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首博做志願者講解員

我在首博做志願者講解員

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小學就讀的實驗二小在長安街馬路南邊,學校對面就是民族文化宮。老師帶我們去看展覽,這個收納了全世界各民族文物的展覽大廳打開了我認識世界的窗口,從此對博物館產生了興趣。可惜後來插隊工作都在外地,那時外地的博物館也受大環境的影響,展覽都很陳舊,去博物館也變得興味索然。

改革開放後許多博物館和歷史名人故居陸續開放,豐富的館藏和展覽讓我流連忘返,也再次讓我找回了逛博物館的樂趣。尤其最近10年來,全國博物館的數量猛增,展覽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觀展的人更是越來越多。而且很多博物館都免費開放了,還開拓了多層面的宣傳教育活動。

2006年首都博物館新館開放,在報紙上發布了招聘志願者講解員的消息。我當時看了美國電影《博物館之夜》,我想為什麼我不寫一本《首都博物館之夜》呢?為了通過首都博物館的考試,我閱讀了大量關於北京歷史文化的圖書和資料。沒成想,真正面試的時候,博物館館長只問了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來首博做講解員?」問題簡單,但是我回答得格外認真,不僅講述了自己的博物館情結,還認真總結了自己曾經參觀過的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博物館的優劣。一周以後,我收到了首都博物館的錄用通知,成為了首博較早一批志願者講解員。

去博物館當志願者講解員,給了我實現夢想的機會。但真正做了講解員才發現,原來是件很難的事兒。走進博物館容易,把博物館知識講解好很難。

展廳里有一件如今少有人知的水窩子。我怎麼講呢?我說:100年前的人們喝水為什麼要靠水窩子?北京的地下水資源是什麼?水窩子和現在的自來水廠有什麼關係?北京的自來水廠是什麼時候建的?北京第一家自來水廠是誰批准建的?現在北京又為什麼缺水?我這樣把展品講活了,觀眾覺得參觀博物館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講解的是《老北京民俗——京都舊事》展廳。很多人覺得民俗很「庸俗」,其實不然。為了做好講解工作,我可是下了苦功夫。展品里有民國時期的婚書,我根據這幾份婚書,找到了其他博物館的一些婚書:老舍先生的婚書、宋慶齡和孫中山的結婚誓約書,還有周朝婚書和外國結婚證,我把各種婚書進行比較,做成一個系統的資料,然後用明快準確的語言在展廳講解。後來我還把博物館的講解擴展到社會,在圖書館和社區做普及博物館知識和法律常識的講座。

我為博物館做志願講解工作,博物館也給我們普通百姓提供了講解博物館文物知識的平台,對我進行不斷的知識提升。現在首博的志願者已從十幾年前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人員組成也從之前的中老年離退休人員為主逐漸擴大到有很多年輕人加入,包括一些海歸、中高級科研人員等,甚至還有高中和大學的學生。

2012年,我獲得了中國文物局和世界博物館協會頒發的「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稱號。在我看來,這是對志願者講解員最大的肯定。這個獎對我來說非常珍貴。這是我與博物館之緣,也是改革開放帶給我的機緣。

本文作者生於北京,退休前曾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員。退休以後的生活都在長安街邊上:在首都博物館做志願者講解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講博物館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