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眼狼」式孩子不懂愛?那是因為你給的愛不恰當!

「白眼狼」式孩子不懂愛?那是因為你給的愛不恰當!

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它還是一種能力、一種藝術。真正的愛是極需要智慧和承擔的。愛與被愛其實都是一種能力,愛的能力是指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會愛的人能給對方帶去幸福與快樂。被愛也是一種能力,被愛的能力來源於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對他人付出的感知。會接受愛的人知道如何珍惜,知道如何從中感覺到幸福與快樂。

現在的孩子很多既沒有愛人的能力,也沒有被愛的能力。他們不願付出,也不知道感恩,他們只知索取,卻從不回報;他們對別人的付出時,受之坦然,稍不如意,便又牢騷滿腹。這樣的孩子,我們姑且稱之為「白眼狼」式孩子,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如何去愛,也沒有能力被人愛。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給予孩子不恰當的愛,是造成孩子愛與被愛能力喪失的主因。愛得太多或太少都是不恰當的愛,不恰當的愛會阻礙孩子的正常成長,帶給孩子的往往是傷害,有些傷害甚至終身難以彌補。

01

愛得太多

1.過度的愛:也是溺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的豐裕,加上獨生子女政策,很多家長特別是隔代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著,只要是孩子需要,砸鍋賣鐵也要滿足。其結果是喂大了孩子的貪心,養成了孩子的嗔心,培育了孩子的痴心。這樣的孩子因為需求太容易被滿足,養成了習慣享受別人付出的性格,由於家長予取予求,他們對得到的一切並不會珍惜,更不會感恩,反而把父母為他所付出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即便父母傾盡全力滿足了他99件要求,只要有一件不滿足時,他便立刻怨天尤人,甚至不依不饒,憤恨不已,全然忘卻了父母的好,只因為,在他們眼中,父母滿足他是本分,不滿足他就是豈有此理。

2011年4月1日晚,在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大廳,一名日本留學回來的青年汪某到達不久,就與前去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焦點是關於學費。當時,汪某從託運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對著母親顧某連刺9刀,導致顧某當場倒地昏迷。顧某很幸運的被一名老外及時相助,民警到場後及時將其送到醫院搶救才有幸撿回一命,記者採訪躺在病床上的她得知,為了供兒子留學,顧某夫婦一年要支付兒子留學費用30-40萬,兒子留學五年已經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向親戚借了好幾萬。即便如此,當母親無法再滿足他的需求時,這個「白眼狼」他就「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做出瘋狂刺母的行動了,不可不謂令人心寒。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類似這樣「白眼狼」的孩子並不在少數,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不少父母忙於工作掙錢養家,孩子都是交由隔代老人帶大,由於隔代撫養過程中老人更容易溺愛孩子,我們經常會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老人溺愛帶大的孩子通常表現得冷漠無情自私貪婪,生活中經常聽到老人們無奈的控訴:「我當初辛辛苦苦把孩子帶大,如今這小畜牲卻這般忘恩負義!」可是他們不知道,這個忘恩負義的小畜牲正是他們用自己過度的愛一手養成的呢。

2.包辦一切的愛:包辦一切的愛實際上是以愛為名的控制。說到付出,很多媽媽們都是當仁不讓。天底下幾乎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尤其是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不少媽媽們更是懷胎十月,就拿出當初高考的勁頭開始看各種育兒書籍,研究各種教育理論和方法。可是我在這裡卻要當頭棒喝一聲,要提醒這麼一群媽媽,如果你很能幹,如果你很強勢,再如果,你還沒什麼事業,那麼請務必注意你給子女的愛到底是你覺得好的愛,還是子女真正需要的愛。因為對於性格強勢又能力超強的女性來說,絕大部分都是完美主義者,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事事追求完美,掌控欲特彆強,因此在為人父母后,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愛為名的控制子女的成長乃至子女的人生。觀察很多案例,可以看出不幸擁有這樣一個母親的子女幾乎都不太會幸福。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個初一女徐嘉唯對媽媽告白讓人印象深刻: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有條理到什麼程度呢?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媽媽的監控精確到女兒幾點鐘吃飯、睡覺、寫作業,也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抖腿,早起馬上疊被子等等一大堆的生活細節。末了,徐嘉唯請求媽媽:「能不能不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划了?我做不到」然而那個看上去就很能幹很知性的媽媽堅定地認為:「這都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最基本的。就是因為我們早出生、早經歷,所以我們才會把我們所經歷的提前告訴你們。媽媽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正確,起碼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她振振有詞的發表了貌似很有道理的言論,卻全然沒發現她的女兒滿臉掩飾不住的失望、無奈還有一絲怨恨。自律本是個好習慣,可是當自律變成他律時,帶給對方的只有壓力。母親以自己的人生體驗來代替孩子的人生體驗時,就是對子女人生粗暴的干涉。

台灣的育兒科幻短片《神秘的遙控器》中那個擁有隨時掌握兒子人生進程遙控器的單身媽媽,一次又一次干涉兒子的人生,導致兒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儼然成為了一個兒子情感的暴君,成為了兒子終身無法擺脫的惡夢。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明星朱雨辰的母親,是個典型的三無母親(無微不至,無孔不入,無所不能),以致一雙兒女年屆不惑,仍無法進入婚姻。朱媽媽不可不謂偉大,她真的做到了用自己的生命在愛孩子,可同時,從她的很多做法中可以看出,她的愛是以她的感覺為主導的,她覺得冬天的雞毛菜難得,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讓不願動筷子的兒子吃下去,她認為兒子上火需要喝梨汁,於是每天4點鐘起床熬梨汁,可是兒子喝了她熬的梨汁臉上的痘痘卻越來越多;兒子有了女朋友,她覺得不夠賢良淑德,硬是阻擾分手,以致朱雨辰年屆40,仍然孤身一人。她的愛更多的是滿足了她作為母親的自我感動,卻從來沒有問過兒子是不是真的需要。

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結果是她們的愛成為了孩子的枷鎖,成為了他們一生無法卸下的沉重負擔。以生命來愛孩子,愛孩子愛到沒有自我,也就使得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要背負著另一個人的生命成長,這難道不是殘忍的打擾嗎?

包辦一切的愛最大的危害是讓孩子喪失自主意識和自我判斷能力,只能被動接受父母的安排,養成巨嬰人格,即使子女長大成人,心智上仍然不能獨立,因為他們被養育得離不開父母;另一方面他們的人生被嚴密的控制著,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內心深處隱藏著對父母的諸多怨恨,這也是很多「白眼狼」式子女產生的原因。心地善良點的孩子,稍做反抗,包辦一切的媽媽又會用她們偉大的付出讓孩子產生內疚之情,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母愛,孩子往往陷入恨也恨不得,愛也愛不得的兩難境地,嚴重時會因為極度的鬱悶而產生抑鬱、自殘現象。所以說,站在孩子的角度,遇到這樣的父母才是終其一身無法擺脫的夢魘。

愛得太少

02

愛得太少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恨鐵不成剛,這類父母看不得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缺乏耐心,總是恨鐵不成鋼,處處指責。父母往往因為自身的虛榮、焦慮、恐懼,而對孩子抱以過高期望,一旦孩子達不到這種期望時,就會責罵、嘲諷、挖苦,甚至體罰。還美其名日:「打是親,罵是愛。」「愛之深,責之切。」這樣的愛,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到太多的負面評價和信息,以致阻斷了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鏈接,使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懷,甚至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惡意和傷害。便會漸漸習慣用負面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自然喪失了愛人和被愛的能力。

愛太少的另一種情形是漠不關心,父母只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足夠的食物與金錢,但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漠不關心,這種現象在浙江很多家庭實施的所謂「狼性」教育或是「獨立性」培養中很普遍。情感得不到關注,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陷入孤獨、絕望、無援的境地,內心就會封閉,冷酷且殘忍。長大後或許能在殘酷的從林社會立足,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但普遍缺乏愛和被愛的能力,也不乏抑鬱、自殘、暴虐的情況。

當父母給孩子愛的信息太少,孩子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溫暖時,容易產生自我價值的否定,導致內心安全感的極度饋乏,時時懷疑和擔心被別人否定、拋棄,對世界懷有很深的敵意和仇恨。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為了獲取別人的關注而違備內心真實的意願順從、討好他人,還有一部分則形成防禦型人格,自卑、自閉、恐懼,患得患失、總把別人正常的行為解讀為是在有意針對他、傷害他,從而做出過激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是心理學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成才。」基於這個觀點,他提出了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兒童獨立睡眠法,提倡盡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滿足孩子,就算哭泣也不決不能心軟。他的觀點在上世紀風行一時,直到今天,還有不少國人還奉為圭臬。

由於貫徹了自己的理念,華生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都得了抑鬱症,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同一時期,另一名心理學家哈洛則利用恆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用來驗證華生所說的理論,其結果是證明了愛的三個要素是觸摸、運動和玩耍,那些在幼年時沒有得到足夠母愛的猴子在長大後都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孤僻、自閉、攻擊性強,難以融入猴群,公猴不能尋偶,母猴也不願交配,哈洛試著即使強行讓20隻母猴受孕後生下孩子,但其中7隻生下孩子後就不再理睬,有8隻經常暴力毆打和虐待孩子,還有4隻更是殘忍的殺死了孩子,只有1隻笨拙的嘗試給孩子餵奶。也是就是說這些猴子在年幼時沒有得到足夠愛的猴子已經喪失了愛與被愛的能力。

03

愛的本質是什麼?

愛的本質是什麼?愛的本質是賦予能量,通過愛的付出讓被愛的人樹立自信,找到與生俱來缺乏的安全感,為被愛的人注入生命的活力,從而擁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生活中的種種艱難和困苦。父母的愛就是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在他的心中點燃一盞長明燈,當孩子的成年後,當人生出現低谷、意外和失意的時候,因為心中這盞長明燈,便不至於陷入絕望的深淵,能夠借著這燈的溫暖與光明走出漫漫寒夜。

從愛的本質出發,父母對子女愛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必然是為了讓孩子獲得自由。父母在付出愛的時候必須以讓孩子更好的離開自己為前提,若沒有這個前提,愛就容易陷入各種以愛為名的傷害。

正如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所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04

正確而恰當的愛

正確而恰當的愛是以尊重、了解、接納、付出自由為基本要素的。

尊重: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

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

卻不屬於你

——紀伯倫

真正的愛是有界限的。沒有界限的愛是不懂尊重的愛,不懂尊重對方與自己一樣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擁有自己做選擇和決定的權利。沒有界限的愛本質上是出於佔有而去綁架、控制孩子人生的愛,動輒以生命去愛別人的人是沒有資格言愛的,也是沒有能力去愛的,試問,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熱愛的人,又有什麼能力去愛別人的。生命之愛是看似偉大,實則自私且殘忍。正如一篇網文中所寫:「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如果對方能承受你的生命之愛,那麼你的生命付出只能是輕如鴻毛;如果對方不能承受你的生命之愛,那麼他的一生都將背上沉重的包袱,一生都會在陰影下生活。」只有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加以尊重,才能把屬於孩子人生進程的遙控器還給孩子,從而避免對孩子人生無度的干擾,讓孩子擁有屬於他的完整人生。

2.了解:孩子對愛的感受來源是父母對於他的心理需求的及時、有效的反應。需求與供給的錯位會影響愛的信息傳遞和接收,不利於孩子愛與被愛的能力的培養。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對愛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在各個時期的需求,父母才能給出恰如其分的反應。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愛的需求是父母的接觸、運動和玩耍。父母的高質量的陪伴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是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並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基礎。當孩子逐漸成長時,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斷變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惑與傷害,需要父母及時給予以適當的反應。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也從父母的愛中學會愛人的能力。父母要有能力走進子女的內心,及時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需求,特別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對於自我獨立和隱私的需求,此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還一味強求孩子像小時候一樣對父母無所保留,自然也會引起子女的逆反,惶論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了。

3. 接納: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任何問題。接納意味著理解和寬容,這是最博大也是最深沉的愛。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基礎。父母接納孩子的過程中,孩子能深刻的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支持,從而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內心會逐漸變得強大而自信起來。明星李亞鵬和王菲的女兒李嫣天生患有齶裂,為了修補兔唇,做了無數次手術,牙床畸形,無法恢復到常人的模樣。但好在她有一個母親叫王菲,在楊瀾訪談錄中,王菲這樣說:「在孩子在的成長階段,家長的心態會影響她。我就把她當成正常的小孩,我覺得她很美,真的很漂亮,一點都沒有問題。她也因此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她的父親李亞鵬則告訴李嫣:「上帝給了你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李嫣小小年紀出落得自信大方,與父母對她的完全接納不無關係。

接納必段是無條件的,接納的是孩子的一切,包括缺點和問題。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接納。接納是打開孩子通往父母心靈的大門,只要父母的接納的愛在,孩子與父母的心靈通道就不會阻隔。

接納不等無原則的溺愛,接納是父母用自己的愛堅定的告訴孩子他永遠不會被拋棄,也永遠不要自棄,在此基礎上,父母才能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並獲得成長。

4. 付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將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理解和熱情傳遞給孩子的過程。因此愛絕不僅僅只是物質財富的供給,更為重要的是精神財富的供給,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行動和熱情為孩子注入生命的活力,在對孩子付出愛的同時,也是不斷領悟自己的力量和信心,不斷激活自己的生命潛能,不斷提升完善發展自己的過程。而孩子在父母的付出中,則得到關注、得到鼓舞和得到生命的活力,進而獲得成長的動力。父母的付出過程中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要有界限,避免讓孩子產生依賴;父母的付出還要以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為基礎,這樣才能讓父母的供給與孩子的需求一致;父母的付出還要以接納孩子的全部為立足點,不是選擇性或功利性的付出。

5. 自由:給孩子自由是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父母所有的愛最終是為了孩子成長為一個自由的完整的人。自由也就是讓孩子擁有選擇和試錯的權利。父母在其自身的成長過程中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或許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少吃苦頭,但不能夠代替孩子自己對生命的體驗。父母的經驗永遠只能給孩子提供參考,而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要由孩子自己來決定。我們給孩子的所有愛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是由我們來為他做出正確的決定。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試錯的空間,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他們會自行調整人生的路徑,家長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試錯過程中給予以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必要的支持,供給能量,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實現成長。

文字/茉莉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帶娃探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帶娃探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