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領導角色錯亂,台灣如何進步?

領導角色錯亂,台灣如何進步?

不少台灣民眾存有一個很大的迷思,認為過去二十年台灣經濟雖在倒退,但在民主政治上至少取得了堅實的發展,社會也變得更多元。這樣的想法,其實有待商榷。

原因是,民主的進展如果必須以經濟和民生為犧牲,那是不健康的民主;而社會的多元化如果不是伴隨著包容與平等精神的提升,而是製造更多的撕裂與分化,那只是假冒的多元。只要看看最近台當局各「部會」中發生的事,人們即不難明白為何台灣不是走在進步的軌道上。

先談台當局角色的分工及專業問題。近期以來,我們看到台行政機構許多「部會」荒腔走板的發言和決策,有些是撈過界,有些是喪失角色,這些都是民主衰頹的表徵。

例如,台內務部門最近修正「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開放全台2800座公墓可進行太陽能發電;隨便修改土地使用去遷就錯亂的能源政策,台內務部門的自主立場何在?再如,台「公平會」的職責本在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但它卻徑和壟斷市場的高通公司達成和解,同意該公司將200多億元(新台幣)的天價罰款變成投資,而把不公平競爭的枷鎖留給了相關產業。這又是另一種角色錯亂。

徐國勇就任台內務部門主管至今,在見警率、青年購屋貸款的決策上都備受批評,看不到其專業能力。在「公墓發電」的決策上,他更把台內務部門矮化成台電的附庸,胡亂為迷途的綠能發電找尋出口。如此隨意附和的主管,能維護台灣土地的安全與善用嗎?而台「公平會」私自和高通和解,表面上看,是立下「招商」的大功;但它本應以維護市場法製為己任,當時裁罰時也說得鏗鏘有聲,如今突然扮演台經濟部門的引資角色,卻不顧對島內廠商的不利影響,難道不是角色錯亂?

在民主政治下,台當局部門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台灣才能均衡求取發展。民進黨過去曾痛批國民黨「以黨領政」,但它完全「執政」後,自己卻變本加厲,許多施政都以維護該黨的利益為先,用人及決策更是意識形態挂帥,台當局的專業及效能皆被拋在腦後。如果主政者缺乏高瞻遠矚,「部會」決策者也只會揣摩上意、曲意附和,那麼台灣連方向都搞不清楚,怎麼可能進步?

以蔡英文的「反中政策」為例,不僅對觀光、產業、文化交流造成阻滯,更在外事上連連招致更名、「矮化」、「斷交」。如今,這種自傷的手法更推向教育,企圖蒙蔽下一代的歷史觀和世界觀。中學課綱的修改,其實早已變成民進黨的政治「提款機」,年復一年的修改,目的絕不是為了教養下一代更宏偉的世界觀,而是要隻手遮天,只給他們半部歷史和一個「去中國」的世界,同時挑起台灣內部不同族群的認同裂痕。

也正因為如此,台陸委會可以不顧金門民眾的用水需求,顢頇要求停止通水典禮;台交通部門可以罔顧台灣民眾旅行的需要,揚言要禁止那些改名的外籍航空公司使用空橋。如果是一個健全的台當局,怎麼可能隨意犧牲民眾的權益,把其當成自己決策的籌碼?如果是一個有效能的台當局,怎麼可能各「部會」滿腦子都只想著如何「反中」,只想著如何支持蔡英文註定跳票的能源政策?如果是一個以民為念的台當局,應該知道不執行死刑不符合多數民眾的期待;但台當局換了法務部門主管,卻仍不換腦袋,以為可以混過去。

簡言之,台灣目前的民主是一種不健康的民主,台當局也不是一個以民為念的「政府」。台當局目前的許多領導作為,並不是要把台灣變成民眾安居樂業的家園,而是要把台灣當成民進黨對抗大陸的炮灰,把民眾改造成它想要的狹小見識與胸襟。也因此,台灣一再犧牲經濟發展,一再被強迫進行歷史和思想的改造,其實並沒有換來更多的自由和解放,反而只得到更多迷惘、低薪與撕裂。

本文原載於台灣《聯合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峽新幹線 的精彩文章:

蔡英文在美國小動作頻頻,有用?
邱毅示警馬英九:好好打官司,別再想2020!

TAG:海峽新幹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