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愛玲:哀莫大於心死

張愛玲:哀莫大於心死

她生於上海,系出名門,卻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鍾愛束身旗袍、流蘇披肩,卻冷漠孤傲,有著坎坷傳奇的一生;

她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傅雷稱其「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她曾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她就是張愛玲,出生於清朝末落貴族家庭,父親思想守舊,吸食鴉片,母親思想卻異常開化,她追求自由、知識和愛情,走遍千山萬水,在歐洲學習英文、 法文、油畫和雕塑……是個非一般的女人。

然而張愛玲四歲時,父親與母親離婚。

母親離開家,遠走英國。

從此,母愛在張愛玲的生命里,就一直缺失和匱乏。

而父親,又給予了她慘絕人寰的冤枉、暴力、軟禁和傷害。

「我父親揚言說要用手槍打死我。我暫時被監禁在空房裡,我生在裡面的這座房屋忽然變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現出青白的粉牆,片面的,癲狂的。」這個敘述是真實的。

父母都在否定她,忽略她,貶低她,冷落她,遺棄她。

她不被看見,也不被愛。

她的曠世才華,與燦然光輝,全都消失不見。

她成了心理上的棄兒。

在父母的惡意中,她已經感受不到愛。但是,棄兒不會恨,只會冷漠。沒有恩情,也沒有親近。只有利益往來,和冷漠的客套。

幼年沉重的心理創傷,早使她在潛意識中,產生凶曠的敵對情緒,和透明強韌的情感隔離。

放眼望去,生活里,除了混亂,就是冷酷。 她逐漸孤寂冷漠,對人對物,都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一直影響著她的成長、寫作、情感和生活。

她成了自己的母親。對母愛的渴望,加上對母親的崇拜,使她不自覺地,模仿母親,使自己變成了另一個黃逸梵。

黃逸梵喜歡《二馬》,她也看著歡喜;

黃逸梵喜歡鋼琴,她也就學了鋼琴;

黃逸梵喜歡油畫,她的夢想就是要麼成為鋼琴家,要麼成為畫家。

她一直在尋找父親。

她擇偶的強迫性重複,均來自對父愛的渴望。

年輕時,選擇一個中年人做伴侶;

中年時,選擇一個老年人做伴侶。

張愛玲的冷漠孤傲、我行我素,讓她在文壇獨樹一幟,為我們留下更多的精神食糧;或許也是這樣的性格使她一生經歷更多的悲涼和無奈。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對於自身的認知還是透徹的,「現在的我」縱然有多麼不堪,那也是因了不為人知的「從前」。

她說:「成名要趁早。」

二十歲,她名滿天下,從此將人生砍成兩半。

前頭,是父母、家庭、不堪回憶。

後頭,是名氣、婚姻、自在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R搞事 的精彩文章:

TAG:黃R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