面的四類分子就掄起木棍朝身上打去,主要打背和屁股,台上是陣陣慘叫聲。其中有個鄰村的女兒檢舉桌子上跪著的父親,邊檢舉父親邊被打,她還不能哭,哭了會認為同情壞人,隨時可能受到株連。

這次四爺沒有跪在台上,沒有被打。他在下面頭深深埋下。是不敢看也許是不忍心看。

那時我還小,圍著看熱鬧,個子矮看不見,就爬在樹上看。批鬥會整整開了一天,會議結束後,跪在台上的三個人已經不能走路,背上和腿上血肉模糊,被家人架著回家。

第二天我還在睡夢中,就被聲音吵醒,睜開眼看見四爺的兒媳站在我家院子里,喊我奶奶、爺爺快起來。我聽見他們說,四爺上吊自殺了。遇到這樣的事,按慣例要通知其他四家來操辦後事,後事依例有二爺的兒子主持,因為他是農村幹部,也是一個比較有文化的人,那時的農村人很多都不識字,文盲占很大的比例。

爺爺會炒菜做飯,爺爺在農村周圍紅白喜事都是請他去主廚,這次照例也是爺爺主廚,簡單操辦,沒有張揚,怕又惹出其他麻煩。我去吃了飯,吃了飯照樣和小朋友嬉戲打鬧。爺爺做好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旁邊發獃,很少看到爺爺這樣的神情。

那時四爺去世年齡大約在55歲以下。

料理四爺喪事的時候,聽大人講,四爺看到他人被打的慘狀,怕次日輪到自己,就自殺了,是嚇死的。

此後爺爺五弟兄中只有三人在世了,四爺和二爺離世。二爺是因病去世的,我從沒見過。

現在爺爺五弟兄已全部辭世。算起來從爺爺輩到現在家族已經是五代了。

現在爺爺的下輩也就是我的父輩,也僅存兩人了。風雨漂零、人事滄桑。現在想起來不禁感慨系之,遂留下以上一段文字,也算對於那段歷史片段的一絲追憶。

四爺爺的後輩在整個家族中相比較,是過得最差的,兒孫輩不要說大學生,連個高中的都沒有,後輩一盤散沙。

寫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家譜還有一個作用,讓人生前有所敬畏,個人的所作所為會在家族中,後輩兒孫中留下記錄,約束檢點個人行為,莫因個人行為使後輩為之蒙羞。

從古至今,有抱負的人把名聲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博取好名聲成為一個人終生的追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取生前身後名」。一般人達不到那種境界,不留下惡名就是好。

感謝關注各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竹散人 的精彩文章:

故鄉的槐花香
有錢要不要存銀行

TAG:松竹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