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探訪丨消失在城市中心的美術館
中之島,處於大阪的中心部位,被堂島川和土佐堀川裹挾於其中。像是這座工業城市的一隅綠洲,聚集了一眾文化設施。順著河流的方向,一眼就能望見市立科學館那接近圓柱體的外觀,以及館前的廣場區域。
一片由不鏽鋼管「編織」而成的「竹林」,依附著地面的坡度描繪出頎長的弧線,正以揚帆之勢延伸至天空,鑲嵌的玻璃幕牆上倒影著大阪的青空,如同是點綴廣場的一座雕塑。走近,下方那「國立國際美術館」的字樣、正後方的玻璃門、展覽信息布告欄、以及保安大叔的微笑示意,都在透露著這就是目的地——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只是,眼前除了這道「門」,依然不見任何類似美術館的建築身影。
這,是一座近乎於消失在城市中心的美術館。
1970年,萬博會在大阪吹田市舉行。為了展覽來自世界各地的美術品,由川崎清設計的萬國博美術館建成,爾後於1977年以國立國際美術館的嶄新身份繼續展示在市民面前。然而隨著藏品的慢慢增多,建築的逐漸老朽化,最終不得不考慮遷移到中之島的現址。於是,從1995年公開招募到2004年3月竣工,歷時9年的漫長歲月,終於在2004年11月3日重新開館。
萬國博美術館(圖片源自京都之間)
設計者西薩·佩里,是以大型公共建築而聞名的阿根廷裔美籍建築家。擅於運用鋼與玻璃幕牆,順應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創造出極具特色的城市地標。讓人嘆為觀止的吉隆坡雙子塔,像是夜空中閃爍的璀璨雙子星;人流稠密的關西機場,巨型的支柱支撐著可調節高度的拱狀構架屋頂,空間感與功能性融合為一體……這些無一不是具有酷炫外觀的建築設計均是出自西薩·佩里之手,因而美術館幾乎完全隱匿於地下的設計模式倒是聽起來有些顛覆,也讓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
建築設計師西薩·佩里(圖片源自mt.sohu.com)
美術館斷面圖(圖片源自lovepd.com)
佩里在最初的設想中就提出,想要建造一個能感受到河流的理想場所,因而建築要盡量做到視野通透而具有透明感的狀態。但這塊地價昂貴且面積狹小的都心島嶼之上,要在一眾樓宇之中安插一座極具延展性的建築實屬不易。佩里巧妙利用科學館前廣場的有限空間,塑造了一個猶如雕塑藝術品般的地下入口,讓機能性設施消失於地面、延伸至地下。那在陽光下閃耀著銀光的不鏽鋼框架,象徵著揚帆起航的帆船和極富生命力的竹林,最大高度約為50米,這就是地上可見的所有部分。經過無數次的模型演繹得以最終成型,據說在1/25模型完成時,測試的工作人員差點從門裡出不來。
這附屬於科學館廣場的一隅,本就是一個公眾性的交流場所。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在這裡展開,人們聚集於此,與心目中的藝術相逢。而當靠近這個入口,才發現不經意間它被賦予了各種表情。無論是在雲彩漫天或是陽光滿溢,還是在夜間點燈時來此,都會被其不同的風情給吸引。就像是真正生長於大自然中的竹林,無形中它已化作了自然萬物中的一部分。當你醒悟之時,才發現自己已經不自覺地步入其中,邁向了地下的美術館世界。
從圓形的自動門風除室進入,便到達內部。陽光透過四面八方的玻璃投下格狀的陰影,外面的建築群還能看得一清二楚,恍惚是到了一個觀景台。只有眼前那呈直線連接起來的自動扶梯和台階,提醒著可以就此通往地下幾層。
到達地下1層,一眼就能見到簡陋的前台。一旁的案內板上清楚顯示著這是一座4層建築:地上1層和地下3層。地下1層是一個免費的公共區域。天花板的照明燈星星點點,中庭上端滲透來的自然光線充足,讓參觀者與外界保持著有機聯繫。在這一層,藝術品商店、餐廳、講堂,該有的設施完全沒有落下。在大廳靠近電梯的一角,依然能見到大型的「竹子」呈發散式地貫穿向透明的屋頂。既是支柱,又是藝術品。兩組「竹子」之間,一座人體形狀的雕塑聳立其中。這是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人體雕塑系列作品之一,正面的重量感與側面的薄平感形成了極大反差。遊客三三兩兩圍坐在一旁,探討著當日的展覽信息。偌大的空間之內,柔和的光線營造出悠閑的氛圍。
而說到展覽區,那就必須要繼續下到地下2層和3層,也就是需要門票的區域。從中庭天窗直射而來的光線依然明亮,毫無地下的幽暗感。乘坐手扶電梯去往地下2層,一幅巨大的陶板壁畫掛在牆體之上。這是來自於西班牙藝術大師胡安·米羅的作品——《無垢的笑》,由640塊陶板構成,長約5米寬12米,毫不例外的米羅式鮮艷色彩。在隨著電梯升降的過程中,能夠從不同角度一覽大師的傑作,可算是特別的欣賞體驗。而一旁從天花板直接垂落下來的紅色羽毛狀物體,是美國動態雕塑家亞歷山大·
考爾德
的作品——《倫敦》。它隨著微風而輕盈搖動,帶來時刻在變幻的動態觀賞效果。當進入地下2層和3層的展示室,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空曠。猶如一個白色的大箱子,展品呈一定間隔排開,既突出了展示內容,又留給人視覺的餘裕。為了應對大型的藝術品展出,天花板高度至少保持在4.6米,地板的承重及材質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為了滿足目前藏品增多的需要,2層和3層也並設了收藏庫,較之舊館極大地改進了收納環境。館內的藏品主要是以現代美術為主,戰後的繪畫、雕刻、攝影等多樣領域作品約多達7000餘件。除了日常展,不定期還會有一些特別展,一年下來的活動大概有8-10次。
40周年特別展海報(圖片源自京都之間)
從確定建立之日起,這就註定是一項巨大而精細的工程。猶如蟻穴般的地底世界,南北都是流動的河川,其地下水位之高自不必言。如此深挖3層來作為藝術品的展示與收藏的空間,不僅要確保換氣與防潮,且需要一定的自然光照明,以及充分的承重。在建築外觀上,本身既要表現出美術館的特性,也要顧及附近建築的造型、區域的整體規劃等。而不同於一般只在白天開放的美術館,就連夜間的點燈裝置也是經過周密的布置。為了能夠讓廣大市民充分利用,周末甚至延遲至晚上8點閉館。
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達到了佩里所大加讚賞的理念——能給人享受的美術館。它不僅是一處展示與收藏的藝術場館,本身亦是藝術品般的存在,不但沒有突兀於周遭的景觀,而是相宜地融入於其中。像是一座連接中之島兩側河川的觀景廊,讓你不知不覺地被吸引而來,然後繼續徜徉於一條深邃的藝術河流之中。
編輯 蛋糕 攝影 松村 設計 Lindy
-END-
本文由京都之間(ID:kyotonoma)授權轉載
?
更多旅日信息,可以來訪我們的官方網站。點擊
文末
閱
讀原文
,讓您的日本之旅精彩無限!


TAG:日本國家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