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覺傳遞的基本路徑
各種不適宜的致痛因素只有激活痛感受器,將其轉化為痛信號經背根節神經元的中樞突傳遞至脊髓背角,由此處的投射神經元形成上行傳導通路,經腦幹、丘腦等多級中繼到達皮質,才能產生痛感覺。
軀體痛覺傳入的基本路徑
脊髓丘腦束:主要傳遞軀幹和四肢的軀體痛覺信息。
三叉丘腦束:主要傳遞頭面部的軀體痛覺信息。
軀體痛覺傳入的其他路徑
脊頸丘腦束:是指脊髓背角、外側頸核到丘腦的傳導束。
脊髓中腦束:這一路徑也和傳遞軀幹和四肢的痛覺有關,其第一級神經元的胞體同樣位於背根神經節,由此發出的中樞突多終止於脊髓背角Ⅰ層和Ⅳ~Ⅵ板層。二級纖維上行投射比較複雜,主要終止於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頂蓋前核、紅核、E-W核等部位。
脊髓網狀束:該束起源於脊髓背角的深層和腹角的Ⅶ、Ⅷ板層,由此發出的二級纖維主要投射到延髓和腦橋網狀結構內的有關核團,再進一步發出纖維投射到邊緣系統的杏仁核、終紋床核和下丘腦等部。
脊髓下丘腦束:它參與介導傷害性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經系統運動反應以及內分泌和情緒反應。基於下丘腦在神經內分泌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是邊緣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一般認為脊髓下丘腦束可能在應激狀態的疼痛感受和痛覺的情感成分的信息傳遞中起重要作用。
背柱突觸後纖維束:是指在背柱突觸後神經元發出的纖維,它們投射到延髓的薄、楔束核,換元後再投射到丘腦。
脊髓臂旁仁束:該束神經元接受來自皮膚、內臟、肌肉和關節的傷害性傳入,參與介導疼痛的情感反應。
脊髓臂旁下丘腦束:它與脊髓臂旁杏仁束同源,功能也相似。主要區別是在臂旁核的突觸後二級纖維上行終止於下丘腦腹內側核。
內臟痛覺傳入的可能路徑
01
經交感神經傳入內臟感覺神經元的胞體位於T1~L3脊神經節,與軀體感覺神經元一樣也是假單級神經元。其周圍突經脊神經、脊神經前支、交通支、交感干隨交感神經的分支分布於相應的內臟器官及其血管等;中樞突隨脊神經後根進入脊髓相應的節段。有人認為內臟器官的痛覺主要隨交感神經傳入
02
經副交感神經傳入內臟感覺神經元的胞體位於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感覺神經節和S2~4脊神經節內,也是假單級神經元。周圍突伴隨腦神經和盆內臟神經中的副交感纖維分布於相應臟器,中樞突分別進入腦幹和脊髓S2~4節段。
03
經相應脊神經傳入心包、膽道的感覺傳導可經膈神經傳入中樞;胸、腹膜壁層的感覺傳導可經胸神經、腰神經傳入中樞;外生殖器的感覺傳導則可循陰部神經傳入中樞。
04
中樞路徑:關於內臟痛覺中樞徑路的認識目前同樣不盡一致,一般認為主要有快痛和慢痛兩條路徑。
文字 | 麻醫台
圖片 | 網路
聲 明
本內容為原創
如有盜用或截取某一部分都將採取法律途徑
如有轉載請聯繫我 並取得授權 非常感謝


TAG:麻醫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