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月餅竟然不是用來吃的,它是……

月餅竟然不是用來吃的,它是……

原標題:月餅竟然不是用來吃的,它是……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當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朝清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 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 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月餅不管什麼樣子,起碼他是一個餅,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


而有傳說月餅就是來自西域的「胡餅」:唐高宗時,有一年的中秋節,來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獻上他們家鄉的特產——一種很好吃的餅,表示祝賀。唐高祖看著漂亮的圓餅,覺著跟空中明月有點相似,就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就把餅賞賜群臣,一起吃起來,都說這餅非常好吃。從此以後,胡餅就在京城流傳開了。每到八月十五,就邊吃胡餅邊賞月,後來,又改叫月餅。還有故事說: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國外帶回來芝麻、胡桃,當時人們用胡桃仁做餡,做出一種圓形餅,就叫「胡餅」。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


到了宋代雖有月餅的記載,但這種食品尚未成為普通民眾中秋節的佳肴。北宋的京都汴梁城,是地處中原地區的大都市,上至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下及平民百姓、販夫走卒,中秋節最常見的活動以飲酒賞月為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說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梨、棗、栗子、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看來中秋節,東京城的人們最喜愛的活動是樓台賞月,飲食則以新鮮水果為主,月餅還沒有成為節日必備之物。


宋代出現月餅以後,人們將它看作中秋節的精美佳肴,詩文中不乏讚美月餅的篇章。蘇軾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的學者也認為這裡的小餅不是現在的月餅。


元明時期,中秋節的活動內容日漸增多,而中秋吃月餅和親朋之間相互贈送月餅可能與元末農民起義有關。相傳當時中原人不堪忍受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一些有志之士為了聯合各方力量起兵反元,聽從劉伯溫的建議散布將有瘟疫的流言,要人們於中秋節買月餅來吃以避禍。大家買了月餅回家後切開一看,裡面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的信息,於是民眾紛紛響應,並一舉推翻元朝。雖然這種傳說並未見於元明時期的文獻中,不能作為信史來看待,但也不能否認「月餅」在元明之際已經流行,因為相互贈送「月餅」的記載在稍後的明人詩文中逐漸多了起來。


在中國的北方,人們通常在八月十五日之前相互贈送月餅,明代的北京城「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在明代,月餅是中秋祭月必備的貢品之一。「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

人們拜月之後,才能分食瓜果月餅,這也是出於對月神的崇拜。月餅在中秋節吃不完是常有的事情,「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食之,曰團圓餅也」。從明代開始,人們取人月雙圓的意義把月餅叫作是「團圓餅」,把中秋月圓之夜看作是全家團聚良辰吉日,因此又叫「團圓節」,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關於歷史上月餅的餡料及其製作方法,由於缺乏相對完善的記載,所以只能從某些文獻中的隻言片語中領會其大概。清代製作月餅的原料見於袁枚的《隨園食單》其文曰:「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地處中原的鄭州一帶,古老的中秋月餅製作方法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在逐漸消失,較為偏僻的農村卻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古老的習慣。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月餅製作以手工製作為主,原料主要有核桃仁、花生仁、葵花仁、青紅絲(柚子、桔子皮腌制後染成紅色、綠色)、冰糖、紅糖、小麥麵粉等。


京式燒烤月餅

京式月餅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作法如同燒餅,主要品種有「自來紅」、「自來白」、「五仁」等月餅。


自來白月餅的餅皮以小麥粉為主料,用白糖、豬油或食用植物油等調製而成;餡料以冰糖、桃仁、瓜仁、山楂糕、青紅絲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桂花、青梅調製而成。


自來紅的餅皮是燙麵製成的,餡中加入桂花、青紅絲、桃仁、瓜子仁等北京特產的果脯果料。


這兩種月餅個頭都很小,一般做成一斤二十個,為了顯得飽滿,裡面一半是空的。老實說,正如周作人所抱怨的,北京無好茶食。舊時的自來紅、自來白月餅味道並不好,因為餅皮很硬,咬開來餡心只有半邊,而且主要是糖,融後再結,也是硬的,吃起來十分辛苦,自然無法跟鬆軟可口的蘇式、廣式月餅一較短長。不過現代的自來紅、自來白已有革新,餡中加入桂花、青紅絲、桃仁、瓜子仁等北京特產的果脯果料,質地也酥鬆多了。

廣式月餅


廣式月餅起源於1889年,當時城西有家糕酥館,用蓮子熬成蓮蓉作酥餅的餡料,清香可口,大受顧客歡迎。光緒年間,這家糕酥館改名為「連香樓」,蓮蓉餡的餅點已定型為現時的月餅。宣統二年,翰林學士陳太吉品嘗該店月餅後大加讚賞,但覺「連香」二字不雅,建議改成「蓮香」,並手書了「蓮香樓」招牌,沿用至今。廣州市由「蓮香樓」始,各食肆、餅家紛紛仿效生產月餅,又形成「陶陶居」、「元朗」、「廣州酒家」、「金口月餅」、「趣香」、「大三元「、「大三元「等月餅名牌,廣式月餅逐漸聞名海外。


比較著名的還有雲南的火腿月餅,湖南的薄酥月餅,江西的椒蔥月餅,四川的冬瓜月餅,陝西的水晶月餅,黑龍江的三白月餅,山東的海味月餅和回族的雞絲清真月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南經濟廣播 的精彩文章:

主人要假裝要燉狗肉,狗狗竟然這樣做,主人瞬間淚崩…
8旬老爺爺賣300年前的「宮廷雪糕」,慈禧太后飯後必吃冰點

TAG:濟南經濟廣播 |