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個人開始活得體面的5個跡象

一個人開始活得體面的5個跡象



作者 | 拉小姐


來源 | 富書(ID:kolfrc)






體面,從一個人真正關注自己開始。




體面,是我們普通人都嚮往的生命狀態。可究竟什麼是體面?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通透。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挑水砍柴,無非妙道。」




意思是,世界上最高的生活道理往往隱藏在最細節的生活之中。

 


一個人要過的體面,並不需要金山銀山,也不需要萬人敬仰,只需內心的豐盈與富足。因為這樣的人能夠享受生活的平淡,不懼人生的暗淡。


 


變得體面是一種成長,是一個人從自我接受到被別人認可的過程。當你有了下面5個跡象,你就開始活得體面。





 01 


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




日本的生活達人松浦彌太郎曾經說過:





「成功的天賦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的習慣。」


 


松浦大叔用自己傳奇的故事闡釋了什麼叫「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


 


他41歲的時候才開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擔任瀕臨倒閉的雜誌《生活手帖》的主編。


 


那時雜誌因為太老氣了,只能成為奶奶們身邊的讀物。


 


但松浦上任後,並沒有抱怨事業的不順,也沒有逃避困難,而是踏踏實實地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他每天思考的事情是教人怎樣釘好釘子、怎樣做出美味荷包蛋、怎樣收藏才最節約空間。這些都來源於生活,巧妙之處就是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上天總是會眷顧熱愛生活的人。




經過一年多的運營,《生活手帖》重新回到大家的視線,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寶典。不久後,還蛻變成一本能發行100萬冊的殿堂級生活指南。




真正的體面就是來源於生活,當一個人關注生活,熱愛生活時,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快樂和價值。









 02 


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




李開復說:「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永遠精力充沛、永遠有用不完的時間,工作、社交、生活、興趣什麼都不落下。我想說,是因為我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是時間,那些看似「三頭六臂」的人都是善於管理時間的。




養成了超乎常人的自律,你就能享受時間紅利的正向累積,猶如做了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一樣,時間越久,收益就越高。


 


體面,是一份來自時間的饋贈,越愛惜它的人,越活得自在。


 


有一次,遇到作家李筱懿。我問她:「你寫出那麼多好文章的秘訣是什麼?」


 


她笑著說:「其實很簡單,我每天給自己定下三萬字的閱讀計劃。」


 


無論多忙,她總會在時間列表上添上讀書這一項,為了這幾個小時的閱讀時光,她會讓自己提高工作的效率。


 


做任何事情除了天賦外,更需要的是積累。你對別人的望塵莫及,來自她日復一日的點滴積蓄。


 


聰明的人都懂得規劃時間的力量,善用時間,讓你可以在普通生活外開闢出更多的可能性。也許其中的一兩項努力,就會變成你的一技之長。


 


在這個知識就是競爭力的時代里,一技之長可以讓你拋開同齡人幾條街,讓你活得更體面。


 


所以,當一個人越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就能越早享受時間的紅利,自然也會越活越體面。









 03 


懂得管理自己的空間


 


有人說:





「一個人的房間里藏著自己的生命狀態,房間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


 


起居坐卧、工作閱讀、煮飯品茶、休閑娛樂,日常所求,除了安逸舒適,還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房間里丟滿雜物,廚房裡滿是油煙,地板上全是污漬,這樣的人說自己「體面」,是不值得相信的。


 


提到空間的管理,我想起了管理大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理念。


 


所謂「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家中的雜物,清除內心的廢物,讓環境變得清爽,也使心靈煥然一新,從而變得通達自信。


 


會空間管理的人,可以把三千的傢具住出三萬的效果。反過來,如果你不懂得「住商」的重要性,即使錦衣玉食,也會過得很掉價。


 


在這個商品高度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都只懂得買買買,讓很多不必要的物品堆滿了房間,屬於自己的空間越來越有限,生活也越來越壓抑。


 


懂得管理空間的人,能夠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慢慢地從關注物品轉變為關注自我。


 


其實,生活的品質不是取決於物質,而是取決於空間。就像喬舒亞·貝克爾在《極簡》一書中總結的那樣:





減少20%的物品,提高80%的生活品質。


 


當一個人懂得處理物品與自己的關係時,生活的空間就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舒適,自然就會越活越體面。









 04 


不再和他人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很多人特別愛跟別人比較,總是拿著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結果活得非常局促。


 


俞敏洪曾經非常自卑,特別進入北大後,因為自己出身低微,總覺得和別人差距太大,抬不起頭來。


 


為了縮短差距,他把自己逼得很緊,總是在不停地看書,起早貪黑地學習。


 


大二那一年,他瘋狂地學習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最後用力過猛,大病了一場,被迫休學了一年。


 


那一年,俞敏洪思考了很多,也潛心讀了200本自己喜歡的書。


 


生病讓他明白自己過得好不好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他放下了過去的急功近利,他開始不再跟同學們比較,轉而與過去的自己比,享受每一天的進步。


 


這份心態的改變是他事業起飛的第一步。




體面從不來源於別人的讚歎,更不是靠踩低別人而獲得的。真正的體面,是懂得自己的界限,在適度的範圍內,每天精進自己。


 


這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05 


學會和解,接受現實


 


世界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每個人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其他事情只能接受。


 


然而,很多人總是糾結於別人的事,甚至老天的事,總是在感慨為什麼老天那麼不公平。




坦白說,這些痛苦都來自於自己。




著名作家張德芬的早年生活並不順遂。




她把不幸的原因推在父母的身上,覺得他們從小干涉自己的感情生活;覺得自己運氣不好,遇人不淑;怪丈夫不懂得體諒自己,不夠愛自己。


 


這些想法,讓張德芬很痛苦,越是把這些原因推給別人,她所陷入的痛苦就越大。直到她辭去高薪工作,潛心做身心修養,才慢慢地開心起來。


 


她花了七年的時間研究關於身心修養的書籍,寫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


 


她找到了不一樣的自己,學會臣服於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現實,懂得與過去和解。


 


張德芬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從改變自己做起,她發現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一切皆因自己而起。


 


身心的修鍊,讓張德芬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活潑。


 


快樂的人總會更幸運,這種幸運來自表裡如一的得體,身體和心靈的和諧會讓一個人閃閃發光,這就是做自己的魅力所在。


 


說一千,道一萬,體面,就是做自己。


 


不惑於外物,不執迷於他見,堅持自己的生活信條,懂得善待生活中的他者。這樣的你,也許沒有金山銀山,不是達官顯貴,但你依然可以活得通透自在。


 


體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修鍊,把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懂得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體面,僅僅從一個人真正關注自己開始。


往期精彩回顧



22歲女兒帶70歲男友回家








- END -




作者:拉小姐,富書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愛讀書,愛寫作,愛折騰,用走心的文字記錄生活的每一個點滴,立志在文字的漫漫旅途中,生根,成長;簡書@拉小姐。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你的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親親,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 的精彩文章:

一首新寫的舊歌,它早該寫了:爸,我想你了
結婚三年就離婚:你過得好不好,看廚房就知道了!

TAG: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