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尚需參……

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尚需參……

花道/香道/茶道/古琴/禪修/心游

圖 | 網路

編輯 | lulu

印安說

蘇東坡?聽僧昭素琴?偈云:「不知微妙聲,究竟何從出。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可見「散氣洗心」是古琴的清正之妙。

印竹說

突然想起東坡先生言琴之另外兩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尚需參……

01

如是我說

微言語錄

撫琴,確如參禪一般,手指的技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一顆明悟的心,終究走不遠。且聽印竹、印安如是我說~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我是萃辰天心書院印竹老師。今天的《如是我說》,印安老師是這樣說的:「蘇東坡?聽僧昭素琴?偈云:『不知微妙聲,究竟何從出。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可見『散氣洗心』是古琴的清正之妙。」我接著說:「突然想起東坡先生言琴之另外兩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尚需參……

宋元音樂大家成玉澗曾在《琴論》中第一次提出「攻琴如參禪」。撫琴,確如參禪一般,手指的技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一顆明悟的心,終究走不遠。琴學之道,心靜如水,日復一日,每一遍的重複都是新的開始。在時光的沉澱下,手中的弦,弦上的音,音中的意,意中的思,開始慢慢融合,忽然有一天,所有的一切便通了。心中所想,弦上所音,心會神怡,游於太虛之境。

這是學琴的過程,也是參禪的過程,從戒開始,從枯燥的指法開始,只有按照標準規範,日復一日的練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智慧一開,禪就在那裡。

古人描寫因彈琴而改變心境的詩句頗多,比如白居易的《清夜琴興》就是一首意境極美的詩:

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

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

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

響余群動息,曲罷秋夜深。

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這也是一首極富意境的禪詩,給我們的一幅畫面是:琴師與萬緣俱屏,心閑氣和,隨心任運自撫清琴,這樣的一種空靈、幽靜的意境。聽此種琴曲,自有「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的韻致,會讓我們感到「身外都無事,兩耳是知音」。

但我們需參的是這妙音到底出於琴上,出於紙上,還是出於心上?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的是琴,是手指,還是我們的覺性?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試道一句來!親愛的同修,你能告訴我嗎,這琴聲到底出於哪裡?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02

經典誦讀

《梁啟超家書》

做首長的人,「勞與用人耳逸於治事」。聽雷磊老師經典誦讀《梁啟超家書》,做一個良好的領導者~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經典誦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的《梁啟超家書》。我們先將今天的內容誦讀一遍:

做首長的人,「勞與用人耳逸於治事」。

這句話來源於《呂氏春秋》里的「賢主勞於求賢,而逸於治事。」

是指英明的君主一般都要花很多時間去尋找賢才,而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在一些小事上。如果你花很多時間用於管理事務,而不去設法尋求賢才,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賢主勞於求賢, 而逸於治事」是指用人的總則。為這一原理提供最好範例的是與西楚霸王爭天下的劉邦。眾所周知,劉邦既無文才,又無武功,有人甚至稱他為一市井無賴。然而,他卻在與項羽逐鹿中原的過程中得了天下。對於這一點,不少人感到不可理解。無怪乎晉代阮籍在登高憑弔古迹時,曾發出過「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嘆。但是,劉邦真的是沒有本事嗎?非也。劉邦的最大本領就是用人。他自己就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美國的著名企業家、鋼鐵大王卡內基也是一位用能人的專家。在他的墓碑上,就自豪地鐫刻著:「一個知道選用比自己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於此。

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學習劉邦和卡內基這種善於求賢、識才、用人的本領。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回顧一下今天所學:

做首長的人,「勞與用人耳逸於治事」。

今天的經典誦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03

詩歌賞讀

《秋日》

我們常說「傷春悲秋」,到底秋日悲從何來?也許一個細節就引發了詩人悲情的決堤。聽唐代詩人耿瑋的《秋日》,感受詩人目睹禾黍的悲秋之情~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我們常說「傷春悲秋」,到底秋日悲從何來?也許一個細節就引發了詩人悲情的決堤。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唐代詩人耿瑋的《秋日》。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夕陽西下,餘輝瀉入幽暗街巷,滿懷的憂傷能與誰傾訴?漢唐古道,很少有人再去走,蕭瑟的秋風吹拂著金燦燦的稻禾。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這首五言絕句的古詩是中唐時期的詩人耿瑋所作。此詩描寫的是村落傍晚時夕陽返照的寂寞情景。夕陽返照,把天空染得火紅。它射入「閭巷」,照到偏僻村落的一角。那裡住著一位隱居的滿腹憂思的人。他看到夕陽西下,不堪憂傷,走出門外。

出門以後,看到一條路向前延伸下去,但這裡出現的卻是古道。這「古道」與「禾黍」兩詞,暗示出當今世道德荒廢和沒落,表現這個人物在憂傷的背後有著對往日美好的回憶。

由此觀之,這一作品很可能是詠嘆某一戰亂之後的情景,而不單單是悲愁。火紅夕陽的返照和秋風吹動禾黍顯出的波浪,以此來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品讀之後餘韻不絕。宋代范希文曾評論此詩云「抱荒寂之餘感」,是很中肯的。

為什麼詩人寫「秋風動黍禾」就顯得格外憂傷呢?因為《詩經·黍離》中說:「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此時是周平王東遷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鎬京,即所謂宗周,滿目所見,已沒有了昔日的城闕宮殿,也沒有了都市的繁盛榮華,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盡情地生長,也許偶爾還傳來一兩聲野雉的哀鳴,此情此景,令詩作者不禁悲從中來,涕淚滿衫。因這樣的情和這樣的景,故化而為詩。

這是一首秋意懷古詩,全詩沒有過多的渲染秋日的凄涼與寂寥,相反,卻只以禾黍的豐盈來映襯詩人有些近乎寒涼的心境,維能感受秋日肅殺的不過就是「憂愁誰來語,古道少行人」,詩句並非直接展現了詩人落寞已極的心情,只是一種淡淡的相思與離愁浸潤其中,不全有那種「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惆悵與無奈。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感受詩人目睹禾黍的悲秋之情: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講 師 簡 介

天 心 365

一個家庭的文化,

是家庭的基石,

是家庭溝通的重要媒介,

是家庭和樂美滿的關鍵因素。

國學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

學習聖賢經典,

增長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樂的親近國學,

進而促進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提升。

這就是我們做《天心365》的初衷,

讓國學智慧走近千家萬戶。

書 院 地 址

武漢總院

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1153號解放公園內

海南分院

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大道66-58號

重慶分院

重慶市涪陵區興華西路40號

上海分院

浦東新區楊高中路2108號天物空間541室喜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隱形慈善家劉德華的人生三寶:學佛、行善、全家吃素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