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記》中被忽略的二點事實,很現實也很殘酷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三毛流浪記》這一部有意思的電視劇,當時它可以說是孩子們最喜歡看的。從漫畫家張樂平創作出這一部漫畫開始,大愛對它就特別的喜歡,而說到底其實當時大家喜歡的只是三毛這一個角色而已。
講得多一點就是欣賞劇中的人物給大家帶來的歡樂,尤其是孩子們。但要說《三毛流浪記中》有二點最重要的,也是漫畫家張樂平最想要表達的東西卻被我們給忽略了。
第一點:感慨和頌歌改革開放前,人們被欺負和壓迫的那咱常態心理
三毛是一位孤兒,但在劇中的他卻是極少受到了人們有關注,而且直到故事的最後他才在改革開放後獲得了新生,安穩的過上了可以吃飽飯,喝足水的生活。其實在劇中的他也算是經歷了當時社會最多苦難最多不堪的那一段時間。
而劇中的三毛是一個弱勢力群體,被大人給欺負的次數就表現出了當時那些窮苦人的孤苦伶仃與無依無靠,被欺負是一種常態。比如小女孩摔倒了三毛想去扶他,結果女孩子的哭聲引來了她的媽媽。阿姨以為是三毛欺負她女兒,不分青紅皂白就對著三毛破口大罵。而當三毛看著母女倆離開的背影,感慨世界上真是好人難做呀!
第二點:用三毛的故事來講中國人民那種不屈不撓精神
這一本漫畫絕不是單純的想要借三毛這個人物來逗樂於大家,其實故事的背後正好是用三毛給大家還來了太多新的希望,而且是讓我們在那個年代體會到苦難和不幸是時常發生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學會去換一個角度來同情和學會關懷和珍愛別人。
三毛的遭遇在當時是沒有喚醒大家的同情心,原因就是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之下現實是很殘酷的。吃不飽飯的年代,我們缺的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更缺少精神層面上的引導。
而《三毛流浪記》就很好的從舊社會的角度,把那些被奴役、被欺負的人給表現出來。通過那些笑點和搞笑的片段,把現實中人民生活的疾苦和不屈不撓精神表現得非常好。


※楊穎的字我忍了,江疏影的字我也忍了,趙薇的字我再忍,看到他的字怎麼忍!
※李雪健:演宋江時喝完真酒練書法,拿起筆後根本停不下來
TAG:素說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