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超級猛將李文忠以為可以做到一諾千金,結果被朱元璋坑慘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勛爵,共封公六人,封侯二十八人,後來又補封了兩個伯,共封三十六人。
最為尊榮的六公分別: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
這六個人中,李文忠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朱元璋二姐的惟一一個兒子,也是朱元璋的親外甥。
說到這,有人也許以為李文忠得此重賞是因為裙帶關係,實際上,還真不是。
李文忠打仗,以勇猛諸稱,從十九歲起,就歷經戰陣,屢建戰功。
這裡擇幾件李文忠的戰功來說一說。
至正二十五年,張士誠手下大將李伯升統兵20萬進攻諸暨新城,志在必得。
這李伯升是與張士誠一起發起「十八條扁擔起義」的元老大將,異常悍勇。
李文忠率軍前往馳救,在新城城外十餘里駐軍。
當時,新城守將胡德濟派人來勸李文忠,說敵人勢大,不如稍稍迴避,等候大部隊來了再作打算。
李文忠拒絕說:「昔謝玄以兵八千破苻堅百萬眾,兵在精不在眾也。」
回頭傳將令說:「彼眾而驕,我少而銳,以銳遇驕,必克之矣。彼軍輜重山積,此天以富汝曹也。勉之。」
當李伯升大軍出現,李文忠集中諸將,自己仰天起誓說:「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文忠不敢愛死以後三軍。」然後親執鐵槊引數十鐵騎乘高馳下,沖其中堅。
該戰,李文忠手殺敵將數十人,縱騎馳突,所向皆披靡。
由此,三軍奮勇,新城城中守軍也鼓噪而出,李伯升軍抵擋不住,望風而潰。
李文忠揮軍逐北數十里,斬首數萬級,溪水盡赤,獲將校六百,甲士三千,鎧仗芻粟收數日不盡,李伯升僅以身免。
還有,洪武二年春,右副將軍常遇春暴卒,李文忠代其職,奉詔與大將軍徐達合擊慶陽。大軍行經太原,聽說大同被元兵圍攻,情形緊急。李文忠慨然說:「我等受命而來,閫外之事苟利於國,專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當機立斷,自作主張,毅然率軍出雁門,次馬邑,大敗元兵,解了大同之圍,活捉元軍的將領脫列伯。
洪武三年,李文忠拜征虜左副將軍,與征虜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以十萬人出野狐嶺,至興和,降其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平章竹真。再進至駱駝山,大敗平章沙不丁。而抵達開平後,迫降平章上都罕等。
當聽說元朝的新皇帝愛猷識理達臘駐蹕應昌,當即兼程突襲。雖然被愛猷識理達臘走脫,卻俘獲了愛猷識里達臘兒子買的立八剌暨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玉冊二,鎮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
也就是這次出塞告捷而還,朱元璋龍顏大悅,授李文忠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予世券。
而從這幾次大戰中,不難看出,李文忠除了勇猛敢戰之外,還特別果斷、善謀,每件事經過深思熟慮,必定是言出必踐,一言九鼎。
李文忠也言行也因此得到時人敬重。
但是,李文忠萬萬沒有料到,舅舅朱元璋某次坑得他很慘,乃至失信於人,為天下人所詬。
話說,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派遣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但三外均是久攻不下。反而,張士誠部將將呂珍攻克安豐,並殺死宋龍鳳丞相劉福通,活捉朱元璋的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安,張士誠軍一併攻打常州、江陰、建德、長興、諸全。陳友諒方面也不閑著,其部將張定邊攻陷饒州;陳友諒本人大舉圍攻洪都城。
形勢對朱元璋來說,可謂火燒眉毛,手忙腳亂。
然而,屋漏又逢連夜雨,船破偏遇打頭風。
這個異常緊要時刻,諸全守將樞密院判官謝再興突然反叛,殺知州欒鳳,執參軍李夢庚、元帥陳元剛等奔紹興,投降了張士誠。
謝再興為什麼會叛降張士誠呢?
《明太祖實錄》說了兩個原因:一、他的兩個心腹部將左總管、縻萬戶,經常派人到張士誠的地盤杭州去做買賣。朱元璋不高興,將兩人擒殺,召謝再興回應天,另派參軍李夢庚去接替掌管諸全的兵馬。後來謝再興交待清楚了問題,回到了諸全,李夢庚仍霸佔著諸全的軍權不走。二、朱元璋未經謝再興同意,把謝再興的長女配給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而把其次女配給徐達為妻。
謝再興叛降張士誠後,多次引張士誠大軍與朱元璋軍廝殺。其中,至正二十五年李伯升率二十萬大軍攻打諸暨新城的大戰,謝再興也參與了。那場大戰結束,李伯升僅以身免,而謝再興則不知所終——或者,已經死於亂軍之中了。
謝再興敗亡之後,其弟謝三、謝五與子侄尚在餘杭。
至正二十六(1366)十一月,李文忠督兵圍其城。
謝五與弟侄五人負隅頑抗,李文忠勸他們投降,說:「爾兄弟以李夢庚小隙歸張氏,非爾謀也。爾,我之戚臣,若降,可得不死。」
謝五在城上說:「保得我性命,便出降。」
李文忠指天發督:「我是總兵官,不得殺你!」
謝五於是獻城投降。
朱元璋知道了此事,命令朱文忠將謝五等人解送應天。
朱文忠怕謝五等人被殺,上奏說:「恐失信於人,後無肯降者。」
朱元璋根本不聽,只說了一句:「謝再興是我親家,後叛我降士誠,情不可恕!」將謝五等人凌遲處死。
李文忠一生,僅說過這一次不守信義的話,卻是被舅舅朱元璋坑的。


※國外一名50歲的「糟老頭」,卻遊走於各大美人之間
※此人才情蓋世,能擒王滅寇,教出無雙名將,卻殺妻自殘,潦倒一生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