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修持達到初禪定的四個因緣

南懷瑾老師:修持達到初禪定的四個因緣

【「複次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現在講入定,就是四禪八定,前面已經講過入定的條件,入定的境界,入定的定義。現在講由四個因緣達到初禪,乃至到達有頂天。有頂天的天主是大自在。佛說過,從有頂天丟一塊石頭,要經過六萬四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達我們這個地球,距離有那麼遠。大自在天主有三隻眼,穿白衣,是十地菩薩以上的地位。所以觀世音(觀自在)菩薩的法門,是與大自在天天主的法門合一的。換句話說,你們要研究《三界天人表》才行,學佛的始終忽略它,這是最笨的事,也是最罪過的事,因為一切修持都與三界天人有密切的關係。

色界天人有光色音聲,沒有肉體,色界天還是有情世界,超越色界天,才進入無色界。得初禪定的人,再努力進修,可證羅漢果,果位在色界天。大阿羅漢則寄住在三界中。所以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是凡聖同居之天。「初靜慮」修持沒有到家,或者修持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所謂「天上人間任意寄居」,可以修到有頂天去住。有頂天像我們的頭頂,超過有頂天,外面是空空的,那是無色界了,所以叫有頂天。

換句話說,怎麼能夠得定呢?初禪就不容易得了,大家儘管講修持,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在我個人的看法,世界上修持的人,到今天,真正得到初禪定的人,幾十年來還沒有看到過一個。難啊!那怎麼得到呢?要有「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這四種因緣,才可能得初禪,這是原理性的說法。

【「云何因力,謂曾鄰近入靜慮等。」】

「因力」就是有前因,也有現在的因。前世有過修持,已經有接近初禪境界的功力了,這一生再修就快了,這是過去的因。另有現在的因,因這一生髮心用功,曾經瞎貓碰到死老鼠,或者一兩次接近過,或碰到過入定境界的影像。「等」是進入定境所有方法、方便都知道。譬如念佛,為什麼很少有人真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呢?因為不懂得加行方便,任何的修持都必須要懂加行方便。這是講因力的原則,下面還有種種解釋。

【「云何方便力,謂雖不鄰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諸定。」】

大家特別注意!這一句是說,前生雖然沒有修持,沒有前因的累積,但這一生得方便之力,懂一切方法,一切加行。雖然沒有接近定的境界,但是現在努力精進,晝夜六時,沒有間斷地努力在修,所以能夠進入一切定的境界。

因力是前生帶來的,所謂再來人,他修起來很容易。如果說自己前生沒有因力,今生再修就來不及嗎?先不說來不來得及,如果今生不修,來生怎麼辦?所以這一生還是要努力修。不過,這一生修持也不只是專為來生做因力而已,要注意他的話,尤其出家的同學,應該隨時提起警覺。「由數習無間修力」,注意這一句,只要不間斷地修習,就「能入諸定」。

【「云何說力,謂於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任持,乃至廣說,即依此法,獨處空閑,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而勵,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

這一段很重要,解釋「說力」,修行要能與好的同參道友、善知識住在一起,隨時以道互相勉勵,研究經典,研究修行的方法,這就是「說力」。普通學校同學,比較好的也會坐在一起閑談,像有些女孩子在一起,一談也是三四個鐘頭,這也是「說力」。關於修定做工夫的各種方法,不管它顯教密宗,哪一宗哪一派,各種加行方便都要懂得。「多聞任持」,多學,多聽,多練習,一切方便都要學,就是要多研究,為了要成就自己的道業,無所不學,也要無所不知。這個求知不是求知識,而是一個目標——如何使我能夠證果。「即依此法」,得了方法以後,不再放逸,要專修了。放逸的種類多得很,譬如修行人容易罣礙,什麼事情沒有辦完,放不下啦!家庭、家人放不下啦!乃至說我這個寺廟放不下,佛事沒有做完,經沒有念完,我的願力很要緊等。以修持之路來講,這些理由都是藉故放逸的話,天下沒有不了之事,要「離諸放逸,勇猛精進」才是。

文字看似容易,每句話都很難做到,就一個「獨處空閑」,就很難做到。你說自己工夫多好多好,把你一個人擺到深山冷廟裡去,沒有電燈,清油燈一盞,蟑螂、壁虎到處都有,尤其深山冷夜的時候,猴子忽然吱吱叫,你的魂都掉了,哪還能說入定?所以每一句話想想看,修行有多難呀!

像我當年在廬山,自己一個人住茅棚三個月,一天吃兩餐飯,買了五十個碗,五十個盤子,過八九天洗一次。但是天天要挑水,還要砍柴,下雨多,又要多砍柴。本要打坐修行,為了吃喝拉撒忙得不得了,這個樣子叫修行嗎?五十個碗洗了兩次也懶得洗了,很煩,結果還是把要用的洗一洗。所以你要住茅棚,不要吹了,我清楚得很,這些我都嘗試過。當然在山上不是怕鬼,是怕老虎,老虎住的地方沒有樹,都是茅草,因為老虎怕鳥的糞便。所以入山獨處是非常難的。

其實,對自己馬虎原諒就是放逸,等一下下,喝杯茶,抽支煙,再開始修,這就是放逸,對自己原諒、寬恕,就放逸了。精進與放逸是相對的,能拿出勇氣對付自己就是勇猛,那比對付別人還要難,勇猛就是精進。勇猛是一股勇氣,發起勇氣來,永久地持續下去,長久之心,永遠不斷地前進,就是精進。「自策而勵」是要時時鞭策自己,這是很痛苦的。這每一句話都很難做到,真能做到時,至少也成功了一半。「住法隨法行」,住在你主修的法門,永遠在這一條路上前進,行住坐卧,做人做事,任何起心動念,都依佛法的正思維去修為,這樣才能入一切禪定境界。

【「云何教授力,謂於親教軌範師所,或於隨一餘尊長所,獲得隨順初靜慮等無倒教授,從此審諦,作意思維,能入靜慮,及諸餘定。」】

修行要善知識,要明師。老師有三種,一是親教師,譬如釋迦牟尼佛,燃燈佛給他授記,是親教師。二是教授師,對一切諸佛都供養請法。三是軌範師,屬於榜樣之師,與師一起生活,學習他的榜樣、規範。這就是善知識的各種名稱。「於隨一餘尊長所」,要依止這些善知識、明師們的地方去修持。不一定是佛教制度之下的處所,像某大名山,或某大寺中,某大和尚,大禪師等,而是找一位真有道的人,依止他修持,在他那裡得法。「無倒教授」,這是說一個真正的善知識,把他正修行路的經驗傳授給我們,這是最難的。

密宗的戒律,師父隨便傳法,不慎選弟子,犯根本大戒;弟子找師父,不認識清楚,隨便拜師也犯了根本大戒。但有道沒有道怎麼知道呢?這就要自己審查,要智慧去擇法了。得了正法以後,找地方去修行,「從此審諦,作意思維」,正思維去修,「審」就是禪宗的參,自己好好地參究;「諦」就是仔細地參究,正思維修,才能證得定的境界。乃至入初禪定,乃至超過四禪八定,「諸餘定」,一切定的法門境界,都可以到達。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對治法;換句話說,也有八萬四千的定慧境界。所以得到無倒教授法,不但能入初禪定,並且可以入一切定境。

【「如是顯示四觀行者,謂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鈍根者。」】

這一節是小結論,由上面所講的這個道理,顯示四個標準可以觀察修行人,一觀察他有無因力、宿根,過去世修持之根;二有沒有得方便的方法;三這個人是不是利根;四這個人是不是鈍根。

本文摘錄自《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助人助己,轉發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我說參同契 神與氣的交會
南懷瑾老師說,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