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本文:中國社會學五十年回顧與前瞻

孫本文:中國社會學五十年回顧與前瞻

| 來源:社會學會社

孫本文,(1892-1979.2.21)字時哲,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原名斌甫,中學時因仰慕孫文先生而自改其名,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在紐約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學社(後更名中國社會學會)理事長,兼任該社《社會學刊》主編。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系統社會學理論體系,文化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孫本文既是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之一,也是系統介紹西方社會學到中國的主要學者。

中國社會學在名義上始於前清光緒二十二年即西曆1896年,當時學人著作中初見「社會學」之名。但實際上介紹社會學的內容入中國,則在六年之後,即光緒二十八年,西曆1902年,彼時嚴復所譯的《群學肄言》全部脫稿,章炳麟所譯的《社會學》出版。四五十年來,漸漸由迻譯各國書籍,進於自己著述;由翻譯初步教本,進於編著參考用書;由少數普通讀物,進於各部門專精書刊。總計已出版的譯著數逾千種。此從著作文獻方面,看到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此其一。

再就學校教育言,社會學課程始見於前清光緒三十二年即西曆1906年,其時《奏定京師法政學堂章程》中,始設社會學科目。四十年來,漸漸由少數大學科目,推廣至一般大學課程;由大學選教科目,進而為專設學系;由理論講習,進而為實地應用。專系畢業學生歷年來數逾千人,現時執修於大學社會學系的教師數逾百人。此從社會學教學方面,看到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此其二。

更就學社組織言,中國社會學界之有組織,始於民國十一年。中因參加人少,無形解散。但自民國十七年另行組織後,擴展至全國性組織。十九年來,全國社會學者在此唯一的學社中分途研究,表現一致團結的精神。此從學社組織方面,看到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此其三。

這是從五十年來中國社會學整個發展史上所得的印象,事實上,中國社會學比較發達的時期,只在近二十餘年中。在這時期中,我們更可以看出幾種顯著的發展趨向:

第一,注重實地調查與研究。近二十年中各大學社會學系無不重視「社會調查」或「社區研究」等課程,又無不把「統計學」或「社會統計」列為基本科目。而關於實地調查的報告,無論農村或都市調查,概況或部分調查,初步或詳密調查,方法漸臻完備,內容漸趨充實。例如:李景漢氏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可比之美國「壁芝堡調查」或「春田調查」、陳達氏的《雲南呈貢縣、昆陽縣戶籍與人事登記報告》,可比之美國或英國經常戶籍報告;燕京許仕廉、楊開道諸氏的《清河調查》,可比美國之嘉爾賓的「農村社會解剖」;陶孟和氏的《北平生活費之分析》,可比之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生計調查。他如吳澤霖氏等的《爐山黑苗的生活》,費孝通氏的《祿村農田》,柯象峰氏的《西康社會之鳥瞰》,徐益棠氏的《雷波小涼山之鑼民》,以及社會部統計室主編的《成都社會概況調查》、《北碚社會概況調查》等等,都是極有價值的實錄。此外各大學及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等處發表的調查報告,為數甚多,均可表明此種傾向。

《定縣社會概況調查》被稱為我國近代愛國知識分子以西方社會學方法與技術進行的以縣為單位的社會調查的一個代表作。李景漢在書中從17個方面對定縣的基本社會概況進行了全面描繪,提供了一部中國農村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當代社會學考察的理論與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二,注重本國資料的分析與引證。這二十年中在著述方面有一重要的發展,就是大家注重本國各種實際的社會資料。初期的社會學大都譯自日文,繼而譯自美國及英、法,而尤以從美國書迻譯者為多。即有自著之書,也是根據歐美的材料。惟晚近期間,漸漸採用本國資料,這顯然是著作方面的進步。譬如:陳達氏的《人口問題》、許仕廉氏的《中國人口問題》與《人口論綱要》、柯象峰氏的《現代人口問題》與《中國貧窮問題》、吳景超氏的《第四種國家的出路》、李景漢氏的《中國農村問題》、喬啟明氏的《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吳澤霖氏的《世界人口問題》等書,大抵引用本國統計或歷史材料,內容均相當充實。其中除標明中國問題者專論本國資料外,其餘亦多重視本國事實,以與外國資料相比較。如以陳達氏的《人口問題》言,其中至少有十分之三四專論中國的材料。有用歷史材料者如第一章引證墨翟、杜佑、蘇軾、洪亮吉諸人的人口理論;第十四章論「自然選擇」,引我國歷代災荒資料,非常豐富。其用統計材料者為第七章論「中國人口的估計」,尤為切實。

陳達《人口問題》,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版。

此外,如本書著者的《現代中國社會問題》一書,全部討論中國四種社會問題,所有近十餘年中各種有關的統計資料,其重要者幾無不網羅在內。即有論及歐美各國統計資料者,也係為與本國問題作比較之用。至於拙著《社會學原理》與《社會心理學》二書,其中引證材料,取之於本國歷史、時事及統計者為多。凡上各種著作,都可表明同一趨向。

第三,注重名篇巨制的迻譯。在這時期中翻譯西洋著作,注重篇幅較長或著名權威的文獻。例如:黃凌霜氏譯沙羅堅的《當代社會學說》與阿爾柏的《德國系統的社會學》,高達觀氏譯蒲格烈與賴佛爾的《社會學原理》,胡澤氏譯霍伯浩的《社會正義論》,廖凱聲氏譯霍氏的《社會進化與政治學說》,王力氏譯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張世文氏譯麥其維的《社會學原理》,鍾兆麟氏譯愛爾華的《文化進化論》、鮑格達的《社會思想史》、沙羅堅的《社會變動論》與衛史萊的《社會人類學》,吳澤霖、陸德音二位合譯白、季二氏的《社會學大綱》,費孝通氏譯烏格朋的《社會變遷》、馬凌諾斯基的《文化論》與費思的《人文類型》,楊堃氏譯狄亞德的《法國現代社會學》,李安宅氏譯孟漢的《知識社會學》等。這些書的原本都是膾炙人口、推重一時的名作。

費孝通翻譯的馬凌諾斯基《文化論》

第四,重視社會學理論體系的探討。這時期中尚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社會學者漸漸重視社會學的思想體系。例如:朱亦松氏的《社會學原理》、應成一氏的《社會學原理》、拙編的《社會學大綱》與自著的《社會學原理》等書,內容都相當充實,而且系統亦極為清晰。著者所發表的《社會學體系發凡》及《社會學的基本觀點》二文,應氏的《一個社會學思想之體系——我對社會學的見解》,林耀華氏的《人與人關係的研究》及《近代社會研究的綜合觀點》,趙承信氏的《社會學方法論上的幾個問題》等論文,均表明重視方法論與理論的體系。

第五,重視新學說的介紹。這時期中的另一特點是重視新學說的介紹。最初著者在《社會學上之文化論》中,介紹美國烏格朋教授一派文化理論,在當時是嶄新的發展。後來文化學說引起國內社會學者濃厚的興趣。先後出版的有黃文山氏的《文化學的方法論》、陳序經氏的《中國文化的出路》、許仕廉氏的《文化與政治》與著者的《文化與社會》、《社會的文化基礎》、《社會變遷》等。這是偏於介紹美國方面的理論的。介紹歐洲的文化理論者如葉法無氏的《斯賓格勒的文化史觀及其批評》(《社會學刊》一卷三期)、張資平、楊逸棠二氏合譯的《文化社會學》(日人關榮吉原著)、衛惠林氏譯的《文化的要素及其形態》(法人Mauss原著)等都是。近時介紹英國功能派人類學者的理論,吳文藻氏厥功甚偉。吳氏的《功能派社會人類學的由來與現狀》與《布朗教授的思想背景與其在學術上的貢獻》二文,引起社會學界密切的注意。費孝通氏譯的《文化論》與《人文類型》二書,更為功能派大張其目。此外如黃文山氏的《三民主義與知識社會學》、李安宅氏的《知識社會學》、拙著《近時社會學上一種新理論——S學說》等都是介紹新興學說的。

烏格朋,即奧格本(Ogburn,WilliamFielding,1886~1959),美國社會學家。社會變遷是奧格本關注和研究的中心問題。他認為社會變遷即是社會在一種發明打破舊均衡狀態後,調節以尋求新的均衡的過程。由於調節並不是迅速發生的,所以常常導致「文化滯後」。他強調技術發明的作用,被看作技術決定論的代表。著作有《社會變遷:關於文化和本性》等。

第六,重視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研究。在最近七八年中,社會學者鑒於實際需要與學生出路的關係,漸漸注意於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研究,這確是國內社會學界一種新發展。姑無論社會學與社會行政的關係究競如何,由於社會部的成立,國內頓感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人才的缺乏,而需要造就大批工作人員。這種訓練自以社會學係為最適宜,所以大學中社會學系大都添設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課程。有關社會事業的著作,如吳榆珍女士的《社會個案工作方法概要》、林良桐氏的《社會保險》、柯象峰氏的《社會救濟》、言心哲氏的《現代社會事業》等;有關社會行政的著作,如曾友松氏的《戰時社會行政研究》、社會部主編的《社會行政概論》等都是方面的重要書籍。至於《社會建設》月刊,全系討論此類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文字,更為近年的新貢獻。

從上述各種趨向看來,中國社會學發展到今日,已經有了相當的根柢。不過這根柢還是很薄弱,如何扶植這已有的根柢使加速發育成長,則有待於全國社會學者的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茲將數年前所著《五十年來的中國社會學》一文中末後關於今後所應從事的工作一段,摘錄如後,以作本書的結束。

第一,中國理論社會學的建立。今後社會學者應致力於中國化的社會學之建立,其重要工作有三:

一、整理中國固有的社會史料。我國舊籍中極富有社會學資料。其可資研究者有五。

(一)關於社會學說者。凡古人對於社會生活或社會問題的各種思想,均應加以搜集與整理,依歷代順序,編成有系統的中國社會思想史。

(二)關於社會理想者。古今賢哲所發表有關社會組織及社會生活的各種理想與計劃,亦應加以搜集與整理,編成一部中國社會理想史。

(三)關於社會制度者。歷代社會制度的性質、功能狀況與變遷,以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均應加以分析,以期編成各種社會制度史。

(四)關於社會運動者。歷代社會運動的性質、起源、範圍及其對於社會所生的影響等,均可加以分析與整理,以期編成一種中國社會運動史。

(五)關於一般社會行為者。歷代偉人哲士所發表的嘉言懿行有足供社會學或社會心理學的參考與印證者,極為豐富,可分別加以搜集,編成社會資料類書,以供採用。

二、實地研究中國社會的特性。除整理歷史材料以供研究我國社會的特性外,尚應從多方面對現實社會作詳盡精密的調查與研究,藉以徹底了解我國社會的本質。故今後應就各地重要區域,從事於有計劃的都市與農村調查,編成各種調查研究報告,以供各方參考。

三、系統編輯社會學基本用書。我國社會學雖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但有關社會學理論與應用方面比較充實而完善的書籍,尚屬無多。且有若干部門尚無一足供大學教本之用者,例如:西洋社會思想史、中國社會思想史、近代社會學理論、中國社會發展史、社會制度、民族學、都市社會學、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行政、社會政策、社會立法、近代社會運動等部門,除有少數譯本外,尚無國人自著適當的參考用書,故編著基本用書,實為急要之圖。

從上述三方面的工作,我們希望能充分搜集並整理本國固有的社會材料,再根據歐美社會學家精審的理論,創建一種完全中國化的社會學體系。

第二,中國應用社會學的建立。除理論社會學的研究外,同時應即從事建設一種適合於中國國情的應用社會學。其重要工作有三:

一、詳細研究中國社會問題。已往我國社會學文籍中,以社會問題一類為最多。但此類書籍大都討論西洋社會問題,其專論本國問題者,為數甚少。今後全國社會學者宜各就所長,對各種範圍較小的問題,分別作詳盡的研究,以期徹底了解本國社會問題的特質及其可能解決的途徑。

二、加緊探討中國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我國社會學者向來不重視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研究,似不必諱言。自社會部成立後始引起一般社會學者的注意。今後宜有一部分社會學者專在此方面努力,藉以研究我國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實際狀況及其可能發展的途徑。

三、切實研究中國社會建設方案。今後全國社會學者應根據上述有關社會問題、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的材料,從社會組織、社會福利、社會服務及社會運動各方面,詳細探討當前及今後全國的需要,審慎擬訂各種社會改革方案,藉供政府參考。

從以上所述各方面的努力,希望今後社會學者能根據社會學理論與本國社會事實,創建一種適合於中國社會需要的應用社會學,藉以促進國家民族的向上發展。

第三,社會學人才的訓練。最後,我們對於社會學人才的訓練,亦感覺非常重要。我國社會學者大多數集中於全國各大學社會學系,極少數分布於中央及各省市行政機關。近年因大學課程加多,社會事業發達,人才殊有缺乏之處。今後一面尚應勖勵年輕有志的社會學者赴國外深造,一面在國內各大學中人才設備比較充實的社會學系及社會學研究所中,培育青年學者,使能各專一門,展其所長,以應全國迫切的需要。能如此,則中國社會學的前途,當有無限希望。

*本文選自孫本文《當代中國社會學》下編第二十二章「結論:回顧與前瞻」,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封面圖為1942年,西南聯大社會學系畢業班師生合影。

編輯:豈塵 排版:顏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