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菊石是怎樣一步步被「掰彎」的

菊石是怎樣一步步被「掰彎」的

菊石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菊石亞綱Ammonoidea動物的統稱,這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它們自早泥盆紀興起,歷經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最終在白堊紀末期隨恐龍一道退出自然的舞台。這類曾稱霸古生代和中生代海洋三億多年的生物,我們如今只能從殘存的化石中窺探它們曾經的風采。

菊石化石。圖片:Takkk / wikimedia

菊石,從神話和傳說中走來

對於菊石,現在的非專業人士不一定知道太多詳細的概念,畢竟它已經滅絕6500萬年之久了。對腦洞更大的古代人來說,更是無法給地層里出現的各種菊石化石一個合理的解釋。久而久之,菊石就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埃及有一位被稱做阿蒙(Ammon)的神,希臘人則稱之為宙斯阿蒙(Zeus Ammon),他的頭上長著一對山羊般的犄角。歐洲地區的中生代菊石化石非常豐富,人們發現挖掘出來的菊石很像Ammon頭上的羊角,他們認為這裡的菊石很可能就是Ammon神頭上的犄角變成的,於是就用Ammon神的名字來命名這類石頭。這便是菊石亞綱Ammonoidea名稱的由來。

長著羊角的Ammon神。圖片:Dan Mihai Pitea / wikimedia

走進一隻菊石

拋開神話的加成,讓我們認真地走進菊石的內心,了解這位前輩的生活。菊石有著多種多樣的外殼,不論外形如何,它們都會經歷由小到大的歷程。小的菊石最初擁有的殼叫做原殼,隨著菊石不斷長大,內部的軟體不斷地向前分泌新的殼壁,同時向後面分泌橫向的隔壁

菊石的生命周期。圖片:De Baets.et al./Paleontology Online(2016)

隔壁將貝殼空間分隔成許多個小房間,菊石的軟體只住在最外邊的一間,這間就叫做住室。而裡邊許許多多的小房間就叫做氣室。氣室裡面可以填充氣體和水,用來控制菊石的浮沉。科學家通過計算髮現,如果氣室中只有氣體,菊石就會漂浮在海面。如果在氣室中裝載20%體積的海水,菊石便可以像潛艇一樣,在海中實現懸浮

可以看到一個個氣室。圖片:John Alan Elson / wikipedia

縫合線點綴的精美

想到菊石,大家腦海里的印象可能還是它們的近親鸚鵡螺的模樣,而且一般很難說出它們和鸚鵡螺的具體區別。確實,一些菊石和鸚鵡螺一樣,有著錐形(化石)、角形(化石)或螺旋形的外殼,並且在外殼內部也有著分隔而成的氣室。單單觀察外形,似乎很難將它們區分。

帛琉鸚鵡螺Nautilus belauensis。圖片:Profberger / wikipedia

區分菊石和鸚鵡螺的關鍵在於縫合線。前面提到菊石和鸚鵡螺的殼內有許多氣室,這些氣室靠隔壁分隔開來。隔壁與殼的內面相接觸的線就是縫合線了,這是殼內部的一個特徵,只有在外殼表皮被剝落時,我們才能觀察到它。與鸚鵡螺的縫合線相比,菊石的縫合線一般更為複雜和華麗

鸚鵡螺的剖面(左)和菊石化石的剖面及外表面(右)。圖片:Chris 73;Ra"ike / wikimedia

然而,菊石的縫合線並非一開始就如此精美複雜,如果將不同時期的菊石放在一起,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其中演化的規律——早期的菊石縫合線較為簡單,隨著時間越往後縫合線越複雜。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更加複雜的縫合線增加了菊石外殼的強度,為菊石能在海中生存增添了重要的砝碼。

泥盆紀早期出現的棱菊石目Goniatite 物種。圖片:Ghedoghedo / wikimedia

晚二疊紀至三疊紀出現的齒菊石Ceratitic。圖片:Drow_male / wikimedia

白堊紀的克利翁菊石Cleoniceras。圖片:Drow_male / wikimedia

作為一種稱霸海洋長達三億多年、在幾次大滅絕事件中得以保存有生力量的生物,它們的訣竅可不僅僅是增加縫合線的複雜程度這麼簡單。隨之發生演化的,還有它們外殼的形態。

目前的研究認為,菊石亞綱由鸚鵡螺亞綱經桿石亞綱演化而來。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殼的形狀也在發生著變化。如果能回到鸚鵡螺出現的時代並一路觀看它們的演化歷程,你應該就能看到它們的殼是怎樣被一步步「掰彎」的

菊石類殼形態的演替,外殼一步步地捲曲。A. 扁桿石Lobobactrites , B-C, Cyrtobactrites D-F Anetoceras (Anetoceras), G-H Anetoceras (Erbenoceras)。圖片:palaeos.com

被「掰彎」可以換取移動速度上的好處。研究表明,隨著殼盤旋的程度的增加,游泳速度也在不斷增加。

菊石的真面目

菊石貝殼的化石分布非常廣泛,在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大量的菊石化石,但它們的組織樣品卻留存甚少。因此,科學家們只得依據其貝殼化石的結構,並參考現代鸚鵡螺的樣子來複原菊石。復原後的菊石擁有頭足類標誌性的腕、角質喙和漏斗。復原後的形態介於鸚鵡螺和現代的蛸亞目之間。至於它們的真面目是否確實如此,恐怕只有去問問恐龍了

侏羅紀菊石化石軟組織的嘗試性重建。圖片:Dzik, J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1981)

一種菊石的復原圖。圖片:Nobu Tamura / wikipedia

分布廣泛且數量可觀的菊石,不僅是各類古生物愛好者追逐的寶藏,也是地質學家的得力助手。

通過計算菊石殼體結構的強度,地質學家可以推算出化石發現地曾經的水深數據。此外,菊石因其進化速率快、個體壽命短,存在於許多海相沉積岩中、相對常見且易於識別、世界性分布的特點,可用於精確的地質斷代,可區分小於50萬年的地質時間間隔。

最大的菊石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直徑預計可達到2.55m。圖片:Gunnar Ries / wikimedia

菊石已經離開6500萬年了,但這些曾經的海洋生物留存下來的化石,仍然給我們這些「後來者」指示著它們曾走過的路,並訴說著那些滄海桑田的故事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27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Sundayh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童年陰影,卻在戰場上挽救了千萬生命
要說最萌的多肉,那必須是會鼓掌的——熊,童,子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