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度一位高僧
1912年夏天,李叔同第二次來到了杭州,因為一杯茶,他與佛結緣,踏上菩提之路,終成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何許人也?
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張愛玲
這位帶有通常所謂仙氣的和尚,將使我永遠懷念了。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極嚴謹的戒律。
——葉聖陶
(弘一法師)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
——豐子愷
上午贈長尾景和君《彷徨》一本,午後往內山書店……從內山君乞得弘一上人書一紙。
——魯迅
他出生富賈之家,卻接受了當時最新潮的思想。
日本留學期間,他學習鋼琴,出版《音樂小雜誌》(成為中國近現代第一本音樂刊物);和同學一起創辦春柳社,搞話劇,反串茶花女,在日本轟動一時。
歸國後,他被聘赴杭州教授音樂、圖畫。卻未料,因一杯茶的緣故,竟最終出家。
因茶結緣
李叔同骨子裡是好清靜的,因而他愛茶。
在杭州,他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飲茶,而最愛去的茶館就是西子湖畔的景園春。他常在此,或一人獨酌,或與三兩好友對飲。
而在景園春的旁邊,就是杭州知名的昭慶寺。因為愛景園春的茶,且兒時家中之人便信佛的緣故,李叔同對昭慶寺也留意起來,時常到寺內遊覽,並對僧人的生活起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剃度出家
一次學校來了名人演講。別人都上趕著去湊熱鬧。李叔同卻不。他和舍監夏丏尊兩人反而躲到清幽的湖心亭去吃茶。
這次吃茶,對李叔同來說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因為夏丏尊無意間對李叔同說了這樣一句話:「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夏丏尊大約只是在自嘲,而李叔同卻將此放在了心上。他自己都說「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了」。
之後,他經人介紹在虎跑寺斷食,對佛法生起了信心。1918年,他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從此開啟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弘一大師手抄佛經
哪個愛好能伴人終生
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至濁者好財,其次好色,其次好飲。稍清,則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詠。又進之,則好讀書。開卷有益,諸好之中,讀書為勝矣!
然此猶世間法。又進之,則好讀內典。又進之,則好凈其心。好至於凈其心,而世出世間之好最勝矣!漸入佳境如食蔗喻。
白話文釋:
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愛好,而且往往也各隨所好以度過一生,只是各人所好的品類有清濁不同罷了。最濁的是好財,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好飲酒。稍清高的,有愛好古董玩器,有愛好琴棋書畫,有愛好遊山玩水,有愛好吟詠詩歌詞賦。
再上一等的,則是愛好文學,喜歡讀有益身心的書。所以,種種愛好之中,要算讀書為最勝了!
但這還是屬於世間法。假如能愛好讀佛經,研究內典,自然比讀世俗的書又上一等了。
研讀佛經,原是為了修行,如果有人愛好念佛清修,這是世出世間種種愛好中最殊勝的一種。
人的不同愛好,由至濁而至於好凈其心,使精神生活逐步升華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好比吃甘蔗一樣,一節比一節甘甜。
持
續
關注佛教微課堂(xuefofa)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


※凡事忍三刻、等三天
※人的第一天職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做自己
TAG:妙法梵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